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起名 >> 起名大全

融姓的名人伟人百家姓融姓的郡望堂号

佚名 2023-10-03 00:38:10

融姓的名人伟人,百家姓融姓的郡望堂号!《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作为中华儿女之一,你知道百家姓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吗?关注,即可了解更多百家姓文化。融姓的名人伟人祝融:颛顼帝的孙子叫重黎,为高阳氏火正。
祝融,号赤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南方神、南岳神、南海神、夏神、灶神,五行神之一。历史文献中,祝融的相关记载纷繁复杂。在部分文献中,祝融指三皇之一的祝融氏。又有文献记载祝融为炎帝之后。另有文献记载祝融为黄帝之后。而祝融也指火正、夏官的官职名称。
据《山海经》记载,祝融长着兽身人面,架乘着两条龙,直接听命于天帝。据《史记》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据《广东新语》记载,农历二月十三为祝融生日。百家姓融姓的郡望堂号【郡望】
南康郡、高阳郡、融州
【堂号】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姓常的历史名人?

历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常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
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历史名人
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
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
唐朝常兖,官至宰相
唐代画家常粲 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秦朝常得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唐僖宗朝常重胤 翰林供奉
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
三国两晋时期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
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
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O
南宋理宗时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
明初名将常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
明初散曲家常伦......>>

古代有哪些姓常的名人?历史名人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

古代有哪些姓常的名人?常遇春

从古至今姓常的名人明朝常遇春

古代有没有姓常的英雄和名人?常遇春

南阳姓常的有几个名人南阳!??你是说的河南南阳吗

南阳姓常的有几个名人刘秀 刘玄 马殿甲 阴丽华 邓禹 吴汉 马成 岑彭 贾复 杜茂 任光 马武 刘隆 陈俊 诸葛亮 李严 黄忠 文聘 邓芝 邓艾 许攸 张衡 张仲景 张释之 范蠡 百里奚 范晔 庾信 庾信 岑参 岑文本 张巡 左雄 铁铉 庞振坤 彭雪枫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5分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抚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方城县姓常的有几个名人sB

严姓历史名人

1.严姓在古代名人高官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请问“严”姓在历史上有那些名人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嵩,明朝的奸臣。

严 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 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 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

3.在历史上姓严的著名人物有谁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

《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

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

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

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

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察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

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

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严姓名人春秋战国严遂汉朝严光/庄光严忌/庄忌:辞赋家、世称严夫子严遵:思想家严助:辞赋家严彭祖:经学家严延年严颜:军事家严畯:政治家、地理学家南北朝严棱唐朝严挺之严武严震严郢严绶:政治家严安之宋朝严用和:医学家严仁:词人严羽:词人严参明朝严嵩:政治家严拭严讷:政治家严澄:音乐家清朝严绳孙:书法家、诗人严遂成:诗人严可均:语言学家近代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严家淦现代严以敬(阿虫):漫画家严浩:电影导演严文井:童话作家严凯泰:企业家严新:气功师 ***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4.历史上姓严的名人有哪些严嵩(1481~1568)[3]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严忌严忌原姓庄,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为严,后世遂称严忌。汉书说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实为由拳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

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

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

为梁孝王门客,世称严夫子(或庄夫子)。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令》。

严忌死后葬吴江西南,故名其地为严墓,即今铜罗镇。严忌墓曾於明末修筑,1919年又重建,并建亭於其上。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参考资料/item/%E4%B8%A5/9514554#viewPageContent。

5.严姓名人录有哪些严姓名人大都出现在秦代以后。

西汉时期有著名的辞赋家严忌、严助,涿郡太守严延年,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严彭祖及被称为“古之遗民”的隐士严君平。僧人严浮调,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汉代以后,严姓中出现了勇夺三军独当一面的将才,如三国时期蜀汉的严颜。唐代有诗人严维。

宋代以后,严姓中的名人大多是一些文人才子,如明代的琴家严it清代的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等。明朝中期,严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大奸臣,他们就是严嵩、严世蕃父子。

近代以来,严姓中的名人主要有:实业家严信厚、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经济学家严中平、著名黄梅戏女演员严凤英等。

6.姓严的名人或伟人西汉时有严彭祖,为江苏下邳人,汉宣帝时任东郡太守;严忌,为西汉时著名辞赋家,深受梁孝王赏识,与枚乘等齐名。

其子严助为会稽太守,以贤德著称。 两汉之际严代名人尚有以筮卜著称的严君平及河南太守严延年。

唐代有太府卿严挺之,河南丞严安。宋代有严羽、严昌裔、严仁,均为博雅名士。

元、明、清三代,严氏也是人才辈出,代有英贤,或为能臣干吏,或为名流学士。近代则有著名的“天演宗”哲学家严复,系福建省侯官县(今属闽侯县)人,初名体乾,改名宗先,字几道。

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曾留学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地,归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与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

7.严姓的来历严 氏 历史来源 「严」源出 , 曹是为中国较为晚的姓氏之一 ; 避讳改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

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 「庄」 ,「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

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 家族名人 严嵩 (1481~1568)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庄姓。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

2、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战国时,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故以邑为氏,子孙遂然。 4、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丁零人姓。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

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

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

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

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

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家谱是:茂 尔 学 光 善 朝 廷 俊 达 春)。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 郡望堂号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2、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 3、华阴郡,西汉时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堂号: “富春”、“调山”、“古秋”、“钤山”、“宜雅”、“四录”、“尺五”、“海云”等。 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

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名人精粹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

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

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

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

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严 :北魏临晋(今陕西大荔)人,泰常中,官拜平远将军,封合阝阳侯,假荆州刺史。

太武帝时,以归化之功,除中山太守。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 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

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

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

历史上姓古的名人有哪些?

古姓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三、历史名人
古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古柏:江西寻邹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1931年后历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1935年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年29岁。
古之奇: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
古应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山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父亲公叔祖类去世后,他即位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德义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都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都来攻打他,为的是要获得财物,古公直父就给了他们;过了不久,又来攻打,这回却是为了要得到土地与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对抗。古公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差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水,越过梁山,定居于歧山下。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归附古公于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到了这时候,古公就扬弃狄戎 的习俗,而营建城池宫室房屋,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于是人民都歌咏乐诗,颂扬他的德业。古公的长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历,季历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贤德的妇人,因此季历与太任生下了昌,而有圣王的瑞应。古公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该是在昌吧!”长于太伯、次子虞仲晓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历继承他,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个人就逃到南蛮之地,学当地土著习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古公去世后,季历继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后,子昌继立,那就是西伯。后人尊号为文王。又追尊古公为大王。
此外,古姓名人还有: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书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画家古其品……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2、堂号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姓阙的名人

阙姓的历史名人阙礼:南宋中侍大夫。建有功勋,但是不因为有功就骄傲,而是平易近人,人们说他是宋朝南渡后中侍中唯一可以称道的。阙清:明代务本爱民的平凉知府,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受到人民的爱戴。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往四川。 阙中一(1914-1995),原名阙桂兰,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中央 *** 通信连班长、特务班长,中央通讯队分队长,执行警卫 *** 同志的任务。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央军委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交通局外交联络站政治协理员兼总支书记。“西安事变”后,在红军驻西安办事处任周恩来副主席处侍从参谋。抗日战争时期,奉命赴闽,任闽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3支队5团3营政治委员,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政治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2支队3团2营政治委员,新3团政治处主任。皖南事变中,与新3团指战员一起浴血奋战,突围到安徽芜为地区。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胶东军区第5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32军95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 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校长,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海军舟嵊要塞区政治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8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阙文锋(1877-1930.8.23),福建省永定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刨烟工人出身,1926年加入中国 ***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大革命时期,1926年秘密组织农会,发展党团员,同军阀和恶霸地主作斗争。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跟随阮山、熊振声等人与敌人开展反“清乡”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5月红4军入永后,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后在区、县苏维埃 *** 负责军事工作,组织青年参军参,进行军事训练。1930年后,先后任红20军第3纵队特务连连长。英勇善战,智勇双作,指挥连队干部战士担负保卫地方红色政权的重任,转战于永定和上杭等地。同年5月参加永定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推举为临时裁判委员会委员。8月23日奉命率队开赴上杭,配合当地赤卫队武装攻打蓝家渡,中弹负伤。因伤势过重,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牺牲时5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 阙华山(1904-1933),化名夏如银,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 *** 。1930年参加赤卫队,任队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历任红四方面军特务营连长、营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担任红军第7路游击师师长。配合红25军取得了多次反“清剿”作战的胜利。1933年3月至4月,率部配合红25军参加黄安郭家河、潘安河等几次反“清剿”重大战斗,取得歼敌三个主力团的胜利。1933年冬,不幸被捕入狱,后被杀害于黄安中徐家村后庙岗,牺牲时29岁。 阙树槐(1905-1937.1),福建省永定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 *** 。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入闽后,任永定县三堡乡赤卫队队长,乡、区苏维埃 *** 军事委员会负责人,率领地方赤卫队配合红军打击地方反动势力。1930年10月任永定县......>>

自古姓阙的有几位伟人??阙 礼:南宋中侍大夫。建有功勋,但是不因为有功就骄傲,而是平易近人,人们说他是宋朝南渡后中侍中唯一可以称道的。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往四川。
阙 清:明代务本爱民的平凉知府,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受到人民的爱戴。
阙 岚:清代著名画家,桐城(今安徽省)人,字文山,一作雯山,号晴峰,客吴门。善画山水、花卉,尤工人物。仙佛像亦甚妙,善 *** 。
阙羽三:春秋时中侍大夫,据《宋史》记载说,光宗绍熙末,赵汝愚及韩 等权臣提出建禅位之础,幸亏宦者阙礼入告皇太后,光宗之子宁宗才得以继位。宁守即位后,擢升其为中侍大夫。他却不居功自傲,所以被誉为“南 渡后内侍这可秒者”阙姓名人。
阙庆忌:汉代胶东内史,鲁申公的学生,以所写诗闻名。
阙士琦:字褐公,明朝湖广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人。崇祯进士。曾做过南安知县,上任不足半年,认为做官太辛苦,辞官归乡,杜门著书,坚决不肯入仕为官。朝廷因其德高望重,要调他入京任编修,也被拒绝。卒后留有诗文集近十种传世。
阙麟书:浙江丽水人。字玉麟(1879-1946)。肄业丽水圭山书院。19岁府试名列之首。八联军入侵后,从事反清革命。1902年加入双龙会,任丽水分部会首。联络会党,策划起义。1904年双龙总会会首王金保死难,继承领导。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徐锡麟一秋瑾遇难后,于1908年到上海,与陶成章、王金发等共谋浙江起义。次年在杭州被捕。1910年冬,经营救出狱。1912年在杭州成立同盟会浙江支部,并办《平民时报》。后参加二次革命及护国运动。1916年5月在上海遭袁世凯党徒暗杀。

百家姓中有姓阙的吗根据风俗通义;阙党以地为氏,这是阙氏的主浮得姓起源。阕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春秋时,孔子住在鲁国的阙里(今山东曲阜城内),此地的名字就来源于当地的两个石阙。阙里人的后代就有以阕字为姓,称为阙氏。阕里人中有些并不是一开始就改为阕字,他们先为阕党氏,后简化为阕姓的。按,明时有阙清者,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又如阙士琦者,湖广桃园人,崇祯进士,知安南县。阙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

中国姓阙的有多少人?13万
quexing/...ID=374
阙姓

一 姓氏源流 阙姓的起源有三: 1 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 为姓。 2 来源于封地名。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为姓。 称做阙姓。 3 来源于地名。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二 迁徙分布 阙姓的望族居住在下邳(今江苏省境内)。阙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九位。据史籍《风俗通义》载,阙氏以地名为氏,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阕”,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阙氏原流可追溯至距今三千七百余年前夏桀王时,各地《阙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逢之裔。”史载:桀无道为酒池肉林,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龙逢遇难后,其裔孙历经商、周两朝,离夏都安邑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在鲁襄公后期,弁公才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曲阜孔庙东侧阙里街),阙氏是以弁公为一世。弁公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阙族为邻。阙氏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弁公定居阙里后,至十世阙安承,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8年)时授车骑将军,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钦赐下邳为阙族食邑,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汉朝下邳城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城的东南。阙氏向南迁的概况:二十六世阙宣在汉献帝(公元190~219年)时授下邳大守,后迁住潭州(今湖南长沙),携眷潭州赴任,为阙氏南迁江南之始。至五十二世阙仲仁,号文山,江西吉安城人,北宋徽宗时期署理泉州政务携眷入闽,为阙氏入闽之始祖。南宋绍兴时期,辞官居龙岩城西门,墓在城北青草盂,呈“铺天盖地”形。阙仲仁曾孙悬慰,在理宗时任朝官。阙氏四代簪缨,乐善好施,德泽岩城,岩人尊称我族为“阙半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悬慰被贾似道诬陷,悬慰与其子八史及家人在岩城惨遭杀戮。五十六世阙八史,字四十郎,妣周、黄、游氏。黄妣生二子:文福、文政,游氏生三子:文兴、文运、文祥,年幼居丰田岭下而幸免于难。阙氏家族在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

姓阙的做官员的有那些阙 阙 quē 一般做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苏等地,传说中有“梅”氏改姓而来。
不做姓氏时,代表宫阙,城阙的意思。 jué king金soft山 去除 [remove]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挖掘 [dig] 若阙地及泉。――《左传》 毁伤 [damage]。

全球姓阙的有多少人?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全国(不含台湾)人口大约215万。据《风俗通义》载,阙姓以地名为氏,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阙氏原流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前夏桀王时,各地《阙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逢之裔。”史载:桀无道为酒池肉林,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龙逢遇难后,其裔孙历经商、周两朝,离夏都安邑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在鲁襄公后期,弁公才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省曲阜县城内孔庙东侧阙里街)。阙姓是以弁公为一世。弁公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我族为邻。阙姓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弁公定居阙里后,至10世安承,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8年)时授车骑将军,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钦赐下邳为我族食邑,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汉代下邳城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城的东南。阙氏向南迁的概况:26世阙宣在汉献帝(190-219)时授下邳大守,后迁住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携眷潭州赴任,为阙氏南迁江南之始。至52世仲仁号文山,江西吉安城人,北宋徽宗时署理泉州政务携眷入闽,为阙姓入闽之始祖。南宋绍兴时,辞官居龙岩城西门,墓在城北青草盂,呈“铺天盖地”形。阙仲仁曾孙悬慰供在理宗时任朝官。阙姓四代簪缨,乐善好施,德泽岩城,岩人尊称我族为“阙半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悬慰被贾似道诬陷,悬慰与其子八史及家人在岩城惨遭杀戮。56世八史字四十郎,妣周、黄、游氏。黄妣生二子:文福、文政,游氏生三子:文兴、文运、文祥,年幼居丰田岭下而幸免于难。阙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

阙姓的介绍阙què,得姓始祖:童子。阙姓,根据《姓氏考略》一书考证,是来自孔子故乡的阙党。《姓氏考略》对于阙氏的来源,考证结论是这样的,根据风俗通记载,阙姓是阙党的童子的后带,一说传有阙巩之甲,有后代以地为姓氏,望族出于下邳。汉书梅福传师古注,阙里,是孔子的旧邻里,阙里就是阙党。因此,阙姓封于阙党邑,所在地应该是山东曲阜一带。望族居于下邳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阙氏后人奉童子为阙姓的得姓始祖。阙为入声字,《广韵》等韵书皆注为祛月切,中国古代文献中此字用于姓氏和外族人名译音的情况很多。阙现存què、quē两音,做姓氏时也有将阙姓注为quē音的,台湾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学术网络版第四版是注为què姓,大陆2012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是如此。

姓阙的人在古代是不是皇亲国亲阙,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地,中国古代文献中此字用于姓氏和外族人名译音的情况多有记载。
姓 阙姓
阙(què 阙)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来源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名为氏,称做阙姓。
3、来源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4、来源于姓。部分姓改成了阙姓。

我姓阙,请问古代有名人姓阙吗?阙氏家谱上说道古代有姓阙一位将军为救大禹而死是真的吗一 姓氏源流
1 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 来源于封地名。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为姓。
3 来源于地名。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二 迁徙分布 阙姓的望族居住在下邳(今江苏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下邳郡:改自临淮郡,东汉时期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宋时期又把下邳国改为郡。治所在下邳。
【堂号】
铨仙堂:明代安南县县令铨士琦上任几个月以后母亲就逝世了,他于是回家再也不肯回去做官,而是闭门读书,写书著作有《铨仙草》、《阙野草》等。
四 历史名人
1 阙耸:宋代进士。
2 阙清:明朝平凉知府,河南人,他做官期间受到人民的爱戴。
3 阙岚:清代著名画家,桐城人,尤其擅长于肖像 *** 。
4 阙疑:宋代有名的孝子。
5 阙庆忌:汉代胶东内史,鲁申公的学生,以所写诗闻名。
6 阙礼:南宋中侍大夫。建有功勋,但是不因为有功就骄傲,而是平易近人,人们说他是宋朝南渡后中侍中唯一可以称道的。 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往四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9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