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当中,如果想要做出一番成绩的话,自然就要拼尽全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实际上在生活当中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虽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可是从来都不愿意争抢,特别的佛系,那么到底会是哪三个星座呢?
白羊座
白羊通常会给人一种很豁达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生活当中特别的随性,从来都不会主动和别人去竞争,更不可能承担过大的压力,所以凡事都会随缘,并且在大多时候是可以知足常乐的,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但实际上他们能力在线,如果要自己出手的话,那一定会让身边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只是没有野心,一般人根本难以一概而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超高的成就。
天秤座
天秤不管是能力方面还是从智商的角度出发,都绝对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便是很大的麻烦,也不会影响自身的情绪,甚至还可以特别的淡定,往往会让人觉得没有上进心,因为他们在生活当中却特别的佛系,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也从来都不会斤斤计较,可实际上能力超强,根本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是觉得没必要罢了。
双鱼座
双鱼往往都拥有着很多的奇思妙想,尤其是在想象力方面特别的丰富,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他们都是不切实际的,再加上他们又非常的佛系,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是不争不抢的样子,好像很喜欢追求稳定,但其实双鱼的能力在线,只是很多时候根本不愿意去竞争或者是冒险,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很满意的,所以就会给人留下凡事随缘的感觉,但其实幸福指数也很高。
“读书论”与“论读书”,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前者着重于议论读书的意义;后者则着重于议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每个人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读书的目的、要求、态度、方式、方法、热心程度、兴趣大小以及思考研究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的。读书的状态和效果均受心情、环境和时间所影响。
在此,我只想谈谈我对读书的方式方法的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全面,即兴随谈,仅供参考。
仅就读书的目的而言,就有应付、工作、研究、欣赏、消遣的不同。读一读与一概不读是不一样的,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书万卷,其义自见”;“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
应付型的读书,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这时候读书没有任何兴趣,觉得很压抑、很苦恼、很烦躁、很疲惫,目光一接触字行就头脑昏昏,稍一放松就打呼噜了。有时会感到全身不适,甚至导致生病。
工作型的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卫身业务水平而读书,这时读书有动力、有毅力、有耐性,有需求感,就像大学生在图书馆里学习一样。但是也觉得累,经常伸懒腰,经常要到窗口看一下风景什么的。这种读书有劳动的感觉,心情不是很愉快,但有成就感和充实感。
研究型的读书,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寻求真理而读书。这时读书不但有动力、有毅力、有耐性,有需求感,而且有迫切感,如饥似渴,甚至废寝忘食,除了读书,别的心思都淡了。一旦有所突破,便喜形于色,心中快不可言。这种读书,出于求知欲的'驱使,劲头很足,很有耐性,有时对于某段或某句,反复多次地读、反复琢磨和推敲,有时会把一本书读烂了,“韦编三折”,孜孜不倦,不觉得累。这种读书成就感和充实感很强。然而,若是被动搞研究,为研究而研究,情况又有所不同了,这时与为工作而读书的情况差不多。
欣赏型的读书,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是没有固定目标的读书,是主动读书。这种读书纯属爱好和欣赏,是轻松愉快的读书,它不是劳动而是娱乐。有时读得入迷,心灵渗透其中,魂魄参入其里面,心游世外,如痴如醉,面部表情随书中情节变化。有时读到妙处,如饮醍醐,哑然失笑、自言自语,手舞足蹈,旁若无人,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读书对身心健康有益处。像《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端坐挽须、夜读《春秋》一样专注。然而这种读书随意性比较大,没有持久性,乘兴而读,兴尽作罢。这种读书没有成就感,但有快乐感。
消遣型的读书。这种读书没有任务、没有压力,也没有固定目标,只是随便翻翻而已。这种读书谈不上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只是为了打发无聊、消磨时间。这种读书因为心不在书上,心在事上,是在等人待时的情况下借以解闷而已。这种读书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很不专注,心情很平淡,谈不上兴奋与苦恼。所读过的内容,没有多少印象,就像水过鸭背、风过树梢一样,短期即忘,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感。这样的读书,读与不读都差不多的。
至于读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在此我权将它们起名,有研读法、笔读法、精读法、粗读法、浏览法、目录法、翻翻法。
研读法是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一字一句地读,一行行地读,重在思考,不放过一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读时不论速度,慢慢推敲其意义,分析其实质,评判其观点。在页头页尾都有眉批,写上自己的注释或见解。读完一章,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以消化其内容、吸取其精华,批判其谬误。必要时,还要把书中的要害部分或精彩段落如实地抄录下来。这样的读法,有大家风范,是学者的风格,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精读法是研读法之次。也是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读书,但是它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讲究一定的速度。它意在先读完了再说,只需全面了解其内容,不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不一定要写眉批。必要时,只在着重的地方圈点或画杠杠儿,以使醒目。所谓精读,就是过细地读,认真地读,完整地读。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回顾、归纳、总结、思考、写心得体会或写读书笔记。
粗读法是粗略地读,大概的读,不求甚解的读。这种读法是有选择地读,不一定把所有章节都读完,只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这种读法只求粗略了解一本书大概内容,没有太多的在意。
浏览法就更粗糙了,每一页都翻一翻,每一页随便看它几行就翻过去,或者采用速读法,一目十行地看。这时候的“读”没有“读”的实义了,只能算是“看”而已。这种读法只要求了解本书的概貌。
目录法只是看一看一本书的内容介绍或目录就行了。
翻翻法只是随便地翻翻,有插图就看一眼,随意翻其中几页瞄瞄。这种读法不算“读”,目光不聚焦在字上,而是目光发散在整个页面上,见书不见字,每页扫过几个字就过去了,与检查其印刷情况的样子差不多。这种读法,相当不读。
有些报纸和杂志,介绍一些更为玄乎的读法,如“多本并看”法、“对角线法”、“撕书法”、“剪书法”,等等。
所谓“多本并看”法,即将几本书同时打开在桌上,摇着头用眼睛次序扫描几本书,即同时看几本书。
所谓“对角线”法,即每页书,只看首行开头一个词、页中一个词、末行结尾一个词就行了。
所谓“撕书法”,即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把认为不重要的撕掉。再读一遍又再撕几页,如此多次反复,最后只剩下几页,以为该书的精华部分。
所谓“剪书法”,即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把认为重要的剪下来,贴在空白本子上,然后用心背这些精华部分。背得熟了的又把它剪除扔掉,直到剪完为止,这时该书的精华部分就全记熟了。
如此等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有其招”。但是这些方式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
有的人,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要在三五年之内,读完一万本书,说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于是采用浏览法、目录法、翻翻法、“多本并看”法、“对角线法”去读书。于我看,这种读法,效果非常的差。纵然他那样读了一万本书,却与不读差不多,没多少收获的。倒不如选择几本对自己有用的书精读它,比那样读万卷书更有效果。
我们读书是为了运用,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读书死死”因为那样没有多大意义的。
现在有些人说,读“大部头”、读名著,没有时间,太费事太费神,不如看电视连续剧来得快。此话差矣。你有这样的感觉没有?我就觉得读原著比看电视更有味,我还觉得,电视无法把原著的文学韵味准确地、全面地演示和表现出来。先读过原著的人,再看电视连续剧,他就会失望。
读书的方法和感受,因人而异,各人各的看法和感受,正如穿衣戴帽,各人所好,是不可一概而论的。各人自得其法,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行了,毋庸絮言哉。
有些人善于言谈,有人把话言放在心里,我道觉得语言少的人,说出话来更真实,一句是一句,非常可信,反而语言丰富的人,话语多但是水分比较大,你听他说你要一分为二的听,分析着听否则你会被误导,我接触到话言丰富的不是少数可足可倍度能占百分之五十左右,有句语话叫言多必失,也就是失去真实,你想想同样一件事人家五句话说完,他得十句或更多,那么他说的没有水份才怪呢,是不是。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时候,他会“起厌离想”。经常做这种观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趋近于三果的人。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到的。初果肯定没办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经常做这种观行,但又还没有成功。
2. 离欲。在讲“厌”的时候,还是要对治。但是因为修习厌离的缘故,到后来就变成了习惯,不需要再去对治了。到了这个地步就会对于“一切染爱事境不现行”,也就是说像“财、色、名、食、睡”这些贪爱统统都不现行了。“此由伏断增上力故”,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把贪爱的现行给断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断掉的是欲界爱,三果人就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但如果还要包括色界爱和无色界爱,那就只有阿罗汉才能办到。
三、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衣中宝珠 ——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八)》时讲到:
佛陀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爱味”——“过患”——“出离”。
比方你去逛百货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欢。很喜欢的状态就是经典中所说的“爱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标价,三万块人民币,你吓了一跳:“好家伙,这么贵的衣服!我怎么买得起?”你知道,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万块人民币,生活都会成问题。这就说明,你观察到了它的“过患”。你心里说:“算了,不买了。”这时候,就放弃了对这件衣服的贪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出离”。当你观察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就要联想佛经中讲的有关“出离”的法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叫做观察清净。
味、患、离是不一样的。味说明你还在贪着,患表示你已经观察到它会产生痛苦,离则表示你已经准备要出离它了。
以色法为例,你如果很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现在很好。可是身体是无常的,它会衰老、会生病、会死亡。等到那个时候,你会担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说,如果你对五阴产生爱味,等到它发生变异的时候,它就会对你产生过患,让你变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应该讨厌、厌离五阴。
既然它将来一定会离开你,那你为什么不聪明一点,与其等到人家离开你的时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点在心里离开它。这个离开或出离,不是叫你马上去自杀,而是说在心理上先离开,不要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或“我所”。因为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将来一定会受苦、受罪。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将来一定会离开你。这里的“识”是指六识身,当你死掉以后,六识身也跟着散坏掉,第七识再怎样把六识身当成是“我”或“我所”都没有用,改变不了它们会离开你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时候,六识身就断掉了。你如果说“六识身就是我”,那就请问你:当你睡着或昏迷的时候,“我”跑到哪里去了?)你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却根本不甩你,它们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痛哭流涕都没有用,再怎么舍不得也没有用。所以你还不如趁早死了这条心,接受“受、想、行、识”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这个事实。这样,当它们离开你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受罪、那么痛苦了。如果你现在发现自己对于色法有爱味,这就叫做“于色味随顺觉”。“觉”是察觉的意思。能够察觉自己对于色法的爱味,对它有如实的认识,就能够得到智慧。“如实见”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说,智慧是从观行而来,而并非从禅定而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 对于受、想、行、识的爱味,也是一样的道理。修行,要把现实中的状况与佛经中讲到的法义作比对,知道它就是佛经中讲的某一个法。有的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比方说,有的人很会说色无常,而且很会念“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当他病痛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贪着于这个身体的健康,才产生这么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萨没有保佑他,都没想到要把现实的状况与佛经比对。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在修观行,他只是把佛经当成是一种学问来学习、来记忆,而没有引用经义来对治烦恼。观察有为法都是无常、苦、能够变坏的法。“法”这个字在佛经里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是指“规则”,但在这里是指“现象”。你观察到这些法都是无常、苦、会变坏的,所以你知道它们是有过失、有过患的。如果你喜欢无常的有为法,爱味只有一点点,但是它的过患却很大,那个时候你就会受很多罪。
四、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劝发普贤行愿》中讲到:
假设你的好朋友欺骗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笔钱故意不还你。这个时候你难过没有关系,但一定要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来应用,这样子你才是一个学佛的人。首先,你应该用智慧去观照它,钱它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能取)还是我所(所取)?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同样的,朋友的关系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还是我所?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这样讲好像很麻烦,当你娴熟这种观行之后,一念之间就可以做准确的分判。刚开始的时候,你只要分别某法(钱、朋友等等)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样把佛法上的智慧拿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你就长出一只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观察,没有慈悲,你会变得很冷。你可能就丢一句话给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后果报你自己承担。」(大众笑。)我们用声闻法对治烦恼,虽然也很管用,但却错失了度众生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菩提心,讲话让人受不了。
其实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来应用,心里头先起一个作意:「这个机会太好了!」(大众笑。)为什么呢?《维摩诘经》说,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世界没有的,其中有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他来跟你借钱,故意赖债不还,你不恨他、不骂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还,我就当作是送给你的,不要紧。」这就符合了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未来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问:赖债的人比我还有钱,这样算贫穷吗?)贪得无厌就是贫穷,至少未来世会感得贫穷的果报。净戒摄毁禁,就是你没有做错事,在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错事情是毁禁。(有人说:本来是要还钱的,就是规定的事他毁坏了。)对,戒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间的法律有规定,跟人家借钱必须还,这是民事责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钱的时候根本就不打算还你,这个叫诈欺,可以构成刑事责任,当然算是毁禁。
这样有没有听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广度众生,现在你跟他结了这样的缘,他将来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赖债不还的人,要起欢喜心,不要讲他的坏话。因为你讲他坏话,摄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杂阿含经论会编》时讲到:
1、遇到挫折,您应当提起正知见“五阴身与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就能够以般若正智修习忍辱波罗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将来一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成为佛门龙象。
佛弟子碰到障碍,是很寻常的事;因为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蕴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发展,就会有苦。资粮位的阶段,佛菩萨和护法比较容易给您感应,让您平安顺利。但是,到了加行位与见道位,您必须现观苦谛,才能见道乃至离开对三界诸有的贪爱,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道必须修习的功课,并非只是解脱道而已。
2、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时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世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六、善知识正元老师在讲解《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中讲到:
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菩萨,都是有无量的神通自在力来感应众生的心念,并且帮助众生的。假使我们有所祈求,只要是诚心祈祷,没有得不到感应的;佛菩萨一定会以顺、逆、显、隐种种方便,来圆满祈求者的心愿。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 观世音菩萨说: “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譬如求医病而得到痊愈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顺遂的,那么是属于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说法或者救拔的,是显度;因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机缘相助的,则是叫作隐度。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瞭解,佛菩萨回应众生的祈求,并不一定是随众生的欲求来满足众生现在的求愿。 例如,佛陀在《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四摄品〉有如此解说:“如何是菩萨一切行利呢?大略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切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种是善根已经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脱。另外一种说法又说,菩萨一切行利有三种:第一种是给予现世利,第二种是给予后世利,第三种则是给予现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萨摄受众生,是为了让众生逐步能得到解脱的功德,乃至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而能够究竟解脱;这并非只是为了要满足众生眼前于世间法上的所求以及执著。所以,就会视众生的根性,而以各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以及调伏众生。因此,在向佛菩萨一心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瞭解,佛菩萨会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摄受我们;而不是只会依照我们因为贪瞋痴等烦恼而对世间境界产生各种杂染的欲求,来满足我们。
所以,在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例如:遭遇劫难未必是祸,丧子未必是凶,重病痊愈未必可喜,延寿未必可贺,得财未必是福,家难未必不幸,谋事得成未必可庆,谋事不成则未必可悲。因为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妄无常,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法的变化当中,来参透这些道理,而逐步发起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为这才是学佛人最重要的目标啊!
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偈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了一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所曾造的业种仍然会完整地收藏在本识如来藏当中,而不会销亡的;当因缘际会的时候,该受的果报还是要自受,而无法逃离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源如来藏本不生灭,自无始劫前一直到尽未来际,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而不会稍稍改变;所以,所有的业种也都不会随意消失的。
总之,无论今生或者未来世的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所以不应该怨天尤人,或者四处胡乱祈求。当我们遇到世间境界的考验,觉得自己实在是力量薄弱时候,应该是要先真心的忏悔,并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够这样子作之后,再以追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心念来诚心祈求佛菩萨,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萨的摄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五浊恶世”之“见浊”
众生有很多邪见。这个“见”主要指邪见,即不符合事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如果修行,就要先从“见”下手。众生的一切烦恼,都从无明而来(广义来说,无明也属于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解,“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生的大部分烦恼都由它引发。虽然如此,“见”终究只是一种认知,只需用事实来说明,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所以我们的修行,从“见”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这种烦恼也叫作“见所断烦恼”。相对还有“修所断烦恼”,是铲除了邪见之后,要依正见慢慢对治,才能断尽的烦恼,贪、瞋都属于这一类。比方说贪爱,贪爱是烦恼,假如说我很贪吃,我也知道这不对,但我就是喜欢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对是见解,但贪爱这个烦恼还是控制不了,所以烦恼和见解还是有差别的。当然,最初还是和见解有关,如果说你过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见”为自己的贪爱找理由,你的贪爱就会一直强化下去。假设说我现在吃一种很美味的东西,我就说:“我必须要活下去啊,民以食为天嘛!”这样为贪爱找理由,就肆无忌惮地越吃越多。众生贪爱的增长,就是因为过去世不断为贪爱找理由,所以贪爱就一直增长,变成一股势力,停不下来。就算你这一世断了三缚结(声闻见道),或者开悟了(大乘见道),你的贪爱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必须要悟后起修,才有办法把烦恼断掉。
八、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修行与工作、生活
问: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
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不至于匮乏。若还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学人当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够有因缘学习正法,必是往世与善知识结过善缘,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匮乏,所以此世应当更为努力的在布施众生、利益有情,乃至护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远离贫穷匮乏的业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学佛人,当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与行为,以智慧来面对环境及转变自己的命运。
再者,一般的在家学佛人,尤其是菩萨道的行者,还是得兼顾家中的生活、照顾一家老小,因此确实需要一定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之需而长养道器;因此,虽然是心向解脱、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专心修行,故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这还是必要的。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
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正法;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正法,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不会顺利,会因为家里成员的阻挠而有诸多障碍产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间法的工巧历练也是菩萨道必须要修集的资粮,因此当以长远观点来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来专修,也不必然能保证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长;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会因为工作而影响其修行。因为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须“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须福慧皆具,出家菩萨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证,许多的因缘是必须在世间法当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处于世间杂染法中,却能够依此缘之激励而能够对于解脱与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么角度来面对。所以,若是工作性质不是与恶律仪有关,因此不会影响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员若不是也在修学佛法时更是如此,因此摄受家人趣向解脱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萨应该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各类情况甚多,企望努力精进于佛道者,当以智慧为先导来衡量自己的状况,选择应有的作法,用长远心配合勇猛心的精进方式正确有智的修道。
最后,对于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问题,其实要供养、护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为之才算是护持、供养;财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还有无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说:【佛子!我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也都是护持道场、护持正法。
九、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人会堕到三恶道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
比如强盗看到有钱人家过得很好,这样他就先在“有钱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别。接着他又想:“有钱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有钱,而我为什么生下来就这么穷?这是没道理的。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我自己变成有钱人。”后来,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会成为强盗,一定是先从取相分别开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别,心想:“穷就穷,有什么关系?过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么关系?甚至饿死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不取相分别的话,就会是这种心境。在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如果是一个圣贤的话,他就会说:“其实人都是要死的,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圣贤不取相分别,所以可以达到这种心境;但强盗却从一开始就取相分别,然后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成他的目的,这样就会从人间堕入到三恶道去。
十、问: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见、正念、正定对治烦恼,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善知识吕真观回答: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来对治,例如普贤行愿。要是有烦恼一直纠缠着,摆脱不了,可以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将自己沉浸在普贤行愿的愿力海当中,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便能够很快除灭烦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hierxingzuo/1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3大奇葩星座男
下一篇: 在职场中最令人佩服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