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位?冯姓是皇室后裔吗?在中国人口中,李姓人口众多,是大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姓氏。你知道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更多姓氏的由来介绍,请关注的百家姓文化专题。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位?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姓是皇室后裔吗?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所以,冯姓算是周王室的贵族。
冯长卿。
多家史料、家谱、书籍认为,冯长卿是冯姓开族之祖。公元前1075年-前1068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随周武王姬发讨伐纣王。纣王众叛亲离,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凯旋的情形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3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的毕公,就是姬高。由此可见,姬高的功劳和地位,都是很显赫的。
周王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姬高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他也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此后就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与周宗室慢慢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个地方叫冯邑,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以邑为姓”而改姓冯。但在那个时候,冯姓并不明确,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毕氏以魏地为氏。
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661年,毕公高的第十五世孙毕万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当时晋国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晋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晋献公将全国军队分为两部分,他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被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魏、狄国。后来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4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导致国力损耗,元气大伤。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人称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是重耳身边5位贤士之一。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身边。后来重耳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史称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因城为氏称冯氏
到魏武子玄孙魏献子时,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的大权。公元前452年,魏献子后裔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等共杀帮助晋悼公复兴霸业的大功臣知伯。公元前 401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3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晋侯联合灭掉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晋”。此时已进入战国中期,这就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即位,就是孟子所见的梁惠王。
毕万的第十一世孙、魏桓子之孙魏斯,于公元前446年继位,是为魏文侯,其子长卿受封于冯城(居地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县东部)。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渐放弃了毕、魏之姓而姓冯,尊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
扩展资料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冯”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冫”。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
-冯姓
人民网-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冯氏起源
姓氏:冯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郡望:
1、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3、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4、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5、长乐郡:后魏置郡。
6、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7、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8、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氏,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氏英才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回答者: 老妖真精 - 首席执行官 十四级 4-9 22:43
冯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於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
二 ;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驩为孟尝君收债於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著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於世,称为「三言」。
冯玉祥 (1880~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清末加入新军,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军,直奉战争时倒戈倾向奉系,并迅速占领北京,推段祺瑞为总统。次年奉系失败。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赴国外,在由苏俄回国时,轮船在黑海上发生火灾而被烧死。
地望分布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陕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冯姓起源参考之二
冯姓在中国现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七。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 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冯姓来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也是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姓冯。发展和演变:冯姓有许多支派的来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追溯到比较晚的年代。比如说,有些是战国时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有些是燕王冯弘的后代,有些是西魏时期宁州刺史冯宁的后代,有些是唐代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先秦时期,冯姓主要在河南发展,也有一部分迁徙到了山东,到三国时期,冯姓已经发展到四川,湖北,东晋末年,冯姓有人迁徙到了辽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冯姓有人迁居福建,到宋朝末期,又发展到了广东,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冯姓开始进入台湾。冯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冯城,上党,□川,宜都,安陵,京兆,杜陵,长乐,宁州,河间,射洪,中江,渠县,公安,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湖阳,和龙,宁化,上杭,漳州,武平,平远,潮州,揭阳,丰顺,梅州等。姓氏考略云:「冯氏出□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冯奉氏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冯姓起源
起源于 荥阳市
冯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27位大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冯姓有两个来源,均出自河南。一支是冯简子的后代——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叫冯简子,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就是冯氏。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里城,即这支冯氏的祖根地。冯氏的另一支为毕公高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被周文王姬发封于毕,以封国名为姓氏,即毕氏,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因功被封于魏,其子孙有被封为华侯者,华侯之孙名长卿,食采邑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市西)其后人也已封邑为姓氏,称冯氏。位于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的荥阳故城,即这支冯氏的祖根地。荥阳故城史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城垣为不规则形,周长7.5公里,以发现有两个南门、一个北门和一个西门,出土有铁器、陶器、货币等。
冯氏早期主要是在我国北方繁衍发展,后移居全国各地,并由一些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冯氏支脉繁多,唐代的《元和姓纂》一书列冯氏郡望有颖川、上当、长乐、京兆、弘农、河间等。这说明冯氏曾这些郡都形成望族,人丁兴旺。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
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家乘谱牒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国。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毕万子孙以邑为氏,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扩展资料
一、家谱文献: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二、历史人物:
冯谖:孟尝君门客
冯去疾:秦二世时右丞相
冯劫:冯去疾之子。秦二世时大将军
冯嫽:汉朝外交家
-冯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7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宝宝姓卫起名冰清玉洁卫姓女孩名字
下一篇: 《百家姓》益氏排多少位得姓始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