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菊科仙百草Aster tubinatus S. Moore var. chekiangensis C. Ling, mss.,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 浙江。
原形态 : 本变种与正种区别在于茎下部的叶片中部以下作柄状收缩,基部深耳状抱茎,茎上部多分枝,头状花序直径较小,舌状花的舌片小而白色。
化学成分 : 含酚类、甾醇、黄酮类。
药理作用 : 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度敏感,伤寒杆菌中度敏感。
性味 : 辛、涩,温。
功能主治 : 解蛇毒。主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 0.5~1两,将根切细,水煎服;或用白酒浸服;渣外敷。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注音 : Xiān Bǎi Cǎo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仙百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turbinatus S.Moore var. chekinan- gensis C.Li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和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下、灌丛或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
原形态 : 仙百草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具短根状茎,根须状。植株各部被短硬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无柄;茎下部的叶片自中部以下骤然收缩成柄状,长12-18cm,宽4-7cm,先端急尖,基部深耳状抱茎,边缘有粗齿;茎上部的叶渐次变小且不作柄状收缩。头状花序辐射状,有短梗或无梗,单生于上部分枝的叶腋;总苞倒圆锥形,宽6-9mm;总苞片多层,卵形至长圆形,边缘干膜质,有疏纤毛,由外向内渐次变大,丙层者长约6mm;舌状花白色,舌片长4-5mm;管状花黄色。瘦果扁平,有毛;冠毛毛状,淡褐色,待长或稍长于管状花。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 : 含酚类、甾醇、黄酮类[1]。
药理作用 : 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度敏感;对伤寒杆菌中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轻度敏感。
性味 : 味辛;涩;性温
功能主治 : 解蛇毒。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1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仙桃草
下一篇: 仙环小皮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