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别名 : 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
出处 : 《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
归经 : 入肝、脾、胃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②《本草求真》:"入肝。"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 : 甘,温。①《唐本草》:"味甘,寒,无毒。"②《纲目》:"性温。"③《医林纂要》:"甘,热。"
注意 : 有痰湿者不宜服。①《食疗本草》:"多食损齿,发疳匿,不可长食之。"②《本经逢原》:"助湿热,不可多食。"
功能主治 : 补中缓肝,活血和瘀。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哕,虚羸血痢。①《唐本草》:"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②《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③《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杀虫,解酒毒。"④《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⑤《纲目》:"和中助脾,缓肝气。"⑥《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⑦《本草从新》:"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⑧《医林纂要》:"暖胃,补脾,缓肝,去瘀,活血,润肠。"⑨《随息居饮食谱》:"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用量 : 内服:开水、酒或药汁冲化,3~5钱。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复方 : 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乌梅一个。水二碗,煎一碗,时时饮之。(《摘元方》)②治痘不落痂:沙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汤调服亦可,日二服。(《纲目》)③治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沙糖、姜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纲目》)④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元方》)⑤治虎伤人疮:水化沙糖一碗服,并涂之。(《摘元方》)⑥治火烧、水烫: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调敷。(《中医杂志》(20):6,1966)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别名 : 沙糖、紫沙糖、黑沙糖、红糖、黄糖
英文名 : brown sugar
出处 : 出自《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资源分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原形态 : 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归经 : 肝;脾;胃经
性味 : 甘;温
注意 : 湿热中满者及儿童慎服。
功能主治 : 补脾缓肝;活血散瘀。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哕;虚羸寒热
用法用量 : 内服:开水、酒或药汁冲10-15g。外用:适量,化水涂;或研敷。
各家论述 : 1.《唐本草》: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2.《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3.《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杀虫,解酒毒。4.《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5.《本草纲目》:和中助脾,缓肝气。6.《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赢老弱血痢不可攻者。7.《本草从新》: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8.《医林纂要》:暖胃,补脾,缓肝,去瘀,活血,润肠。9.《随息居饮食谱》:散寒活血,舒筋止痛。10.《本草纲目》:沙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11.《本草求真》:沙糖,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气禀中和,味甘气寒,已为除热润燥之味,其治则能利肠解烦,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经火煅炼,性转为温,色变为赤,与蔗又似有别,故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用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取其温以通滞也;烟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然性温则消、则下,故虚热过服,则有损齿消肌之病;味甘主缓、主壅,故痰湿过服,则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10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赤楠根
下一篇: 赤火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