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姓的名人伟人,百家姓通姓的郡望堂号!据说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地,后来鲁国的王公贵族都以鲁为姓,这是鲁姓的由来。你的姓氏从何而来,你的祖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通姓的名人伟人1、通辨
元朝时期的高僧,雄县人。7岁的时候就拜礼真空为师,学习浮图法。皇庆初,万山和尚奉旨大做斋会,请通辩演法。忽然从法座放大光明,通辩圆寂了。当时白光四射,得到舍利子无数。
2、通润
明朝人,着有《种松老人》诗集。
3、通琇
清朝时期的高僧。江苏江阴人,19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居住在武康报恩寺。顺治年间被召见过三次,让他来说法,并且赐号为大觉禅师。他在要求回到天目山以后,又被加封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年间圆寂。
4、通复
清代诗人,僧人。字文可,嘉兴人。精于写诗,著作有《冬关诗抄》。
5、通证
清代诗画家,僧人。青浦人,喜欢画山水,拜太仓王圆照为师。百家姓通姓的郡望堂号西河郡: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
直忠堂:后汉时期的巴肃因为对待朝廷忠诚而闻名。他痛恨宦官败坏朝廷的风气,于是与窦武、陈蕃一起密谋株杀宦官。事情败露后,他被列入党锢。巴肃于是到县衙投案自首,县官佩服他的忠诚,于是要放弃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肃却对县官说:“做大臣的,有阴谋就不能隐瞒朝廷,有罪就不应该逃避刑法。”结果他被朝廷判为死罪,惨遭杀害。历史上将他称为忠义之臣。
西河堂:以望立堂。
通川堂: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封于通川,即今四川达州通川区,引以为氏,后人纪念起源之处,因以立堂。
判官堂:明朝时期的良吏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时,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其族人因设判官堂。
《百家姓姓氏大典》是200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艳艳。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分为姓氏图腾、寻宗探源、郡望堂号、宗族特征、名人荟萃、繁衍变迁等板块进行详细的讲述。
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洪姓来源有六:
1、出自共工。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之后本姓共,后因避仇改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避讳而改。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讳而改洪姓;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
郡望堂号
洪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2、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会);
3、敦煌郡,治所在敦煌(今属甘肃)。
堂号:
“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等。?
宗族特征
1、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入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名人精粹
洪子舆:江苏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时官至侍御史。洪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洪适:南宋大臣、词人,洪皓长子。绍兴年间举博学鸿词科,历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乞休归居,以著述吟咏自娱,其词境清逸,风度潇洒。有《盘州集》、《盘州乐章》。洪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洪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南宋大臣、词人。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洪升:字日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洪亮吉: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在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两年后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杨韦内讧、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后在中外势力镇压下失败,一八六四年六月病死于孤城天京。洪仁王干: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一八五八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洪钧:江苏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洪学智:安徽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99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寿姓名人堂介绍有什么寿姓名人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