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姓氏源自于春秋时期姜姓,人们对古代的古老的姓氏都是不太了解的,我们现代的人都没有详细了解我们古代的姓氏,怎么能够让人们了解呢?就让我们的华易算命网的小编来告诉大家有关伯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
伯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
据《风俗通》载:“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代表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
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
此外,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
伯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是什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氏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氏的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一万人,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21亿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单姓姓氏源流
单(Sh?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又据《路史》记载,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单。
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单姓单氏。
单姓迁徙分布
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小儿子臻到单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孟津县一带)做伯,称为单伯。臻的家族昌盛,在周朝的二十几代君主中,都有单姓人在朝廷作大官。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单姓的来源。在古代,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浙江省永康单氏,据《永康姓氏志?单氏》和方山脚《单氏宗谱》载,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有工部尚书单琰发族于云南。至五世祖文林郎单宗化,登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任金华正堂(县令),任满,约于宋政和年间卜居永康丛桂坊。至十七世祖单辅靖任建康学录,不久转任判官,生昂、昱、昴。单昴由明经任宁安通判,居何州。单昂任婺州医官,单昱则于元末卜居永康城北三十里的方山南麓,为方山单氏之祖。单昂之后,廿八世祖单育又因大水为患,卜居城南长水,为水碓头单氏之祖。永康单氏祖居地丛桂坊,属古丽镇。在?县西北四十步?。始祖为单宗化,约在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与子单昴卜居永康县城丛桂坊。永康单氏聚居地方山脚,属清溪镇。始祖为单昱,约于元至正末年(1365-1368年)从县城丛桂坊迁居方山之阳(方山脚)。上水碓,属古丽镇。始祖为单昴后裔单育,约在清雍正末年(1731-1735年)从县城丛桂坊迁此(余略)。
单姓历史名人
单 超:后汉河南省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帮助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
单 煦: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 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单 父:宋代人。字仲儒。种牡丹,能变易千种,人呼为?花师?。
单雄信:唐代济阴郡人,为李密将,能马上用枪,军中号?飞将?。
单仲升:元代广东省增城人,奉母至孝。母卒,蔬时水饮,不事家业,庐墓三年,人称孝子。
单毓华:字枚叔。江苏省泰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县、州、府童子试,均为第一名。光绪二十五年人南京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 学位。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殿试中举人。先后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震旦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法学院教授,上海三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律师。
单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南安郡:南朝梁天监(502-519)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县。
2、堂号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姓。
猜你喜欢:
1. 2017百家姓排名榜
2. 2017年出生女孩起名技巧和忌讳
3. 百家姓排名2017年排名
4. 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5. 2017最好的男孩名字大全
分类:社会民生
解析:
一、姓氏源流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礻韦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管 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 宁: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明征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 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 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管 络:三国时魏国平原(今属山东省)人,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相传所占无不灵验。
管 崇: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并推刘元进为主,任尚书仆射,后战死军中。
管 鉴:管鉴: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有《养拙堂词》。
管 珍:江苏省武进人,清代画家,字阳复,号松崖。乾隆年间翰林,官至漕运总督。工花鸟,得恽寿平真髓,尤善设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 声:浙江省瑞安人,清代书法家。工书,以风韵胜,学欧、赵,有名于当时。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学者。同治元年举人,工诗,豪饮,善书法,曾任泰州学正。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今属浙江省)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 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官吏,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后累迁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管时敏: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忠诚谨然,处理大小事务,一丝不苟,勤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
管松涛:山东省巨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66年,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管谟业:山东省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莫言。一九八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秋千架》、《球状闪电》、《高梁酒》、《狗道》等。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对联】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幼安高节;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北海朱虚人管宁,字幼安,年轻时曾与平原人华歆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高官乘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他便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避战乱去辽东,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禄勋,他都辞去不做。著有《氏姓论》。下联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并尊称为“仲父”。在齐国进行改革,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税,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又铸造并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国力强盛。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幼安高节;
仲姬清才。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字幼安,专意攻读,后以高节终。下联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笔意清绝。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字公明,善卜易。下联典指春秋·管钟,佐桓公成霸业,尊为“仲父”。
平原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字幼安,朱虚人。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游学异国,交敬善陈实,尝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观之,宁与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管师仁义,字元善,龙泉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请蠲减河北租赋,以缓流民,一方赖其赐。累迁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仁义存白云;
瑞应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管师复,龙泉人。为人仁勇好义,工诗,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有《白云集》。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及为宜州理曹,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游甚密。庭坚书“折桂亭”三大字贻之,且谓之曰:“君家积庆,后必有登进士科者。”其后言果验。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合诸侯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颖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累官广西提刑,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魏国管宁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画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召众讲习《诗》、《书》历三十余年方归故里。魏文普召为太中大夫,辞不受。明帝征为光禄勋,亦固辞不就。有《姓氏论》,今佚。下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佧姬,吴兴人。一字瑶姬,赵孟頫之妻。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词章。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尊王攘夷成霸业;
通易精术积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事典。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公明事典。
============================================================
附录:【管姓典故、趣事】
〖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又见《吕氏春秋·勿躬》。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改革政治、复兴国家的方略大计,管仲回答说:“开辟土地,扩大城镇,发展生产,尽地之利,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做主管经济的大官;升降适度,矢令恰当,进退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宝贵,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官;行军整肃,战斗英勇,战鼓一响,使全军顽强挺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做大司马;断案英明,不杀不该杀的人,不冤枉无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请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您想成为诸侯的霸主,那么,有我管仲在这里就行了。”齐听后非常高兴。对管仲言听计从,最终完成了霸业。
后来,人们用“视死如归”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
〖社鼠〗
“社鼠”这一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齐桓公询问管钟,治理国家最大的忧患是什么。管仲回答说是社庙里的老鼠,桓公对此大为不解。管仲解释说,社庙里的墙壁是用木材涂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欢在里面打洞,人们要消灭老鼠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烧坏木料;用水灌,又担心毁坏泥墙,老鼠之所以没有消灭,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庙的墙壁,国家如此,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在内又互相勾结,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动手,发觉并处死这类人,就会酿成祸害。这种人就是贻误国家的社鼠啊!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依仗权势作恶。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里就有这个典故:“不提防抻虎樊熊,任纵横社鼠城狐。”
条友你好?非常荣幸能和你一起探讨姓氏文化的由来!我来试着说说吴姓文化的由来!
吴姓的始祖先其实不姓吴,而姓周!开创吴姓的宗祖是周文王的大儿子泰伯(伯邑考)。他为什么会开创吴姓呢?事情是这样的!周文王生有多个儿女,其中最有文韬武略,最受文王启重的是二儿子姬发,文王也有意把皇位传给姬发,但是按当时的朝纲法律规定,应该由大儿子出任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文皇为这件事整日忧心忡忡,烦恼不安!后来这件事被大儿子泰伯看出来了,他为了周家皇朝的兴旺,为了父亲不在烦恼顾大局,悄悄的带着家属和部下离开了皇城,千里迢迢来到了现在江浙地带,隐姓埋名的在这里开荒播种,自食其力!他为了彻底解除父亲的烦恼,不乱当时的朝纲,能让姬发顺利继承皇位,才想出这样一个万全之策,把自己及家属和部下统一改成吴姓!
百家姓中的吴姓子民,后来吴越国的大多数臣民基本都是泰伯(伯邑考)的后裔。我的回答完毕!本人学识浅薄,如有不妥,请多包涵,欢迎大家指点评论!谢谢!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表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这就是中华姓氏文化和由来的总括,中华古姓所有都来源于图腾崇拜,是氏族徽号或标志。
中华古姓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每一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这是大量古代文献佐证的观点。
中华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 社会 ,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 社会 ,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 社会 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随着 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 社会 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所以,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 历史 脚步迈进阶级 社会 。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 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 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 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 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来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作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有的说姓,有的说氏,或者干脆姓氏统一相称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实际上都以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全球中华儿女维系传统之纽带,多少年来,迁徙到异地他乡的华裔外籍人,现在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祭祖,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下面来说说欧阳姓氏的文化和由来,与大家共勉
一、姓氏源流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 历史 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大禹的儿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勾践,史称越王勾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灭掉。十九年后,姒勾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 历史 上的最后一位霸主。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国力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 历史 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 历史 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 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从上面的信息可以知道: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传播先秦时,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进入秦汉,欧阳姓北上江苏、山东、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晋时期,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四川,南达湖南。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福建、两广地区,清初欧阳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再后来又有迁居新加坡,泰国和欧美各国,侨居东南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画荻”堂号欧阳修。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母亲以地作纸,用荻当笔,教子识字。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与宋祁等同修《新唐书》,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后人遂以“画荻”怀念先人,以此为堂号。
六一堂,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氏族谱记载,《吉州欧阳氏六宗通谱》尊欧阳万为吉州欧阳氏始祖,欧阳修为唐安福令欧阳万九世孙,欧阳氏族人尊奉的又有堂号叫“六一堂”。
四、姓氏名人 历史 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东越王欧阳摇、西汉博士欧阳生;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西晋哲学家欧阳山郡公、广州刺史欧阳颁,左卫将军欧阳纥;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五代后蜀翰林欧阳炯,尚书左丞、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博士欧阳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
近现代 历史 上欧阳姓氏重要人物有:清朝时期,曾任曾国藩、左宗棠之师的欧阳凝祉;
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的欧阳厚均;还有欧阳瑾、欧阳敬、欧阳绍祁、欧阳海、欧阳竟无、欧阳继修、欧阳子倩等。
各个姓氏都有各的来由,比如高姓是炎帝之后姜姓连山氏后传至姜子牙、由于助周朝有功封齐国到高溪王时帝赐姓高、原名高溪7就是高姓的开创者γ住山东临淄的太公墓碑群,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赵国的赵奢,功劳显著,被封为“马服君”。后秦国犯边,赵王要派赵括出阵,赵括之母反对,赵王强之。其母曰:败,勿责吾家。赵王许之。
后赵括长平兵败,赵王由此不追责赵括家人。赵家亦用“马服君”的马字为姓。
东郡(上古帝丘)、南郡、武陵郡、会稽郡;
武陵堂、泼机堂、存范堂、会范堂、献清堂、化棣堂、崇敬堂、贤文堂、思鲁堂、效范堂、衍齐堂、范连堂、范彝堂、佳文堂、 洛俊堂、播基堂、会稽堂、三绝堂、南郡堂等!
郡望堂号之溯源于夏商周始于春秋战国秦至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明清时期迁入各地的也立了堂号。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各姓的郡望、堂号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盛阶段,也就是秦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和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堂号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堂同样被人们沿用。? 宋元至明清时期,各姓的郡望堂号基本上都相对成熟。
〖东郡〗
根据夏商周历史,东郡之所由来,系殷商周时代“小东”而来。商以朝歌为都,以东为东方,近处为“小东”,泰山以东为“大东”,夏商封昆吾氏顾伯‘伯爵’于顾国(侯国于范县)。中原入东方有两大要道,一南一北,皆在东郡,并在东郡分为南北两道。周为商之西伯,灭商后,沿袭商之地域观念。为拓展疆域,封齐于泰山东,鲁于泰山西。(参见《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及东明县历史)
三国陈宫(字公台)便是东郡人,今濮阳西南,滑县东部一带。乱世之正气英雄。东晋置,在今 河南 滑县东,后魏徙治滑台,即今滑县治,隋废。南朝宋置,今阙,当在河南旧 陈州府境。
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改东郡置濮阳国。治所在濮阳(今濮阳市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等古顾国辖地。西晋末改为郡。北魏移治鄄城(今鄄城北)。隋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濮州为濮阳郡。
昆吾氏的古姓为己(巳/姒),即顾氏,后裔繁衍发达,现代姓氏中的许多大姓皆源于此。譬如吾字古音与吴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越的一支,逐吴越认濮阳郡为郡望。
〖南郡〗
南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位于汉江南岸,顾氏迁徙的一个“小站”尔。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治所在公安。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武陵郡〗
武陵郡,中国秦末汉初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重庆市和广西等境内。武陵郡辖制长江以南之大片领土!顾氏阿沽明清时期由继“东郡”、“武陵郡”之脉在云南镇雄设置“泼机堂”!
〖会稽郡〗
会(kuài)稽郡,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于公元前222年设郡(秦朝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领十五县。
然而顾氏主要郡望,“武陵郡”是核心之地,是顾氏追宗仅次于顾国(顾伯)的一个根据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2761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年氏的人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
下一篇: 赏氏宗祠对联和郡望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