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Yù Yè
出处 : 《纲目》
来源 : 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叶片。
原形态 : 植物形态详"野芋"条。
性味 :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寒,味辛涩,有毒。"
功能主治 : 治疔疮;无名肿毒。《纲目》:"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
复方 : ①治指疔:鲜野芋叶适量,白矾少许,酌加猪胆汁,同捣烂如泥,敷于患处。②治无名肿毒初起:鲜野芋叶,捣敷患处。未成脓者,可使内消。③治毒蛇咬伤: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敷伤处。④治毒蜂螫伤:鲜野芋全草连根,捣涂患处。(选方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拼音注音 : Yě Yù Yè
英文名 : Leaf of Taro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采收和储藏:春、夏委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亦有栽培。
原形态 : 野芋,湿生草本。块茎球形,有多数须根;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伸,长或短,具小球茎。叶基生,叶柄肥厚,直立,长可达1.2m;叶片盾状,卵状,薄革质,表面略发亮,长达50cm以上,先端较尖,基部耳形,2裂,前裂片宽卵形,锐尖,后裂片卵形,钝,全缘,呈波状。花序柄比叶柄短;佛焰苞苍黄色,长15-25cm,管部淡绿色,长圆形,为檐部长的1/2-1/5;檐部狭长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8cm;子房具极短的花柱。花期8月。
归经 : 肺经
性味 : 味辛;性寒;有毒
注意 :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 ①治指疗:鲜野芋叶适量,白矾少许,酌加猪胆汁,同捣烂如泥,敷于患处。②治无名肿毒初起:鲜野芋叶,捣敷患处。未成脓者,可使内消。③治毒蛇咬伤: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效伤处。④治毒蜂螫伤:鲜野芋全草连根)捣涂患处。《选方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各家论述 : 《纲目》: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3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针刺铁仔
下一篇: 针叶火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