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 张至顺

追忆张至顺真人|炁體源流|太上大通經註

荆十三 2024-02-04 17:30:11

太上大通經


微信图片_20240123105505.png

太上謂無上可上,大通謂無所不通,經謂登真之徑路,衆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無行無體,謂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義。次章云如空無相,謂四通八達無所窒礙,即大通之義也。下章云無相無爲,廣無邊際,謂大道至廣至大,至妙無窮,日用之間,頭頭顯露,此所以爲經也。


真空章


先天而生,顯諸仁。生而無形,藏諸用。後天而存,所存者神。存而無體,神無方易無體。然而無體,陰陽不測。未嘗存也。運化不息。故曰不可思議。妙用無窮。

上真空一章。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無形之義也。《中庸》曰: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違,即後天而存,存而無體之義也。然而無體,故運化生成而無窮也,非窮理盡性者,其孰能與於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玄理章


静爲之性,寂然不動。心在其中矣。感而遂通。動爲之心,見物便見心。性在其中矣。無物心不見。心生性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性現,心滅種種法滅。如空無相,大象無形。湛然圓滿。通上徹下。

上玄理章。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爲之性之義。又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動爲之心之義。性本静,非心則不見。心本静,非動即不見。因物見心,潜心見性。性寂知天,是謂通也。苟或心隨物轉,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滅。設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現也。故曰心滅性現。蓋性如虚空,動與不動,常寂;見與不見,常明。一切物來相撓,如片雲點虚空相似,太清還受點也。無既不受點,則湛然圓滿。我之性天亦復如是。


玄妙章


大道無相,故内其攝於有。養其無象,象故常存。真性無爲,故外不生其心。無所用心,心故常存。如如自然,廣無邊際。無爲則無不通。對境忘境,不沉於六賊之魔。我不逐境,境無干我。居塵出塵,不落萬緣之化。我不立塵,塵不染我。致静不動,大定。致和不遷,大慧。慧照十方,大明。虚變無爲。大通。

上玄妙章。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經》云: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即大道無相之義。孟子曰:無爲其無所不爲。即真性無爲之義。内無相則如如自然,外無爲則廣大悉備。祖師謂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即此義也。對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塵出塵,何緣之有?緣息則性静,魔息則心和。致静則不動,致和則不遷。二理兼持,則圓明普照,神變無方也。

頌曰:有法悟無法,心隨法生,法隨心滅。無脩解有脩。性本無脩,脩即非性。包含萬象體,心空性寂,無所不容。不挂一絲頭。纔染一塵,即成滲漏。

上頌。言其體用也。體之則無,用之則有。所以自有法頓悟無法。因無脩勘破有脩。至於有無不立,心法雙忘,體同太虚,包羅無外,大道之理,至是而盡矣。

太上大通經註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angzhishun/157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