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材

岩豇豆

中医世家 2023-05-04 02:28:58

《中药大辞典》:岩豇豆

拼音注音 : Yán Jiānɡ Dòu

别名 : 岩泽兰(《贵州草药》)。

出处 : 《贵州草药》

来源 : 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阴湿岩上。

原形态 : 附生灌木。茎匍匐,随处生根,有分枝。叶3枚转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厚革质,长2.5~6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极疏的浅齿,下面有红斑。聚伞花序,具长花序柄;花疏散;苞片倒披针形,革质;萼筒短,钟形,5裂,裂片狭披针形;花冠管状,紫色,中部以上膨胀,先端2唇形,裂片先端圆。蒴果线形,长7~10厘米,成熟时2瓣裂。种子细小,褐色。

药理作用 : 抗菌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

性味 : 《贵州草药》:"辛微甘,平。"

功能主治 : 祛风止咳,健脾消积。治感冒,慢性气管炎,钩端螺旋体病,劳伤吐血,小儿疳积。《贵州草药》:"驱风,止咳,生肌,止血,补虚,软坚。"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服。外用:研末炒敷或煎水洗。

复方 : ①治感冒风寒发热:岩豇豆一两。煎水服。若产后腹痛,用酒炖服。②治咳喘或风寒咳:岩豇豆一两。煎水服。若肾虚弱则炖肉吃;劳伤则泡酒服。③治小儿疳积:岩豇豆、小夜关门各三钱,鸭公头叶一钱,瓷瓦灰三分。调水蒸猪肝吃。④治九子疡(瘰疬):岩豇豆一两,天南星五钱。研末,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⑤治枪伤:岩豇豆研末敷伤口;或煮水洗枪伤,能促进子弹的排除。⑥治劳伤吐血:岩豇豆一两。泡酒服。(选方出《贵州草药》)

临床应用 :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鲜品3两洗净切碎,水煎2次,过滤,将滤液浓缩成60毫升,2次分服;或按每人每天剂量的生药制成浸膏片,每次6片,日服3次。均为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7天。治疗784例,经二疗程近期控制215例(27.4%),显效287例(36.6%)。据观察,本品止咳作用最好,祛痰及平喘次之;疗效发生时间以3~5天为最多,个别病例在10天后见效,副作用较少,偶见有轻度口干,恶心,腹隐痛,腹泻,疲乏,唇麻,及下肢浮肿;有胃痛者能引起胃痛加剧。一般不需停药,可以对症处理。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岩泽兰干品2两、金钱草5钱,加水约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左右,早晚分服;或浓缩成60毫升,每日3次分服。经治20例,多为病程较短、出血现象不严重的患者,均治愈。一般服药后第2天症状减轻。4~5天消失,最迟者8天;有黄疸者药后第3天开始退黄,6天黄疸消失。治疗期间不必加对症治疗药物。服药后未见副作用。本药对重症患者疗效如何,尚待观察。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岩豇豆

拼音注音 : Yán Jiānɡ Dòu

别名 : 岩泽兰

英文名 : all-grass of Fleshyleaf Lysionotus

出处 :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员石苣苦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 carnosus Hams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广西及云南。

原形态 : 内叶吊石苣苔 小灌木,高4-30cm。幼枝常具短毛。叶3,轮生或对生;叶柄粗,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c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3,轮生或对生;叶柄粗,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cm,宽1-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少数牙齿,侧脉3-4对,极不明显。花序腋生,有1-2花;花梗长5-12mm;苞片对生,披针形,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或紫色,长约3cm,檐部二唇形,上唇长约3mm,2裂,下唇长约7mm,3裂近中部;能育雄蕊2,无毛,花丝线形,花药相连,退化雄蕊3;花盘杯状,边缘有牙齿;雌蕊长约2cm,无毛。蒴果线形,长约6cm,宽约2mm。种子纺锤形,有柄,先端有1长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药理作用 : 抗菌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

归经 : 肺;脾经

性味 : 味辛;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 散风止咳;化食消积。主风寒咳嗽;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 : 《贵州草药》:驱风,止咳,生肌,止血,补虚,软坚。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2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