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起名 >> 起名大全

戴姓是怎么来的戴姓起源于什么地方(戴姓的来源)

网络 2023-10-02 16:05:44

戴姓是怎么来的?戴姓起源于什么地方?中华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也有很多的姓氏,将这些汇集成一本《百家姓》,是古人的智慧。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戴姓是怎么来的?1、出自姬姓,属于用国为氏。
据《通志t;氏族略》、《左传》上所记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之诸侯国,在今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于是就用国名戴为氏。
2、出自源出外族的改姓。
戴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成了戴姓的事件,也有殷姓改成戴姓的,殷原本出自子姓,实是同一源头。
3、戴姓之鼻祖:黄帝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属于用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上所记述,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了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于是就用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戴姓起源于什么地方?1、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
2、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4、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
5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
6、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从戴姓起源地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
7、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

戴姓的来源

“戴”姓的来源是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有子名钩,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后来的殷氏之中,也有以戴为姓的,书中记载:“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4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史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四位。

戴德、戴圣:戴德系宋戴公(子撝)的十一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姓祖藉在什么地方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戴氏是怎么来的

据《戴氏宗谱》第一卷“纂修监订序”记载:“吾族戴氏本自山东兖州府峄县小地名老鹳巷殆元朝至正十八年(戴玉宝注:公元1358年)兵变之故 吾君师公迁至寿南老庙集第四甲戴家老郢居住 俗称四甲戴故以君师公为始祖……”君师公是寿县四甲戴的始祖,是从宋戴公于元朝传到四十世从山东兖州府老鹳巷迁居到江西瓦屑坝(《戴氏宗谱》第二次修谱谱序中交代),据“明初(戴玉宝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又介绍“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要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以上地区移民。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到寿县南老庙集戴家老郢的,后人已传二十四、五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344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