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hú Dù Chónɡ
出处 : 《纲目》
来源 : 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
原形态 : 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顋端具2齿,小顋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幼虫蠹入老竹或竹制器具内,蚀害竹质。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
功能主治 : 《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拼音注音 : Zhú Dù Chónɡ
别名 : 竹子虫
英文名 : bamboo moth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竹蠹,生诸竹中,状如小蚕,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采收和储藏: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有蛀孔而落粉屑者,即有竹蠹虫,劈开,取出。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原形态 : 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归经 : 肾经
性味 :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 解毒;去湿;敛疮。主秃疮;聤耳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3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羊耳菊
下一篇: 羊耳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