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起名 >> 起名大全

历史中哪些名人是全姓全姓明星都有谁(全世姓氏是什么)

网络 2023-10-02 23:47:54

历史中哪些名人是全姓?全姓明星都有谁?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比如陈姓最早出自妫姓,胡公满的子孙们以国为姓。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每个姓氏起名字的讲究,更多宝宝名字推荐,请关注。历史中哪些名人是全姓?全柔,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策入吴,他起兵投奔孙策,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28]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史学家、文学家。全慰天,当代经济史学家。全增嘏(1903—1984),浙江绍兴人。哲学家。全哲洙,1952年3月生,吉林龙井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全树仁(1930—2008),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原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姓明星都有谁?全红婵,2007年3月28日出生于广东湛江,中国国家跳水队女运动员。全建军,1990年2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广东省社会公益企业家、越明公益基金副秘书长。全智允(Jeon Ji Yoon),1990年10月15日出生于韩国,韩国女歌手,女子演唱组合4MINUTE成员全孝盛(全烋星),1989年10月13日出生于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市。韩国歌手、演员、舞者,韩国女子组合Secret成员。全智贤,1981年10月30日出生于首尔,韩国女演员。全宝蓝,1986年3月22日出生于韩国首尔,毕业于明知专门大学,韩国女歌手、演员、模特,女子演唱团体T-ara成员之一。全度妍,1973年2月11日出生于韩国首尔,电影演员。

全世姓氏是什么

全氏,中国汉族姓氏之一。全姓人口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7%左右。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二十八位姓氏,尤盛于湖广地区。

全姓主要出自彭姓,出自西周时期官职泉府官。颛顼帝高阳氏之裔孙陆终,陆终之第三子日籛,为彭姓,封于大彭,故地在今江苏铜山。彭祖之裔孙孚,为周泉府上士,周官泉府为《周礼》中地官之属。泉,也作钱,因官命氏有钱、泉等姓。其泉氏之后有以同音字全为氏者。

全姓氏族的血液一直比较纯一,历史上很少有其他民族的血液流入。至元朝时开始发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元人中书平章政事阿鲁浑萨里,其父字万全,遂以全为氏。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姓全佳氏也改为全氏。当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旗中均有全姓。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全姓,主要在唐、宋时期由汉族的全姓融人为主,成为目前瑶族、壮族、苗族、傣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全姓的主要来源。

历史上全姓重要人物:三国时吴国桂阳太守全柔、三国时吴国名将全琮、南朝齐梁之间时著名医学家全元起、明代学者全整、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全皇后、明代孝子全大城、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等。

一、姓氏起源
1、源于彭姓及泉姓。出自西周时期的泉府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出自彭姓。颛顼帝高阳氏之裔孙陆终,陆终之第三子日籛,为彭姓,封于大彭,故地在今江苏铜山。彭祖之裔孙孚,为周泉府上士,周官泉府为《周礼》中地官之属。泉,也作钱,因官命氏有钱、泉等姓。其泉氏之后有以同音字全为氏者。彭姓全氏的历史大约有2000年。

据史籍《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记载:“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因设有泉府之官,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泉府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泉氏,后来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为全,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地名,出自唐代全节县,属于以居地名为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齐王李祐起兵谋反,李义满之子李君球率部据守平陵县城以抵抗李祐。事件平息后,唐太宗夸赞李君球,并改其县为全节县,以旌表李君球之忠。在李君球的支庶后裔以及居于全节城之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汉族和朝鲜族,出自汉朝时期 辽东郡 汉军将领全燮
全燮,汉族,原为西汉 辽东郡 襄平(今辽宁辽阳老城区)汉军的一员副将,职为亭长。

在西汉末期,辽东地区乱,全燮遂归附于辽东的南扶余国, 后又追随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扶余·温祚,成为后来在西汉惠帝刘盈六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之间(西元前18~西元29年)成为汉朝属国百济国的开国功臣,被百济温祚王赐地环城(故 韩国 汉城), 封为环城君。(参见汉四郡历史)传至全燮的第八代孙全善,又被百济王封为旌善君,赐地旌善(今韩国 旌善郡)。

到了全燮裔孙全洛,又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之间(公元916~943年)成为了高丽朝鲜的开国功臣,被创建高丽政权的高丽太祖(神圣大王)王建赐地天安(今韩国天安市),封为天安君,并赐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内曾致力于推广汉文化, 特别是后来的北宋文化。

传至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孙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韩国 汉江)。至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孙全淳,封邑圣山(今韩国 京畿道三圣山)。

如今,朝鲜、韩国全氏家族庞大,除了环城、旌善、天安、桂林、圣山这五个垂直世系的本贯,还有其它的罗城(今朝鲜开城)、扶余(今吉林松原)、成川(今朝鲜成川郡桧仓)、玉山(今韩国玉山前峰)、玉川(今朝鲜罗先市)、完山(今韩国全罗北道完山州)、龙宫(今黑龙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边竹山)、平岗(今吉林长白十八道沟)、合昌(故韩国 汉城)等诸多横向分衍的支派,都是始祖全燮的后裔,在朝鲜半岛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全氏家族。

至明、清时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鲜的压迫,纷纷迁回中原,一些被高丽王当年赐姓为王氏者也恢复原本汉姓全氏,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东北三省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的朝鲜族全氏主源。

4、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释教都总统(元代设立释教都总统所)乞台萨理,属于长者赐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宗教首领,汉语译名 叫万全。

万全,原名叫乞台萨理, 畏兀人(今维吾尔族),成吉思汗伏定西域回军之时,家族随之至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带)。当时畏兀国王亦都护请于朝,尽归其民,成吉思汗诏许之,遂复西还。

乞台萨理则承袭先业,不仅统领部族民众,还随汉家佛教大师深研佛学。待乞台萨理学成之后,由于他精通经、律、论,因此由其老师赐其汉名叫“万全”。

万全死后,他的儿子以父亲的受赐汉姓为姓氏,称全氏,在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亦多有沿袭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全氏。

⑵.蒙古族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全氏、甫氏等。

⑶.蒙古族布忽纳惕氏,在明朝时期即改汉字姓为全氏。

6、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⑴.出自满清开国元勋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在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后裔子孙中,于清朝中叶即有改冠汉姓为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出自满族全佳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拼音为Ciwan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所冠汉姓即为全氏。

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锡伯族、裕固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姓氏图腾
《周礼·考工记·玉人》注释:“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全,纯玉也。全的本义是把玉放人室内,这样才能收藏完好,引申有纯粹、完好、保全、齐全之义。古文全字是以双手奉玉献人之形状。全人应以玉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此形成了全氏族的族徽,全人居住之地称之为全,形成的城堡称为全邑,最终出现全姓。

三、迁徙分布
历史上全姓的分布和迁移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 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宋朝时期,全姓大约有4万8千人,浙江为全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国全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湖北、甘肃、安徽,这五省集中了大约87%的全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江西、福建等地。

明朝时期,全姓大约只有2万2干人了。浙江仍为全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国全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河南、江苏,这四省集中了大约78%的全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安徽等地。

当代全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全姓的人口大约有36万,为第二百二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自宋朝以来1000年中,全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全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大约占全国全姓人口的31%。全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河南、重庆、广西,这五省区市集中了全姓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贵外I、江苏、湖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

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28)表明:在湘鄂渝、粤赣大部、黔桂琼、川云东部、豫陕南部、黑吉东部,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72%的全姓人群。在粤赣东部、台湾、福建大部、浙沪皖、江苏大部、山东东部、豫陕中部、山西东南、宁夏、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川云中部、新疆西北、北京、河北西北、黑吉辽大部,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3%—0.0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2%,居住了大约22%的全姓人群。

四、姓氏名人
全柔,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策入吴,他起兵投奔孙策,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

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百家姓的姓全吗?有姓竟的吗


一、 姓氏源流
1、 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 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竟[竟,读音作jìng(ㄐㄧ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季连后裔,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
楚顷王襄,名熊横,迁都于陈邑,其公族后裔中有被分封在竟陵(今湖北天门),遂以地名为姓氏,称竟氏。
据史籍《史记·白起传》记载,战国时期的竟陵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隋朝时期称郢州,竟陵在长寿县南百五十里。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境卫官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守边将领,专门负责边境守护。在古代,“竟”字假借“境”,其将领即称竟尉。竟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卫姓氏者,称竟氏。
除了楚国,竟尉一职在吴国、秦国、晋国、宋国和随国都有,亦为竟氏之源。
二.迁徙分布:
今竟氏族人大多分布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三.郡望:
竟陵郡:秦、汉时期的竟陵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其时辖地在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齐国以后,其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时期改名为石城。东晋时期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于今湖北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时期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旧县东北。竟陵郡,隋朝时期称郢州,今湖北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朝时期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期,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朝时期改为天门,直至今天。竟陵地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汉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有明朝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群体“竟陵八友”等。

史上百家姓的名人

如 我姓张
-------------------------------
张玉皇是中国的众神之祖,称为玉皇大帝
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
三国大将张飞 张辽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谋圣”
张骞通西域
张天师[东汉]
张衡
张三丰[太极]张无忌
张居正[万历首辅]
洋务派首领张之洞
北洋军阀张作霖
张大千
张学良
名导张艺谋 歌神张学友 新秀张靓颖
搜狐张朝阳海尔张瑞敏
---------------------------------
最佳答案 李湘 李在元 李咏 李嘉诚 李谷一 李慧敏 李丽芬 李宇春 李宗盛 李文 李连杰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 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 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师;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 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当代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 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 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 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师;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 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当代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 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1、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朝的和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2、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3、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4、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5、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6、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7、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9、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10、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11、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12、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13、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14、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15、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16、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7、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18、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19、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中共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

20、王闿运(公元1833——1916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21、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22、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当代名人 :

1、王亚南(公元1901——196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2、王稼祥(公元1906——1974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3、王首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毛泽东时期大军区司令员。

4、 王浩骅:中国姓名学创始人,中国姓名文化研究会会长.

5、王树声(1905--1974),共和国10大将之一。

6、王震(1908--1993),1955年被授于共和国上将军衔。

杰出的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刘姓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除前述夏朝刘累为刘姓第一名人外,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裕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杰出人才,如①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主编《淮南鸿烈》一书;经学家刘向,校阅群书,撰成《目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撰《七略》对目录学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还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②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不爱民财,人称“一钱太守”。③晋代名将刘琨,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磨砺意志。又有刘牢之,在肥水之战中任先锋破敌,使秦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④南北朝时,北魏学者刘献之,号称“儒宗”;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刘孝威、刘令娴三兄妹,知名一时。又有刘勰,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⑤隋朝有经学大师刘焯、刘炫,人称“二刘”。⑥唐代刘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刘晏于肃宗、代宗,两朝为相,收拾“安史之乱”,是著名的理财家。唐代名人还有史学家刘知几;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以及诗人刘长卿、刘希夷、刘湾等。。⑦宋代史学家刘颁、刘恕,曾参与《资治通鉴》的编修,为司马光所倚重。⑧南宋有抗金名将刘錡、爱国诗人刘过、文学家刘克庄、画家刘松、学者刘子翬(朱熹的老师)等。⑨金代有医学家刘完素。⑩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⑾清代有书法家刘墉、作家刘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⑿近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及共和国元帅刘伯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音乐家刘天华、科学家刘仙洲、语言学家刘半农等。

在我国历史上,刘姓名人繁多,不胜枚举,可谓群星璀璨,最早的名人首推汉高祖刘邦。西汉有汉武帝刘彻,文学家刘向、经学家刘歆、思想家刘安,东汉有光武帝刘秀、天文学家刘洪、文学家刘桢,荆州刺史刘表,三国时有蜀汉建立者刘备、哲学家刘劭,西晋有“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名将刘毅,东晋有大将刘牢之、尚书刘颂,南北朝时有前赵皇帝刘曜、宋朝皇帝刘裕、文学家刘义庆、理论批评家刘勰,经学家刘献之、文学家刘义庆,女文学家刘令娴,隋朝有经学家刘炫、天文学家刘焯,唐朝有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诗人刘禹锡,五代时有后汉皇帝刘知几,宋朝有史学家刘颁、画家刘松年、经学家刘敞,南宋有诗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代有文学家刘迎,元朝有雕塑家刘元、散曲家刘致,明朝有政治家刘伯温、哲学家刘宗周,清朝有名相刘统勋、名臣刘纶、书法家刘墉、文学家刘熙载等。近代有名将刘铭传、 维新派代表刘光第、民主革命家刘静庵、革命家刘志丹、军阀刘湘、国民党爱国人士刘文辉,英雄刘胡兰等。现代有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刘少奇、著名元帅刘伯承、语言文字学家刘半农、作家刘绍棠等。

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毕姓历史名人】
毕构:字隆择,河南偃师人,唐代大臣。六岁能文,擢进士第,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与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
毕炕:即毕构子。玄宗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时安禄山叛乱,攻城急,毕炕坚守不下,城陷死,谥忠。
毕升: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杭州人。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做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术提高到新的阶段。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毕諴: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懿宗时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终河中节度。通经史,工辞章,善书法。
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毕渐:字号,江陵潜江(今属湖北省)人,宋代官吏。哲宗绍圣元年中状元。历太常、鸿胪少卿,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毕升:北宋人。仁宗庆历时布衣,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一改过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推进举足轻重。
毕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进士。官吏部主事,历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
毕沅:字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省镇洋(今太仓)人,清代大臣、学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状元,授修撰,官至湖广总督。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好著书。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其弟毕泷,善画山水竹石,苍浑而秀。精鉴赏,亦工诗。其女毕慧,善丹青,有恽寿平之风。亦工诗,有《远香阁诗草》。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云中人,北宋大臣、著名宰相、学者。乾德四年进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风采、善谈吐,年耆目目毛,读书不辍,又精于词翰,书法欧虞。
毕仲衍:宋代官吏。云中(今河南省郑州)人,毕士安曾孙。熙宁三年与弟毕仲游同登进士,历官至官制局检讨,擢起居郎。著有《中华备对》十卷。
毕仲游:宋人官吏。云中(今河南省郑州)人,毕士安曾孙,毕仲衍之弟。熙宁三年与兄毕仲衍同登进士,曾任河东路提点刑狱,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为文雄健博辩,多切事理。著有《西台集》。
毕再遇:衮州(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名将。以荫补官,隶侍卫马军司。武艺绝人。宁宗开禧间与金人战,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时称名将。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
毕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三年进士,授平阳府教授,官至湖广布政使。在山东赈灾有方。公余苦读不怠,时称“有官僧”。有《尚书注》、《西河遗教》、《西北文集》等。
毕道远:山东淄川人,字东河,山东淄川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光绪八年(1882年)授都御史,历官至礼部尚书。书法米芾,名重一时。
毕占云,又名毕瑞祥,四川省广安县人。1927年在湘军任营长。1928年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特务营营长,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纵队司令员,红12军第120团团长、军参谋长、代军长,红7军第9师参谋长,红22军第六十六师师长、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补充第一师师长,红8军参谋长,红9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副局长兼参谋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参谋处处长,绥德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军委总部二科科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太岳纵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毕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毕占云中将
毕占云(1903-1977),原名毕瑞祥,四川省广安县人。1927年在湘军任营长。1928年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特务营营长,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纵队司令员,红12军第102团团长、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七军第九师参谋长,红22军第66师师长、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补充第一师师长,红八军参谋长,红九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副局长兼参谋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参谋处处长,绥德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军委总部二科科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太岳纵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2月27日逝世,终年74岁。
毕庆堂少将
毕庆堂(1916-1969),原名毕永福,山东省桓台县人。1938年参加侵略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教导大队副政治指导员,第4支队特务团营副政治教导员,山东纵队第一旅3团营政治教导员,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黄西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山东纵队1旅3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22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22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22团团长,8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2军65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副校长,第13步兵学校副校长,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军教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9年7月28日逝世,终年53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9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