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历史悠久吗?洪姓的起源与分布情况!在中国人口中,李姓人口众多,是大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姓氏。你知道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更多姓氏的由来介绍,请关注的百家姓文化专题。洪姓历史悠久吗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
传说洪姓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洪姓的起源与分布情况【起源】
1、源于共工
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称为水神,后来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
2、源于国名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子孙就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源于避讳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义宗李弘讳改为洪氏。洪姓名人及历史人物简介 从古至今姓洪的著名人物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分布】
自洪姓形成至汉代,主要在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繁衍。三国时洪姓已徙居今安徽,唐时有洪姓落籍今福建。唐代以前,洪姓称盛于今安徽、江西、甘肃。隋唐后,洪姓称盛于今安徽、江西一带。北宋初年,洪姓入迁福建。明初,洪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洪姓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如今,洪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
一、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二、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四、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①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② 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 ③ 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六、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觉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
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适
南宋鄱阳人。字景伯。与其弟遵、迈先后考中词科,从此三洪文章名满天下。
洪皓
南宋鄱阳人。公元1088-1115年,字光弼。曾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始终不屈,时人将其与苏武相比。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
洪亮吉
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洪 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 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858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
洪 钧:江苏省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
分类:生活 >> 起名
解析:
姓洪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说:“我姓洪,三点水,一个工。”这个极为简单的介绍恰好说出了洪作为姓氏的一个主要由来,
洪姓确实是由原本姓共的人加上三点水改姓为洪的。共姓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共公氏使用的姓氏,共公氏当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之后,共公氏继续率领残留的部落与黄帝部落的颛顼发生过争夺帝位的争斗。“共公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枝折,地维绝,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则水潦尘埃归焉。”据说,不周山就是如今的祁连山,天崩地裂之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历史上共公氏是制造洪涝灾害的祸首,其实另有一部分掌握治水技术的共公氏后裔仍在尧帝、舜帝和大禹手下得到重用,共公成为一种官职,相当于水利部长。
后来,共工氏后人为了避仇,把共姓改为“共”子加三点水为“洪”,不仅因为共、洪古音相近,而且因为共公是水官,加三点水也表示不忘祖先的功德
洪氏系承三支 共工宏氏弘氏 洪氏,源远流长,他们的来处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神气万分的“共工氏”。然后由共工氏而共氏,由共氏而洪氏。数千年的家世源流,原原本本,清楚明白。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一书说明得最为明确。该书是这样说的:“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省略为一个共字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神采飞扬的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以后,曾经把自己家族的姓氏省略为一个共字,后来,又为了避仇,才在原来姓氏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子孙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姓氏。 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南北朝时由于五胡乱华而导致的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固然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唐明皇时江西豫章(即南昌)宏氏的改姓为洪,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姓氏考略》上记载说:“豫章宏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一方面指出了洪氏家族的阵容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江西的多洪氏,作了注脚。 另外,于唐德宗前后,现在江苏的武进一带,也出现了第三支以洪为姓的家族,那便是《姓纂》上记载的:“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 三支‘人马’组合而成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洪氏是由三支“人马”组合而成的——第一支源远流长,是传自好几千年以前的共工氏;第二支是唐明皇时改自江西南昌的宏氏;第三支则于唐德宗时分自江苏武进的弘氏。这项资料,当可作为洪氏人士探寻本身来龙去脉的线索。 分别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洪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他们长久以来,都是活跃于南方各地。北方的洪氏,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比较少见。
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洪姓来源有六:
1、出自共工。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之后本姓共,后因避仇改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避讳而改。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讳而改洪姓;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
▲郡望堂号洪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2、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会);3、敦煌郡,治所在敦煌(今属甘肃)。
▲堂号:“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等。
▲宗族特征
1、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入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名人精粹
洪子舆:江苏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时官至侍御史。洪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洪适:南宋大臣、词人,洪皓长子。绍兴年间举博学鸿词科,历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乞休归居,以著述吟咏自娱,其词境清逸,风度潇洒。有《盘州集》、《盘州乐章》。洪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洪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南宋大臣、词人。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洪升:字日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洪亮吉: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在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两年后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杨韦内讧、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后在中外势力镇压下失败,一八六四年六月病死于孤城天京。洪仁王干: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一八五八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洪钧:江苏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洪学智:安徽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8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杭这个姓氏从何而来杭姓的历史起源由来
下一篇: 莫姓的历史起源于何处莫姓宝宝取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