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材

竹节蓼

中医世家 2023-05-04 02:50:50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节蓼

拼音注音 : Zhú Jié Liǎo

别名 : 扁竹蓼、飞天蜈蚣、百足草、蜈蚣竹、鸡爪蜈蚣

来源 : 蓼科竹节蓼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 (F. Muell.)Bail.,以茎、叶入药。

生境分布 : 广东、广西。

性味 : 甘、淡,平。

功能主治 : 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及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 鲜品1~2两。外用适量。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竹节蓼

拼音注音 : Zhú Jié Liǎo

别名 : 百足草(《广州植物志》),观音竹、铁扭边、上石百足、飞天蜈蚣、蜈蚣竹、扁竹花、斩蛇剑(《广西中药志》)。

出处 : 《广西中药志》

来源 : 为蓼科植物竹节蓼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 多栽培于庭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6~2米。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毫米,深绿色,具光泽,有显着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窄,先端锐尖。叶多生于新枝上,互生,菱状卵形,长4~20毫米,宽2~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羽状网脉,无柄。花小,两性,具纤细柄;苞片腆质,淡黄棕色;花被4~5深裂,裂片矩圆形,长约1毫米,淡绿色,后变红色;雄蕊6~7,花丝扁,花药白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杜头分叉。疫果三角形,包于红色内质的花被内。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归经 : 入心、肝、脾经。①《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肿经。"

性味 : 甘酸,微寒。①《广西中药志》:"味淡涩,性微寒,无毒。"②《泉州本草》:"味酸微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①《广西中药志》:"拔毒消肿。治毒蛇及蜈蚣咬。"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退癀消肿,行血去瘀,生新止痛。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复方 : ①治跌打损伤:鲜竹节蓼二两,以酒代水煎服,并以渣敷患处。(《泉州本草》)②治毒蛇咬伤:竹节蓼二两,红乌桕木二两。咸苏木二两,假紫苏二两,千斤拔一两。以上五味捣烂,以三分之一冲酒服,三分之二浸醋外涂伤口周围。(《广西中药志》)③治蜈蚣咬伤:竹节蓼捣烂,擦伤口周围。(《广西中药志》)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节蓼

拼音注音 : Zhú Jié Liǎo

别名 : 观音竹、铁扭边、上石百竹、飞天蜈蚣、蜈蚣竹、扁竹花、斩蛇剑、鸡爪蜈蚣、蜈蚣草、扁竹、对节草、竹节山草、百脚山草、大本飞天蜈蚣、斑竹相似、寒忌竹、鹅江草

出处 : 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竹节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malocadium platycladum(F.Muell. Ex Hook.)L.H. Bailey[Coccoloba platyclada F.Muell.ex Hook.]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取,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多栽于庭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资源分布:原产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l-3m。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mm,深绿色,具光泽,有明显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叶互生,多生于新枝上;无柄;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宽,先端锐尖;叶片菱状卵形,长4-20mm,宽2-10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花小,两性,簇生于节上,具纤细柄;苞片膜质,淡黄棕色;花被5深裂,淡绿色,后变红;雄蕊6-7,花丝扁,花药白色,比花被短;雌蕊1,花柱短,3枚,柱头分叉。瘦果三角形,平滑,包于肉质紫红色或淡紫色的花被内,呈浆果状。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栽培 : 栽培要点:喜温暖、湿润及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为适宜。扦插或播种繁殖。春季4月进行。生长期间应施肥、浇水、修剪、设支架。冬季温室越冬,最低温度不得低于8℃。

性状 : 性状鉴别 带叶茎校平滑无毛。枝扁平,宽7-12mm,节明显,节间长l-2cm,表面有细密平行条纹,浅绿色或褐绿色,质柔韧。叶片菱状卵形,长0.4-2cm,宽0.2-1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极短;托叶鞘退化为一横线条纹。气微,味微涩。

归经 : 肝;肺经

性味 : 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去瘀消肿。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场,15-30g,鲜品60~12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 1.《广西中药志》:拔毒消肿。治毒蛇及蜈蚣咬。2.《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退癀消肿,行血去瘀,生新止痛。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3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