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起名 >> 起名大全

《百家姓》中第几名是温姓温氏在全国共有多少人

佚名 2023-10-02 17:08:30

《百家姓》中第几名是温姓?温氏在全国共有多少人?百家姓中汇集的是中华民族的各种姓氏,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想知道百家姓一览表,请关注,即可了解更多百家姓文化。《百家姓》中第几名是温姓?温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新百家姓中排名104位。按当今人口多少计算,现有人口190余万,占全中国人口的0.16%。温氏在全国共有多少人?大约有15000000人。明代,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111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陕西、陕西、浙江、广东三省。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 约占总温姓人口的4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聚集区。

温氏字辈排到第几代了

排到111代左右

寻根的终南捷径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从爷爷家拿来族谱,研究一下温氏的起源。

族谱上这样记载我的爸妈一家 :

昌和 初中毕业生 共和辛卯年十月十八已时生

配黄咏梅 伍瑞女 共和壬辰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 生二子 上松 上林 生一女 智华;

上松 子劲松 共和丙辰年八月十六日酉时生,昌和长子,温家百十一世。

上林 字国林 共和壬戌年九月二十六酉时19:37生,昌和次子,温家百十一世。

(换成阳历是1982年11月11日19:37生,昌和次子,温家111世。

父辈:温昌和

爷辈:温贵隆

曾爷辈:温绍珍

曾曾爷辈:温鑫祚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这是东方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心中大惑。

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发祥于山西的温氏家族,共有两支主流。

一支传自唐叔虞。

一支则是却至的后裔。

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当辅政的周公并灭唐国时,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被封在唐国。

后来并发展成为春秋时代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

却至,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大夫。

由此可知,现在的温姓人,不论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荣耀的家世源流的。

南方的温氏家族也是距今1600多年前晋朝东渡名臣温峤的后裔。

当时,温峤举族定居于江西南昌,世代子孙就在这带地方繁衍滋长。

到了唐朝末年,才为了逃避黄巢之乱,再向南播迁到福建。

宋代末年,蒙古人来势汹汹,福建的温氏又经过长汀逃到浙江的杭州,并且分为两支,先后到达广东各地继续不断地茁壮。

温姓有多少人?

温氏发祥于山西太原,为晋世家太原望族,故冠太原堂。迄今3100多年,一脉绵延,已传190多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分播于山西、河南、天津、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市和港澳、台湾、南洋群岛及国外开基创业。这正是:祖发中原,为晋世家,太原望族,宗流源远。河内南迁,世胄支繁,基居江右,再播岭南。世系渊远,瓜瓞绵绵,后嗣昌炽,福禄齐天。

为温氏历代演派分祧有序传记,更好地为各地温氏辈分世系的区别与统一,使彼此间能有一个合理的称呼。于民国五年(1916)间(迄今约90年),在建大安温氏宗祠时,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地宗亲文豪智士聚于广东省陆丰县大安,研讨温氏发展和续编族谱,紫金县中坝温氏思敬公后裔温聘先为研讨会主要成员之一,集体研讨创编了温氏世系歌:

叔虞始封唐,
太原实发祥;
有晋乃南渡,
忠武著建康;
江右再迁播,
岭表献荣光;
箕裘世济美,
种族日蕃昌;
贤豪相继起,
富贵海天长;
宗团期永固,
奕冀庆流芳。

温氏世系歌,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温氏发展情况和继承了客家人崇尚文化的传统美德,深受宗亲的认可和广泛的使用,为温氏文化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十分深远。本世系歌中的每一字,代表着我们温氏顺序高低的世辈,六十代后,轮回使用。在使用中,各支系可根据本世系歌再纳入新居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温氏人家,字号排辈,对号入座,辈分世次,有条不紊,昭穆有序,先进文化,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温姓的来历,有谁可以告诉我

黄帝之后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西夏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载:“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说明河南许昌也有昆吾之墟。三大支系 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 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苏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夏代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姬昌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公元前650年(周襄王二年),北方的狄人出兵占温,因苏国与周王有矛盾,周王坐视不管,狄人灭了苏国。苏国灭亡后,苏君逃往卫国,称自己为温子,他的后人便以温为氏。这是第二支温姓之源。 温氏的第三支源于郤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苏国灭亡后,温成为晋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晋国公族中郤至是个显赫的家族,郤(上隹隹下牛)、郤錡、郤至叔侄有功于晋国,权倾于朝野,特别是在对楚的鄢陵之战中,郤至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晋厉公畏惧他们。公元前574年(晋厉公七年),郤至随晋厉公去打猎,打到一头野猪,被厉公宠幸的孟张夺去,郤至射死了孟张。晋厉公为此很恼火,决定诛杀郤至族。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锜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郤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决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厉公派胥童等八百兵士,袭杀了郤至三门。郤至因采邑封于温称温季,被诛后其裔以邑为氏。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表》载,晋开国始祖为唐叔虞,虞传燮,燮传宁族,宁族传服人,服人传福,福传宜臼,臼传司徒,司徒传籍,籍传费,费传仇,仇传伯,伯传平,平传郤(即鄂侯)。鄂侯传三子,为光·哀侯、缗·晋侯、郤文,郤文传郤叔虎,郤叔虎传莆城鹊居,莆城鹊居传郤至。郤至即温季子,为晋大夫,采邑封于温,其裔以邑为氏。 其他支系 温姓除以上三大支系外,还有他姓改温姓者。《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期的代北叱温氏、温孤氏、温盆氏,均改为温氏。《金史·国语解》载,女真姓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还载,明代永乐年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中国墓,其后有温安二姓。从明朝到清代,贵州安顺府土司姓温。台湾土著、布依、黎、壮、瑶等族中均有温姓。另外,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温宿国国王姓温,唐代时康居国国王姓温,他们都可能是古温人迁徙到那里后,融入当地民族的温国后人。 综上所述,源出温县的三支温氏,无论是颛顼之后昆吾的己姓,还是周朝姬姓,他们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均源出今河南温县。历史上少数民族为温姓者,或他国人员留中国姓温的,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中姓温的,都是今天中化民族大家庭的成员。[1] (一)回族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剌之子温喀剌及后裔。1417年(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剌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剌取名字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剌(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二) 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三) 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四)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五)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六)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2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5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