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材

蝙蝠

中医世家 2023-04-30 08:01:01

《中药大辞典》:蝙蝠

拼音注音 : Biān Fú

别名 : 服翼(《尔雅》),天鼠、伏翼(《本经》),飞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尔雅》郭璞注),夜燕(《纲目》)

出处 : 《本经》

来源 : 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的全体。捕得后,去净毛、爪、内脏,风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 : 栖于建筑物的隙缝或树洞中。白昼将身体挂起或伏着停息,晨昏或夜间活动。冬眠。以昆虫(主要是双翅目)为食。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原形态 : 前臂长46~54毫米,颅基长约18毫米。体形较小。耳短而宽,耳屏亦短,其尖端较圆钝。眼极细小。鼻正常。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前肢特化,指骨延长。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的翼膜;膜上无毛,可见血管分布。胸骨具龙骨突。尾发达,向后延伸至股间膜的后缘。躯体背部毛色呈灰棕色,具有花白细点;腹面浅棕色。雌兽腹部有乳头一对。

炮制 :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肠,即留翅并肉脚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黄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个,用黄精自然汁五两为度。"②《纲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归经 : 《纲目》:"肝经血分。"

性味 : 咸,平。①《本经》:"味咸,平。"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微热,有毒。"

注意 : 《本草经集注》:"苋实、云实为之使。"

功能主治 : 治久咳,疟疾,淋病,惊风,目翳,瘰疬,金疮。①《本经》:"主目瞑,明目,夜视有睛光。"②李当之《药录》:"主女子生子余疾,带下病,无子。"③《别录》:"(目)痒痛,疗淋,利水道。"④《纲目》:"治久咳上气,久疟,瘰疬,金疮内漏,小儿鬾病,惊风。"⑤《本草新编》:"拨翳膜。"⑥《本草求原》:"治病,干血气痛。"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外用:矾末掺或调敷。

复方 : ①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烧令燋,末,饮服之。(《肘后方》)②治久疟不止: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范汪方》)③治小儿惊痫:入蛰蝙蝠一个,入成块朱砂三钱在腹内,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为末,空心分四服,儿小分五服,白汤下。(《医学集成》)④治小儿慢惊风及天瘹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黄),人中白一分(细研),干蝎一分(微炒),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犬,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返魂丹)⑤治瘰疬多年不瘥:蝙蝠一个,猫头一个。上同烧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为细末,湿即干掺,干则油调敷。(《奇效良方》蝙蝠散)⑥治金疮(出)血肉瘘(肉瘘,《纲目》引作"内漏"):蝙蝠三枚,烧令烟尽沫下,绢筛之。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尽,当下如水,血消化也。(《刘涓子鬼遗方》蝙蝠消血散)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复方蝙蝠丸观察222例,有效率为89.6%,显效率达36.9%。单纯型与喘息型疗效无明显差异。大多数病例在服药1~4天内出现疗效。少数病例服药后出现头晕、恶心、口子、上腹不适等副作用。可自行消失。制剂及用法:取新鲜蝙蝠剥皮、去胃肠,置瓦上焙干(勿焦)研粉;另用一点红5钱,鼠曲草1两(均为干品),水煎两次,滤液合并浓缩成1:1浓度,然后加入蝙蝠粉6钱,以炼蜜拌匀,调制成丸。为1日量,早晚分服,10天为一疗程。亦有用活蝙蝠1只,和适量食糖,置锅内隔水蒸取药液,每日2次分服;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末,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匀压片,每片0.5克,每日12片(相当于1只蝙蝠),2次分服。共治15例,服药7天后明显好转4例,好转4例,无效7例。

备注 : 蝙蝠种类很多,除上述外,常见的尚有家蝙蝠;大耳蝠;大菊头蝠等亦同等供药用。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蝙蝠

拼音注音 : Biān Fú

别名 : 服翼、天鼠、伏翼、飞鼠、老鼠、仙鼠、夜燕、盐老鼠

英文名 : Bat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1.《唐本草》:伏翼,以其昼伏有翼尔。《李氏本草》云,即天鼠也。又云:西平山中别有天鼠,十一月、十二月取。其脑主女子面疱。2.《纲目》:编幅性能泻人,观治金疮方,皆致下利,其毒可知。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棕蝠和蹄蝠科动物大刀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干燥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去净毛、爪、内脏,风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5.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7.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 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着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着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性状 : 蝙幅种类很多,除上述外,常见的尚有家蝙蝠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大耳蝠Plecotusauritus(L.);大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等亦同等供药用。

炮制 : 1.《雷公炮炙论》: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肠,即留翅井肉脚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黄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个,用黄精自然汁五两为度。2.《纲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归经 : 肝经

性味 : 味咸;性平

注意 : 《本草求原》:“性悍,服之多下利。金疮出血不止成内漏者,泻水而血消,其毒可知,勿轻用。”

功能主治 : 止咳平喘;利水通淋;平肝明目;解毒。主咳嗽;喘息;淋证;带下目昏;目翳;瘰疬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 ①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烧灰,未,饮服之。(《时后方》)②治久疟不止: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范汪方》)③治小儿惊痫:人蛰蝙蝠一个,人成块朱吵三钱在腹内,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为未;空心分四服,儿小分五服,白汤下,(《医学集成》)④治小儿慢惊风及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黄),人中白一分(细研),干蝎一分(微炒),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返魂丹)⑤治瘰疬多年不痉:蝙蝠一个,猫头一个。上同烧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为细未,湿即干掺,干则油调敷。(《奇效良方》蝙蝠散)⑥治金疮(出)血肉瘘(肉瘘,《纲目》引作内漏):蝙蝠三枚,烧令烟尽沫下,绢筛之。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尽,当下如水,血消化也。(《刘涓子鬼遗方》蝙蝠消血散)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复方蝙蝠丸观察222例,有效率为89.6%,显效率达36.9%。单纯型与喘息型疗效无明显差异。大多数病例在眼药1-4天内出现疗效。少数病例服药后出现头晕、恶心、口干、上腹不适等副作用,可自行消失。制剂及用法:取新鲜蝙蝠剥皮、去胃肠,置瓦上焙干(勿焦)研粉;另用一点红(Emiliasonchifolia(L.)DC.]5钱,鼠曲草(CnaphaliumaffineD. Don)1两(均为干品),水煎两次,滤液合并浓缩成1:1浓度,然后加入蝙蝠粉6钱,以炼蜜拌匀,调制成九。为1日量,早晚分服,10天为一疗程。亦有用活蝙蝠1只,和适量食糖,置锅内隔水蒸取药液,每日之次分服;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未,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匀压片,每片0.5克,每日12片(相当于1只蝙蝠),2次分服。共治15例,服药7天后明显好转例,好转4 例,无效7例。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8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