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材

白花菜

中医世家 2023-04-30 02:45:02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

拼音注音 : Bái Huā Cài

别名 : 羊角菜(《纲目》),屡析草(《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 : 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 : 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 生长于荒地,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广西、台湾、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有恶臭。茎多分枝,高达1米,密被粘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小叶5片,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上面无毛,下面叶脉上微有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有梗,基部有叶状苞片3;萼片4,卵形,先端尖;花瓣4,倒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有长爪,白色或带紫色;雄蕊6,花丝下部附着于雌蕊的子房柄上;雌蕊子房有长柄,突出花瓣之上,1室,花柱短,柱头扁头状。蒴果长角状,长5~10厘米,先端有宿存柱头。种子肾脏形,宽约1毫米,黑褐色,中部微陷,表面有突起的皱褶状膜。花期5~8月。果期6~9月。

毒性 :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时左右,先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多汗,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较重,发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腹微隆起,肠鸣音减弱。经常规处理,3天后恢复。

化学成分 : 含辛味挥发油,与大蒜油,芥子油相似。

药理作用 : 叶有抗刺激作用。

性味 : 辛甘,温。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②《随息居饮食谱》:"苦辛甘,温。"

注意 : 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功能主治 : 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①汪颖《食物本草》:"下气。"②《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③《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理蛇咬伤。"④《中国药植图鉴》:"止下痢。"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 ①治男子下消,女人白带:白花菜嫩叶半两,洗净,切碎,和猪小肠或冰糖,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②治痔疮:白花菜洗净,水酌量,煎数沸,洗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备注 : 本植物的种子(白花菜子)、根(白花菜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花菜

拼音注音 : Bái Huā Cài

别名 : 羊角菜、屡析草、臭花菜、臭豆角、猪屎草、五梅草、白花仔草。

英文名 : Spiderflower, Common Spiderflower

出处 : 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sis pentaphylla(L.)Briq.]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原形态 : 白花菜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柄长2-4m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急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毛,中央小叶长l-5cm,宽8-16mm,侧生小叶依次减小。总状花序长15-30cm;苍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3-6mm,宽1-2mm,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在花蕾时期不覆盖着雄蕊及雌蕊,连爪长10-27mm,瓣片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宽2-6mm;花盘稍肉质,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长5-18mm;雌蕊柄在两性花中长4-10mm,在雄花中长1-2mm,或无辆;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长3-8cm,中部直径3-4mm;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瘤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水,幼苗期缺水影响生长发育。一般土壤都能栽种,以疏松、肥沃或微碱性、微酸性土壤生长较好。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北方于4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种,施足底肥,翻耕耙平,按行距30-60cm,顺畦开3-4cm浅沟,将与沙混合的种子均匀撤于沟内,覆土,镇压,播后浇水。南方于4月播种,作1.3m高畦,施入人畜粪后播种,按行株距50cm ×30cm点播,每lhm2用种量3.75kg。播后2星期出苗。种子千粒重0.879,不耐贮藏,来年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田间管理 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进行间苗,苗高15cm时按株距30cm定苗。为提高产量,结合松土除草,现蕾前追旋氮、磷肥。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多分枝,密被粘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全缘或有细齿;具长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倒卵形,有爪;雄蕊6,雌蕊子房有长柄。蒴果长角状。有恶臭气。

化学成分 : 含辛味挥发油,与大蒜油、芥子油相似。

药理作用 : 叶有抗刺激作用。

归经 : 肝;脾经

性味 : 辛;甘;平

注意 : 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浊;白带;疟疾;痢疾;痔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 1.汪颖《食物本草》:下气。2.《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3.《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理蛇咬伤。4.《中国药植图鉴》:止下痢。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7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