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是一个古老的家族,同时在古代的时候钟离也是一个地名,哪里的人都是姓钟离的,但是他们是有区分的复姓和单姓这两种姓氏。不管是复姓还是单姓都是钟离,由此可以看出钟离是多么的古老,我们下面就和小编仔细了解一下。
钟离姓氏的各支始祖有哪些
钟离州犁:宋桓公之元孙,即简王十年自晋奔楚共王奉为大宰食邑于钟离是为钟氏始祖。元配:潘氏,潘黨之族妹。生子一、钟离伯卻宛。是为钟氏颖川堂始祖。
钟孟和:字纯一,号丹山,原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六十五都桃林保钟家坊,始迁湖南益阳常乐街遂成家而啓后焉,明永乐二十年壬寅九月十九日子时生,成化三年丁亥二月十八日茂时没,年四十六岁,葬北郊马良湖萧家园夫妇合冢。是为湖南益阳钟氏忠孝堂始祖。
钟尚:大治公长子,宋赐进士出身,诰封通奉大夫。元配:郑氏;鄒氏。勅封夫人。子三、山;岱;巒。是为钟氏颍川堂始祖。
钟湛:禹公长子,字浚秀,号清溪,端平乙未年生,乙酉科举人,已丑登进士,擢潭州尹,皇庆癸丑年没,葬永丰恩乡琅田氊形。元配:李氏,生没未详,葬江西永丰迁恩乡琅田氊形。继配:欧阳氏,嘉禧茂戌年生,延祐已未年没,葬夫坟右。子四、雲微居平江巴陵;雲崖裔居长沙安陸景陵;雲岑居袁萍五陂大田永宁等处;雲峯由大田迁攸东塔江基祖。是为湖南平江塔江钟氏敬爱堂始祖。
钟尚:大治公长子,字德著,宋进士官光禄大夫,太宗端元年戊子十二月初七日生。元配:郑氏,生子三、钟山,钟岱。是为湖南长沙钟氏始祖。
河南开封府许州颖川郡钟氏:始祖烈公,九十三传至宋时尚公,生三子:山、岱、峦。山公子友文、友武、友勇,岱公子友盛,峦公子友才、友能、友端,因王安石行青苗新法,兄弟避奔各省府县立业。清康熙年间,七公后裔由福建徙粤东嘉应州,分迁湖南平江、浏阳、醴陵、长沙、岳阳以及江西等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924年纂有通谱。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浏阳钟氏建宗祠于邑城升平街,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平、浏、醴三邑建总祠于平邑花溪港。
浏阳石湾钟氏:尊居粤东嘉应州白墓前之四九郎为一世祖。八世祖国丽迁镇平县邹岭,国丽之子益周生有六子,皆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移居湖南浏阳县。长子云青后又移居江西萍乡大安乡;四子亮青定居浏阳东乡长鳌江下石湾;六子良青后迁居江西义宁州崇乡。此三房每年仍合祀祖先于浏阳。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支纂有族谱。新化南门青石街钟氏:始迁祖道德公,字圣聪,宋末由潭州徙居新化南门青石街,子二、炳导,其裔孙徙居邵阳罗丝洞;炳元徙居城东十里处鹧鸪塘,其裔孙分布于石窖、化溪、满竹、白石岩、冷水江、峡山口、明荣、三门厦等处。
新化炉观钟氏:始祖祖库公,字施仁,号藏用,元末明初人,卒葬萍乡南门外,其裔孙徙居新化炉观、安化东坪、武冈邓家铺、邵阳、邵东等处。
嘉禾钟家钟氏:始迁祖仕盛公,由蓝山县钟家迁嘉禾钟家。
衡阳柘溪钟氏:始迁祖厚山公,原姓郑,福建南安石井镇人,清初迁居衡阳柘溪,生守光,守光生国用,改姓钟,建祠于四亩塘。1929年续修族谱,2004年三修。
南岳衡山钟氏:始迁祖九龙公,字奉朝,号洪州,元皇庆进士,入翰林院,寻授征边御史,历擢至东阁大学士。明初携妻和四子:应贞、应惠、应德、应祥隐居于南岳衡山。次子应惠留居衡山,长子应贞迁新化牛栏山,三子应德北迁益阳修山,四子应祥迁安化丫头山。
耒阳钟氏:始迁祖宜义公、相乾公,元至正间由江西宦游来湘,迁居耒阳。
邵阳钟氏:始祖祖库公,字施仁,号藏用,任江苏常熟知县,生有四子:长子万一公,讳辉,字化及,任指挥司,后人散居邵东鸡笼山、沙湾、石鼓寨、锅塘冲;次子万二公,讳胜,字长兴,为桂阳参将,后裔居邵西梅子岭、龙潭、长乐平、太平东;三子万三公,字合极,后裔居邵南白田、背冲;四子万四公,字方宇,后裔居邵东横塘。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四房始修族谱,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续修。
溆浦龙潭乡纸塘钟氏:始祖全、金二公,明朝时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湘,始居溆浦县龙潭乡纸塘,后落业于龙潭关山小黄沙。族人多分布在小黄沙、寨垭上等处以及龙潭、柳坪、潘家岭等地。
溆浦小江口钟氏:由湖南辰溪县后塘徙此。
麻阳拖冲钟氏:清时自芷江新店坪迁麻阳之拖冲良田。
钟离氏的郡望堂号是什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竟陵郡:秦、汉时期的竟陵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其时辖地在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齐国以后,其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时期改名为石城。东晋时期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于今湖北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时期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旧县东北。竟陵郡,隋朝时期称郢州,今湖北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朝时期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期,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朝时期改为天门,直至今天。竟陵地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汉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有明朝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群体“竟陵八友”等。
堂号
四德堂:春秋楚国、郑国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景公)在军府见到了他,便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晋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晋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给钟离松了绑,叫他弹琴,他便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晋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楚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晋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代表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会稽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亦称钟祥堂、石门堂。
钟馗
钟离昧
钟姓名人,有三国书法家钟繇,封定陵侯,著名书法家;南朝文学家批评家钟嵘,唐朝时传说中的两位钟姓奇人:钟离权,即八仙之一汉钟离,善捉鬼的钟馗;元代戏曲学家钟嗣成;明代文学家钟惺;现代军事家钟赤兵等。
钟离昧(?一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灌云县伊芦乡)人。楚汉相争时,钟离昧为楚王项羽大将,素与韩信交情不错。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汉军围困于荥阳东,项羽往救,汉军退走。项羽乘胜追击,切断了汉军粮道,汉军被困求和,项王不许,陈平向汉王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汉王遂用此计。项王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昧还追随项王。项王败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味,就诏令韩信把钟离昧逮捕,韩信不从。汉王又用陈平计策,假称到云梦去狩猎,要求诸侯到陈地集合。韩信有顾虑。有人劝他说:你把钟离昧杀了,带他的头颅去见汉王,保你无事。韩信与钟离昧商量此事,钟离昧说:汉王已经知道你要谋反,不敢来攻你,就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如果你把我杀了,去见汉王,你也回不来了。韩信不听他的劝告,钟离昧大骂韩信说:“公非长者。”并说:“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随即自刎。韩信便带着他的头颅去拜见汉王,结果被汉王绑了起来,带回朝廷
姓氏来源 钟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2 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3 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称宋桓公,他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属于鲁国,“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郯国于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隋朝初期为安宜县。唐朝时期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4月16日(丙子,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唐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时期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朝时期隶属高邮州。清朝时期隶属扬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合抗日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与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淮安市毗邻。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这些招讨司设置在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的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怀义传》记载他于天会初年任西南路招讨使,金国天会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讨使,说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时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桓州城,为金代兴筑,以其地为汉朝乌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为桓州。桓洲所在地为滦河上游,为辽代皇帝夏“捺钵”的地方。滦河发源于今河北沽源县境,河水发源的山辽代称为炭山,炭山北面称为凉陉,为避暑胜地。滦河上游为自南向北流,流经今正蓝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东流,河床两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川,金世宗仿效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选定滦河上游的平川为夏“捺钵”地点,原名为局里浒东,由于河岸的川地上盛产金莲花,便将这一带川地更名为金莲川。金莲花在夏秋时节盛开,花色金黄,娇艳诱人,金世宗尤其喜爱,说是“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现今这一带仍生队着这种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盖在夏秋季节的河旁绿色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讨司最先设在燕子城,为皇帝常在此设宴和赐赏各部族而得名,为宴赐的意思,后改设抚州,城址在今河北张北县境。金世宗多次来到金莲川避暑,并筑有景明宫、扬武殿等宫殿。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虑到皇带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又在皇帘行宫范围的内侧,便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壕堑附近,以便护卫皇帝的夏“接钵”。于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讨使斜里虎北迁至壕堑附近,在金莲川上兴筑起桓州城,军额为威远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司移至桓州城,成为金国在西北边境的一处军事重镇。移刺子敬于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筑桓州城当应在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为刺史州,在旧桓州之北约十五公里另筑新桓州,即今正蓝旗四郎城。金国设置的招讨司,除了管领其界内壕堑沿线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领当地少数族的政权机关。它有着固定的辖区,既要管领其辖区内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村寨,又要管领境内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负责与边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区设置部族、群牧三级政权,部族节度使、详稳、么胡、司吏、习尼昆、挞马等官吏。部族节度使为部族最高长官,下设详稳等官职,通常各部族立为一扎,每设详稳为最高长扎,此以下分设若干么胡。因此称各部族为纵人,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通称为规军。西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契丹族人口较多,因此有些时候用规人来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讨司下属的扎,已查明有苏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马(辖木)、失鲁(石垒)扎等。纸字原来是契丹大字,后来混入汉字内使用,一般人都渎音为纠,也有人读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写作风,多了一“人”旁。金国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撒八抗海陵王征调各地兵卒征宋,杀死了西北路招讨使,取出讨司库藏兵甲造反,遗八在战争中死去,由窝斡继立为都元帅,又自:立为帝,改元天正,率众与金兵抗争,辗转于临州、泰州、济州、韩州一带,并曾攻下过意州,直到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败身亡,这一次反金战争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用土夯筑,残高五米,南北向,东西长约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宽约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筑有马面,而马面间距离约六十米,现有东、西两城,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东北角筑有子城,长宽各约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筑台基。城内主重街道遗迹,可大致辨认出来。金世宗从金国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辽代皇帝的夏“捺钵”大多是在农历4、5月从中都出发,农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时间四~五个月。金世宗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宴赐各部族首领。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赵秉文赋有“金莲”诗一首,诗云:“一望金至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蒸苫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丈,万烛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的情况早出晚归邀游于秀丽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莲川的更重要活动是宴赐各部族首领,当时蒙古部已经倔起,用宴赐方式羁磨各部族首领,并在燕子城、羊城、狗烁等处开设榷利用“按钵”之名,巡边耀武,安抚北边部族,以巩固边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以在章宗时,北边战事频繁,皇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坐夏打围,取消了到金莲川的夏“捺钵”。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征性的“捺钵”。凉陉上的离宫别墅也随之而荒废。 东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襄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襄城堂。
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海州堂、郯城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宝应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ingdaquan/275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钟离姓氏的家谱记载和字辈排行
下一篇: 公孙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