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í Lónɡ Zǐ
别名 : 四脚蛇、草龙
来源 :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性味 : 咸,寒。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用法用量 :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备注 :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注音 : Shí Lónɡ Zǐ
别名 : 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出处 : 《本经》
来源 : 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
生境分布 : 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原形态 : 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性味 : 咸,寒,有毒。①《本经》:"味咸,寒。"②《别录》:"有小毒。"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
注意 : 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②《纲目》:"娠妇忌用。"
功能主治 : 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②《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用法用量 : 内服:烧存性,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复方 : 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拼音注音 : Shí Lónɡ Zǐ
别名 : 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英文名 : Chinese Skink
出处 : 出自1.《本经》。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着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着,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着隆肿。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栽培 : 本品野生。
药理作用 :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炮制 :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性味 : 味咸;性寒;小毒
注意 :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用法用量 :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207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石龙刍根
下一篇: 石龙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