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曾超过千年。从秦朝开始,后来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周、隋、唐,都是以西安为首都。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长安。而长安则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东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勾连西域,北上则可连通草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大一统王朝建都。定都西安,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朝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大熊猫生活。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降水量的减少,让西安地区的天时越来越差,关中地区原本是古代中国更大的产粮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量越来越少。气候的变化,让西安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更佳选择。
其次,则是青藏高原地区,吐蕃政权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权,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胁。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吐蕃开始逐渐崛起。吐蕃一旦从青藏高原上攻杀下来,就可以迅速攻击长安,这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朝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宋朝,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宋朝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如此一来,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于到了南宋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元朝建立。
元朝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帝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几大汗国纷纷走向 *** 的道路,而作为大汗的忽必烈,则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
在元朝开国的时候,忽必烈也曾考虑过要在哪里定都。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其实还真想过定都西安。不过,当时元朝地域极为广袤,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还辖有北方的广袤草原。如果定都西安,很难对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为首都。北京北上可连接草原,南下可连接中原,相对于西安来说,地理位置明显更好。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 *** 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朝 *** 。最终,在众多农民 *** 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 *** 军势力,统一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开国。
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朝和元军战斗的之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明朝开始进行北方,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北方,最终将元朝朝廷赶出北京,逃往草原。到了这个阶段,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南京距离北方边境实在太远,一旦北元朝廷再次南下,南京这边便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所以,等到明朝逐渐拿下整个中原,并且收复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到了迁都。
但问题是,迁到哪里?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 *** 方,更容易将来抵御北元。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到底要选哪里迁都,朱元璋其实也没想好。毕竟,这几个地方各有利弊。不过,朱元璋后来还是做了一些选择,除太子朱标之外,老朱其他几个年龄最长的儿子,被分别封到了这几个地方。老二就藩长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开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去建设一下这几个地方。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等到这几个地方都被建设得差不多,再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迁都哪里。十几年之后,这几个地方的建设逐渐完成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长安。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长安。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朝的一大遗憾。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朝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朝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朝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明朝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另外,明朝时期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也就是说,如果明朝真的选择定都长安的话,长安城的规模将会极为有限。因为关中地区的土地,此时已经产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明朝就需要从江南大量运输粮食,而且长安城能够容纳的人口,也会相对有限。
不过,这些劣势在朱元璋眼里,或许都不是问题。朱元璋是一个打仗、治国都特别牛,但是在经济领域有点过于一厢情愿的皇帝。在朱元璋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劣势,或许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往长安进行考察。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极为满意,所以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彻底慌了。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再没心思考虑什么迁都的问题,开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为朱允炆清理隐患。至于迁都的事情,此时朱元璋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藩王。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朱棣开始反叛,靖难之役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定都西安,其实真的是因为历史巧合而已。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长安不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长安。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长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设时间,不然无法满足明朝的定都需求。再之后,因为朱标的突然身死,导致这个计划 *** 停止。等到朱棣即位后,长安已经不再是首选,北京才是首选。
就这样,西安最终错过了成为明朝首都的机会。
明朝没有袁天罡,袁天罡是唐朝人。
年少孤苦贫寒,爱读书,好学问,精通技艺,对相术深有研究。大业元年(605年)应友人张柬之邀赴洛阳任资官令。初到洛阳时,居于清化坊。曾在此为杜淹、王珪、韦挺看相,且结果都不出其所料。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返回故乡,依然卖卦为生。此间为初唐重臣窦轨看相。
武德初年窦轨发迹,任为益州行台仆射,为不忘旧恩,于是向蜀道使詹俊赤举荐了袁天纲,遂被任为蜀郡火井县县令。
贞观六年(632年)被唐太宗在九成宫显德殿召见,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之后将袁天纲留居长安,以备垂询,自此成为唐太宗的智囊。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为岑文本,张行成,马周,房玄龄和李审素看相。同年请求复任火井县县令,返回家乡,同年四月,于任上逝世。
首先看这个题目的时候会心里犯嘀咕,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刘伯温是明朝时期的人物,二人不是一个朝代,不可能有关系,但是民间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言,说刘伯温是被诸葛亮的一句预言气死的,据说在诸葛亮的墓中写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我可以算出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出后世出什么人”,所以人们就根据这个说刘伯温虽然堪称大明朝之一神算,那也抵不过诸葛亮的才能。
当然我们现在看这个故事缺乏真实性,首先说刘伯温是当初大明朝建立的功臣,而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所以容不得功臣,开国短短几年,昔日那些助他打下江山的人悉数被处死,刘伯温当然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只能中间找个理由告老还乡,深居简出,最终病死在家中,但是也有人说他是被朱元璋毒害致死,至于到底真实原因是什么,确实无从考证。
现在返回头去看那段历史,其实很容易想明白,在古代那个君权神授的年代,人们缺乏科学依据,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王朝的更替更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而朱元璋要想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自然需要当时懂风水学的刘伯温帮助,所以那个时候刘伯温就有了神算的称呼,一方面可以成就他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朱元璋炒热度,所以二人之间完全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可是等到朱元璋登基以后,已经不需要再去造势了,既然能登上皇位,那就证明是天命所归,这个时候刘伯温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价值,所以再留一个粉丝众多的人在自己身边取代自己的风头,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处事原则,而刘伯温死后人们对他的一些评论也许是受到了官方的一些影响,毕竟总要给这些被杀的功臣留一个被杀的理由,不然朱元璋自身的正义形象没办法保证。
总的来说,刘伯温被诸葛亮气死缺乏理论依据,病死的可信度比较高,而世人之所以黑化他,大概也是受到 *** *** 的影响吧!
名人出生,必有异相,“刘伯温”也不内外,
其实刘伯温是家中老二,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叫做刘舒,老大出生时,家中突然来个老道士,冲进家中抱起孩子左瞧右看,孩子的父亲刘父和刘母见此神情大变,一时不知所措,过了一会道士将新生的婴儿放在一边,才对其父母说明了缘由,原来道士是受神仙指引来到这里,说这里在三年时间能够诞生一个大人物,并且你们两个就是那个大人物的父母,所以我才会来到你家,遗憾的是并不是这个孩子。道士掐指一算,哦!应该你们还会生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我还会再来,道士说完就走了,夫妻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说什么好。
自众老道士走后,刘伯温家爹刘爚一直心神不宁,因为他陷入一个深深的回忆中,在刘伯温的爷爷奶奶去世时,刘伯温的父亲竟然没有严谨的为他爷爷奶奶办理后事,只是简单的将二老埋在了一个很普通的地方,所以刘伯温的父亲就天天做梦,梦见刘伯温的爷爷经常拿着棍子打他父亲,这样的梦让刘爚意识到父母的墓地有问题,当时没钱请风水师,应该请个好风水师来找一个风水宝安葬二老,梦中父母告诫自己,要让自己迁坟。
经过多方面打听,才找到一个风水师,首先这个风水师整天吃吃喝喝也不办事,刘爚以为是个江湖骗子没有什么本事,就将其撵走了。突然一天夜里,那个风水师急忙的敲门、并立即将其拉走,刘爚问,怎么回事,风水师说以前时间不到,今天到了,急急忙忙的拉着刘爚走了很久,走到一个湖边,先生大喝一声,“真龙土龙一齐到”紧接着发生了令人恐怖的场面,山崩地裂,斗转星移,日月无光,湖中瞬间竖起一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南田山,风水师对刘爚说,你将父母的坟迁到这里安葬!日后你家要出宰相级人物,说完化身白鹤便飞走了。
刘爚迁坟后,老婆富女很真气,事后又怀孕了,这一胎却与众不同,十二个月还未临盆,夫妻俩都有些着急了,这时候老道士又来了,说道,夫妻俩不用着急,今晚月圆之时,就是孩子出生之时,果然不久后天上的月亮非常圆的时候,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时并没有哭,总是晃悠着小脑袋左右前后的看,道士急忙取出三颗银针,分别插在孩子的鼻子上三个穴位中,这时孩子才哇哇大哭,这才顺利诞生,刘爚想起风水师和老道士的话,这个孩子日后必须是个贵人,于是给孩子取名刘基,也是刘家出贵人的奠基石。这就是刘伯温出生的传奇故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规,这些也是先辈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同时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的祖师爷,备受尊敬,希望能得到祖师爷的保佑,从而使自己能够平安。
1、孔子:教育业
2、刘伶:卖酒业
3、苏武:放牧业
4、七仙女:纺织业
5、神农氏:农业和药业
6、杜康:酿酒业
7、鲁班:竹木泥瓦匠、石匠、绳匠、棚匠、攒筲匠、张罗匠、雕刻匠、制伞业、风筝业
8、宋江:强盗业
9、 *** 仙:命相业
10、风后氏:人相业
11、鬼谷子(王诩):堪舆五术业、眼镜业、制鞋业——纵横家之鼻祖,
12、柳敬亭:评书业
13、黄道婆:织布业
14、宗泽:火腿业
15、李隆基:戏曲业
16、葛洪:印染业、洗衣业
17、蔡伦:造纸业
18、蒙恬:制笔业
19、扁鹊:中医业
20、刘安:豆腐业
21、范蠡:商业
22、赵公元帅:商业武财神、银行业、典当行
23、太上老君(老子):冶铸业、铁匠、煤窑匠、补锅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金银匠等
24、猪八戒:妓户业
25、易牙:餐饮业
26、嫘祖:蚕丝业、绸缎庄
27、黄帝:裁缝弓匠估衣铺
28、后稷:农业
29、张飞:屠宰业、盐业
30、刘备:编制业、鞋匠
31、时迁:小偷
32、文昌帝君:文具书店业
33、女娲:烧窑业、泥塑业、面塑行
34、仓颉:印刷业
35、子路:砚墨业
36、姜太公:渔业、命相业
37、韩熙载:乞丐叫化业
38、陆羽:茶业
39、刘海:针业
40、东方朔:相声曲艺业
41、乐毅:豆腐业
42、罗祖:理发业
43、孙膑:制鞋业
44、孟尝君:旅店业
45、陶侃:收废品
46、陆毒:玻璃
47、彭祖:饮食业
48、刘伯温:风水业
49、诸葛亮:糕饼业、馒头包子行、乐工
50、詹王:厨业
51、卢全:茶馆业
52、马钧:爆竹业
53、吴道子:绘画业
54、管仲:盐业
55、孙云球:眼镜业
56、帝予:制醋业
57、龚遂:牛行
58、孟昶:乐器业
59、蔡邕:酱园业
60、雷海青:戏剧业
61、济小塘:魔术戏法业
62、造父:制车业、交通业
63、卢眉娘:刺绣业
64、孙思邈:制药业
65、华陀:医业
66、马王爷:车行、牲口牙行
67、徐霞客:旅游业
68、智公禅师:澡堂业、修脚匠
69、闻仲:糕点业、米粮店
70、毕升:印刷业
71、宁封子:制陶业
72、海龙王:渔业、水产业
73、桑弘羊:会计业
74、月下老人:婚介业
75、姬君:吹鼓行
76、邹和尚:制糖业
77、李昂:年画业
78、张王、陆相公:孵化业
79、 *** :航运业
80、哪吒:自行车行
81、伯益:牧业、狩猎
82、孔武子:武术业
83、皋陶:法官
84、灶君:饭馆茶楼业
85、青苗神:菜商
86、尧、丹朱:围棋业
87、师旷:吹鼓手
88、梓潼帝君:刻字印刷
当然了,这些行业是普遍被大家接受的祖师爷,还有一些可能祖师爷会有所不同的,这也是地域和行业的不同导致的。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定都南京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的。朱元璋称王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后,将其改名应天(现在的南京)。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城市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的,朱元璋是安徽人,他的部队中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一地区的,而当时的南京作为当时这一片地区的最大城市是有着独特地位的。首先占领了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而像南京这样大型的城市占据了以后是非常容易吸引人才过来的。
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然而,当时并没有定下国都,直到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之事。当时备选的都城分别是: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自己的老家临濠定都,但在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下,他还是将南京定为了都城。
后来朱元璋攻下汴梁(今河南开封),有人建议在此定都,朱元璋非常重视这个提议,亲自带队跑到汴梁进行实地勘探,结果是很不满意,汴梁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还不如应天呢。
虽然作为国都不合适,但是当时西北未定,对于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来说,汴梁倒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基地,于是朱元璋借鉴了古代南北二京的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这个名字从这时候便叫开了。
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此时在南京定都就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因为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且有长江天险,为了积聚力量,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
《朱元璋对凤阳“特殊政策”的意外后果》
张宏杰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古称钟离,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元代虽然升为濠州,但所辖不过四县。在全国政治布局中默默无闻。除了当王朝更替或南北分裂,淮河两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时在史籍中偶尔露一下面外,很少有人提到它。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早在吴元年收复濠州后,朱元璋马上升濠州为临濠府。为了配合兴建中都,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扩大濠州的领地,使临濠的领地由四县一下子扩展为九州十八县。洪武七年又更名为凤阳府,这一新府管辖亳州、颍州、太和、颍上、霍丘、寿州、怀远、蒙城、宿州、灵壁、天长、盱眙、泗州、虹县、五河、定远、凤阳和临淮等十八个州县,是一个跨淮河两岸,占地广大的行政区,政治地位大为提升。
开国不久,朱元璋又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凤阳则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
除了一些淮西籍的功臣们赞同外,其他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小地方定为中都,这实在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凤阳经济落后,又“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定都之地。性格鲠直的刘基直接对定都凤阳表示反对,说:“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然而朱元璋固执己见,大家也只好服从。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罗列论证了那么多,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临濠营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自己的故乡将成为未来的正式首都,南京将降为陪都。朱元璋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调集百万民夫,选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异常雄壮华丽。
洪武八年(1375),工程基本完竣,朱元璋亲临凤阳验收工程质量,“验功赏劳”。在参观完这座美伦美奂的新都之后,朱元璋又做出了一个让全帝国惊掉下巴的重大决定:废弃中都!
原来,在这次验收中,朱元璋听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因为劳动太苦,又不给工钱,那些被迫调来兴工的匠人心怀不满,实施了“厌胜法”,在宫殿的一些关键部位,埋下了一些咒符、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等东西,据说这样将给居住者带来恶运。建筑已经完成,要想清理出这些镇物,除非全部拆除。朱元璋要把修造宫殿的所有几千名工匠全部杀掉(明史说他“将尽杀之”),工部尚书薜祥冒死进言,说只有木匠才能下镇物,铁匠和石匠没有责任,“活者千数”。然而凤阳因此不可能再成为首都了。
(二)
虽然没能成为首都,但做为龙兴之地,凤阳地位仍然非同寻常。
罢建中都之后的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于此设置中都留守司,所设正留守位高权重,“例以皇亲协守”,“勋臣非在戚里,不得与也”。此外,凤阳还设有察院巡按行台、河南按察兵备行台等政府机构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机构,除此之外,凤阳还是江北四府三州的乡试之地。各类官员合计达一千四百人,各级吏员总数达数万。
朱元璋还以凤阳作为皇子的教育基地。“诸王之国,皆令诣辞皇陵而后行”,就藩之前先到凤阳忆苦思甜,成为明初“定例”。朱元璋还将凤阳用作囚禁犯罪宗室的地方。到明末为止此处共关押过一百一十六批皇族。
由于以上种种设施,经济文化本不发达、交通也并非十分方便的凤阳成为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直有着重大影响。这一格局延续到明末,波及清代。
如何复兴凤阳这块“龙兴之乡”,保护好这块国家“根本重地”,让家乡的经济发展的快一点,让乡亲们生活得好一些,朱元璋没少费脑筋。经过深思熟虑,他为凤阳提供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三)
第一条是大移民。
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在战争中抽空回乡探视,给朱元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深深为战争对家乡的破坏而震惊,后来他和大臣们聊起此行的感受说:“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此辈宁无怨嗟?”当时史书也记载:“两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萧条”,“长淮南北,悉为丘墟。”由于“民多逃亡,城野空虚”,大片土地荒芜。至洪武改元,凤阳府己是“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
据资料记载,在大明开国之际,凤阳县的本地居民仅有三千三百二十四户,不到一万六千六百二十人。整个凤阳府人口不超过十三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五人。处处残垣,村村寥落,整个江淮之间“十室九虚”,简直是一片“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地狱情景,这当然让朱元璋心中十分不舒服。
要复兴经济,首先得有劳动力,开国之后,为了迅速改变家乡面貌,朱元璋在凤阳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这是明代历史上,政府用行政手段移民数量最多的一次。除了这次外,比较大规模的还有从山西迁来的移民。洪武六年(1373)十月,“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山西北部诸地之人)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总计洪武年间的移民,达到六次之多,数字大概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这么庞大的数字这在明代移民史上乃至中国移民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除了普通移民外,凤阳还有庞大的驻军。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年间总计凤阳府各州县共驻军约为六万四千九百六十人,与家属合计,则有军籍移民十八点八万人。这样算来,洪武年间凤阳府接受的移民总数近四十八点八万人(其中民籍移民三十万,军籍移民十八点八万)。而我们前面提到,洪武之初,凤阳府人口不过十三万。外来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三倍有余,共占移民后的凤阳府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没多少人想到兔子不拉屎的凤阳来,朱元璋自有他的办法。洪武时人胡干在浙江人吴季可的墓志铭中提到这次移民。吴氏为浙江兰溪人,“洪武八年春,有旨遣贫民无田者至中都凤阳养之,遣之者不以道,械系相疾视,皆有难色,独公所遣,掉臂走道上。公且戒其子,宜体上德意,无以私废义。公临事有为,类多如此。”从这个记载,可见此次移民的强迫性和残酷性。
第二项政策是减免赋役。朱元璋建国之初,宣布减免凤阳、临淮二县土著十年徭赋。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再次读刘邦传,发现刘邦永免家乡的赋役。想想自己上次只免了老乡们十年,明显没有刘邦大方,于是再发谕旨:
凤阳实朕乡里,陵寝在焉。昔汉高皇帝丰县生,沛县长,后得了天下,免其丰、沛二县之民粮差。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我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这块土上,永不课征。每日间雍雍熙熙吃酒,逢着时节,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
《明史》载朱元平普免故乡赋役,细细推敲这份圣旨,则朱元璋所免的,是“那老的们生在我这块土上”的土著人口的赋役,并不包括后来的移民。
第三是兴修水利。兴修水利是一项全国性政策,但朱元璋对凤阳的水利建设情况却特别重视。早在洪武八年(1375),他就特别派两位侯爵康铎、俞春源来亲自抓凤阳水利建设。在朱元璋之后,历代帝王也以凤阳“皇业所基,祖陵所在,视他地方不同”,在兴修水利上特别重视。
第四是发展交通。朱元璋开辟了从凤阳到南京的驿道,设二十站。整治了“道狭而竣”的清流关,使凤阳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除了各项特殊政策外,朱元璋在此兴修大量工程,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都罢建之后,朱元璋还在凤阳继续修建皇陵、十王四妃坟和龙兴寺等,工程浩大,动用人数众多。
在中都营建期间,朱元璋曾于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诏建公侯第宅于中都”。中都罢建之后,因为朱元璋鼓励开国元勋们退休回乡,所以公侯府第建设并没有停止。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朱元璋特赐给公侯每人钞一万锭、银五百两为买木雇工之用,“俾还乡建第宅”。一时凤阳数百里之间,“风云之彦,星罗棋布,于数百里间,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盖如云……可谓盛矣”。大批淮西功臣来到凤阳居住,日常消费巨大,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凤阳当地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
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凤阳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荒芜许久的凤阳土地又出现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兴旺景象。很多荒田被开垦出来,土地数量达到了四十万顷。明代以税粮多少来划分府县等级,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十万石以上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洪武八年(1375),凤阳府在减免了很多税粮的基础上,岁收仍超过二十万石,又成为富庶繁华的上府。凤阳的临淮关“居民稠密,商贾辏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
(四)
然而,谁也没能料到,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关爱,最终却给家乡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恶果。
凤阳的环境,在历代人口压力之下早已长期恶化。朱元璋的大移民,一时虽给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如此巨量的移民一下子涌入,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凤阳的土地,最好的部分已经被勋贵圈占,凤阳本地人又占据了中等土地,移民们所获,多是人们挑剩的低产土地。《凤阳新书》卷七说:“田上则者,归之军,归之功勋矣。中则者,土民括其一,佃户括其一,惟留下则处瘠,乃得以实编民之耕。”卷五又载,移民所获“皆山岗硗确,土石伴错,溪谷流水无有,山林薮泽无存”之地。
人口激增,陡然激化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在传统农作方式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地多平埠的淮河流域的粮食问题只能靠拓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粗放的农田扩展方式来解决。没有好地,山地附近的新来移民就上山毁林开荒,对山地的肆意开垦,很快造成了明显的水土流失,挟沙而下的水流,加剧了淮河流域水系生态环境的恶化。湖边的移民开始围湖垦田,不少湖泊陂塘被涸为田畴。这种活动表面上看增加了耕地,在短期内缓解了人地压力,实则使水利蓄泄失宜,破坏了当地生态的自我循环。
除此之外,修建中都、凤阳皇陵、泗州祖陵及勋贵府第等一系列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开采附近山区的大量山林,用于燃料供给和建材。明初《明会典》明确地说:“初供应柴炭,悉于沿江庐州(合肥)”,说明明初在营建中都和南京时对大别山区的林木进行了大规模的采伐,使许多山变成了荒山秃岭。
最要命的是,为了保护祖陵风水,人们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生态循环。
位于洪泽湖畔的泗州是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埋在这里。由于害怕洪水淹没祖陵,导致“王气中泄”,所以自明中期淮患日益严重之后,明政府定下了这样的治水策略:“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也就是第一是祖陵,第二要保证向北京运送粮食的航道,最后才是老百姓:“淮域较运道,则运道重。以运道较祖陵,则祖陵尤重。”于是明政府经常不顾民生而决高家堰放水,人为降低洪泽湖水位以护陵。它暂时减轻淮河对祖陵的威胁,但使得附近河道极为混乱,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明一朝,凤阳周围渐渐变成荒山秃岭,森林损毁殆尽,湖泊淤塞,淮河则经常泛滥,水患频仍,两岸百姓民不聊生,“地力既尽,元气日销,天灾流行,人事屡变”。凤阳由此十年更有九年荒。“雨三日则沛泽,极目垮洼,泥淖不可耕耘。稍亢阳又为焦土”。据《凤阳新书》记载,自万历十七年至泰昌二年(1589—1621),凤阳共发生旱涝灾害六次,平均五年多一次。这只是将灾害影响较大的计算在内。如果算上一般的灾害,则“凤阳十年九荒,非旱则雨”,至明末更是“十余年来无岁不灾,无灾不重”。淮北地区这块著名的水稻产区,土质越来越差,到了清代,这一地区的地方志中,出现了许多“不宜稻产”的记录,由原本种植水稻改变为种植小麦。
当初朱元璋强制迁来的移民的后代,在一次次灾荒中不断逃亡他乡。比如明景泰三年(1452),凤阳府等处发生涝灾,“田禾无收,积年在彼逃民,俱各转徙,赴济宁、临清各处趁食,动以万计”。成化八年(1472),“江淮南北,民多流亡”。凤阳的人口,在明中期以后迅速减少。据《凤阳新书》记载,该县“洪武之初,编民十有四万也。自时厥后,旧志尚在丁口四万七千八百五十余口,万历六年,则仅存一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
剩下的人也无法正常定居,许多人渐渐以乞讨为职业。他们“群趋于惰,兼之水旱频仍,中人荡产,且乏兼岁之储。一遇灾荒,辄膏子女、弃故土而适他乡者,比比皆是”。“凤阳花鼓”随着这些逃荒者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而闻名全国。明末清初的魏裔介,曾在一首《秧歌行》里描写说:“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北风吹雪沙扑面,冬冬腰鼓自婆娑。衣衫褴缕帕在首,自言出门日已久。前年寿州无雨泽,今年泗州决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艰辛实可怜!”
凤阳农业经济因此告别一时的繁荣,重现萧条衰落之状。本来经过朱元璋的大力经营,凤阳府土地数量一度达到了四十万顷。至明代中期的弘治十五年(1502),该府的耕地面积却回落到仅有六万一千二百六十三顷。从洪武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不足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凤阳府的耕地面积竟减少了三十多万顷。“凤、淮土广人稀,加以水灾,民半逃亡,二千里皆成草莽”。曾任庐州知府和吏部尚书的张瀚对淮河流域的土地荒芜之状有过细致的一记述,在经过凤阳一带时,他亲眼目睹了那里的荒芜萧条之状:“尝往来淮、凤,一望皆红寥白茅,大抵多不耕之地。间有耕者,又苦天泽不时,非旱即涝,盖雨多则横涝弥漫,无处归束;无雨则任其焦萎,救济无资,饥谨频仍,窘迫流徙,地广人稀,坐此故也。”直到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既不及苏南富裕发达,也不如鲁中的蓬勃兴旺,同为沿海开发地区,差异如此之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在明代遭到了严重破坏。朱元璋当初做梦也想不到他的一片好心,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这一直让他这位枭雄为之纠结。 朱元璋不满意南京为国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事称应天)称帝,国号洪武,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也就是说,南京只是暂时的国都,朱元璋内心还在寻找国都所在地。 明初三都并存 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后,召集大臣研究定都之事。大臣们的意见不一,提议的地方主要是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京,人人都引经据典,谁也说服不了谁,定都就没有决定下来。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改自己的老家临濠为凤阳,并着手在这里建中都。之所以成为“中都”,是因为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视,亲自考察。但他认为建都汴梁还不如南京。由于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朱元璋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在中间建一个都城,自然是中都,另外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的含义。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临濠)并存的情况。 在凤阳建中都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曲子许多人都熟悉。但大多数人是望文生义,认为朱元璋做皇帝后,他的老家十年九黄荒。 其实不然,这曲子是有背景的。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内心准备在老家建中都,为了充实实力,下令迁江南14万户于到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都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 在明史中,没有关于中都的建设记载。民间书籍多说,建中都只有刘基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但反对无效,中都的建设照常启动。 叫停建设中的中都工程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后,突然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6年,宫殿颇具规模。也因此,凤阳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机会。 这些显然是一种托词,作为皇帝的他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许多, 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在最初就不可能付诸建设。 1375年,刘基在65时去世,因他的反对而停工之说也是立不住脚的。 今天有学者论证,是因为当时自然灾害。 在建中都的岁月里,淮河确实发生过大的水灾,大水漫过凤阳境内入淮的最大支流河濠河大堤。 但这样的自然灾害在古代极易发生,一两次洪水能让一个开 国君主打消念头?其中,透过相关文史资料看,是因为明代立朝五六年后,朱元璋身边的许多功臣都是江淮同乡,有些人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营私。朱元璋对臣下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 后来在大臣们的提一下,朱元璋开始修建南京城墙和皇宫。这中间,周庄富翁沈万三 “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 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因此又动了重新定都的念头。 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寻找都城之地。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可是第二年,朱标病逝了。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痛失爱子的沉重的打击, 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enshushu/479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圆明园风水_世界上有哪些巧合的事
下一篇: 风水上客厅挂钟表最吉位置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