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回顾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展望明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关中方言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由陕西关中方言演绎而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谚语。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谚语:
1、人活七十七,领教不为低。
2、早烧(朝霞)不出门,晚烧(晚霞)晒死人。
3、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4、家不和邻欺。
5、燕子掠地蛇过道,老牛大叫雨就到。
6、枣芽发,种棉花。
7、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天不晴。
8、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9、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10、南山戴帽(云遮山头),长工睡觉。
11、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12、一瓶子不响,半瓶子窟撞。
13、磨刀不误砍柴工。
1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15、蜜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16、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17、小着不补,大了尺五。
18、桃吃饱,杏伤人,梅子树下抬死人。
19、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难见。
20、吃了人的口软,拿了人的手短。
21、湿锄糜子干锄花,不阴不晴锄芝麻。
22、种成的麦,锄成的秋。
23、伏里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24、花锄三遍,疙瘩就象鸡蛋,谷锄三遍,米汤还比胶粘。
25、中伏萝卜末伏芥,秋后再种蔓青菜。
26、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
27、雁来种麦。
28、春怕三月霜,夏怕四月风,秋怕七月雨,冬怕九月雪。
29、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30、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31、笨鸟先飞。
32、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33、春雨虽小湿衣裳,酒杯虽小败家当。
34、一回生,二回熟。
35、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36、众人拾柴火焰高。
37、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38、深耕细作有三好,保墒灭虫又除草。
39、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0、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1、七月半,种稙蒜。
42、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43、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44、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45、云往南,水飘船;云往北,晒干麦;云往东,一场风;云往西,水滴滴。
46、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47、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48、精打细算,钱粮不断。
49、丰年要当歉年过,遇到荒年不受饿。
50、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51、南山到处都是宝,看你会找不会找。
52、三九三,冻破砖。三九四九,冻住锅里米粥。五九半,冰消散。
53、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54、指亲靠邻,不如自家学勤。
55、严是爱,宽是害,娇生惯养要变坏。
56、换地不如换种。
57、深栽茄子浅栽蒜,辣子黄瓜沟边站。
58、莲花寺的石头,柳枝的杏;瓜坡的柿饼,赤水的葱;沿山的竹子绿英英。
59、三勤加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加一勤,想勤不得勤。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其方言也是各具特色。陕西地域辽阔,民人淳厚,民风古朴,文明发达,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这些因素,使得关中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历史词语。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回顾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展望明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陕南地域上属于长江流域,陕南话属于西南官话,陕北话属于晋语。
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等。谚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也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谚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传统谚语大全精选60条
1.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2. 久住坡,不嫌陡。
3.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5.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6.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7.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8.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9.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0.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11.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2.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13.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14.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15.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16.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7.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18.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19.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20.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2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2.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23.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24.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25.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26.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27.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28.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29.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30.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31.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32.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33.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34.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35. 经得广,知得多。
36.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37.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38.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39.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40.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41.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42.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43.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44.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45.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46. 饱了肚,卖了屋。
47. 他人睍睍,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48.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锺粟。
49. 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50.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51.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52.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53.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54.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55.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56.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57.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58.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59.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60.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三原的媳妇不能看:看是问媳妇的意思,因为三原人对吃挑剔,娶了三原媳妇,因为嘴太难伺候而和家人矛盾。
当然我解释的也只是个大概,有部分我也找不到原因了。如果大家有新看法,或者你知道的,也欢迎反馈给我们。
金周至,以前周至县盛产水稻,成熟时金灿灿一片,故称金周至。
银户县,以前户县盛产棉花,成熟时白花花一片,故称银户县。
以前长安县比较乱,时不时有案件发生,故称杀人放火长安县。
老一辈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确实非常的厉害!
例如在陕西关中地区,老人们常常会用这样一句俗语,来骂他们不成器的子孙后代!“你要吃老老鸹拉下的屎,眼睛还早要接端一些”这一俗语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好听!甚至有些粗俗!但是里面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就像我们老一辈人讲的“不劳动,不吃饭”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必须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劳动,不能靠天靠地靠祖宗。
我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努力、自己恒心、自己的下苦,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体育生活面貌!正所谓人勤地不懒,只要敢于奋斗认真的苹果就一定能够取得一番成绩!不管是做什么,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
就像老话中骂人的那句,想吃天上飞的小鸟的屎,如果不看多准一些,那是掉不到自己嘴里边儿去的!
“关中”这一名称被人们所流传,大概是在战国晚期。它最初见于记载是在《战国策》中。关中又名关中地区,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
对于“关中”这一名称及其范围,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说法尽不相同。其一为“四关之中”说,即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其二为“两关”说,即东起函谷关,西止散关。如今人们习惯以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作为关中地区。
都说得关中者得天下,其一,这还是得源于它那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关中地区其地势险阻,它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用“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险要的说法,意思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所恃者乃在其地形地势之险。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关中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二,就是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是个富庶之地,《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但都知道四川盆地也有“天府之国”的称号,然而最早称为“天府”的却是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也正是因为这里物产丰饶,可以很好的储存粮草,所以自西周起,先后就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也是不断变迁,从前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慢慢地,到清朝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天府之国”与关中地区联系起来了。
其三,是这里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有充足的战斗力,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
关中的随着朝代的变迁,地位也逐渐衰落了,即是这样,也不能掩盖它曾经辉煌的时刻。它曾经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anyu/91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谚、俗语集锦:有关民风民俗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