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梦的解析 >> 周公解梦 >> 梦见物品

梦见幢幡

周公解梦 2023-05-03 09:28:50

梦见幢幡

梦见幢幡是什么意思?做梦梦见幢幡好不好?梦见幢幡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周公解梦栏目整理的梦见幢幡的详细解说吧。

梦见写画幢幡,是吉兆。

梦见幢幡。幢幡佛教常用,预示着会有佛力相救。

文人梦见大幡,预示文思日益。

军官梦见大幡,预计着升官。

原版周公解梦

梦大幡在指端。文人梦此,大贵;武士梦此,拜将;平人梦此,有吉者; 老者梦之,不祥之兆。《梦林玄解》

梦花幡。凡梦此有庆贺事。梦人授受,或置盘中,或挂壁间,主嫁娶之喜。梦此一对者,吉;梦单幅,或数幅,以所梦辞色推占。梦挂云中,或挂帐中,或玩弄而笑者,主有丧事。孕产梦之,生贵子。《梦林玄解》 梦见造幡,有福德,吉利。《敦煌本梦书》

造幡盖者,大吉利。《周公解梦》

梦幡花罗列空中。学者梦此,文思日益,辞章冠也;武将梦之,大战有鬼神助;老年梦之,子孝;僧道梦之,飞升。《梦林玄解》

梦写画幢幡,吉。此梦必其人有旧愿未了,宜持戒奉斋,以恭敬获鬼神之救,守义成仁,有吉无咎。《梦林玄解》

梦幢幡。主有佛力相救。《梦林玄解》

60几岁老人意外摔死有什么迷信的说法?

如果按迷信的说法,应该是前世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

佛教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三世因果文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文。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文,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文,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文,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文,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文,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文,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文,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因果文,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文,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

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

求全书?了凡四训?文言文

了凡四训
袁了凡居士 著
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第二篇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水浒传的故事

宋哲宗时,东京开封府有一个浪荡破落子弟高俅不务下业,被父亲告发,判成罪犯,遇赦回东京,因踢得一脚好球,受端王赏识。端王即位称徽宗,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从此高俅依仗权势,祸国殃民。高俅上任即挟隙报复,逼得王进携母弃家,投奔延安府经略相公。王进路过史家村感恩收九纹龙史进做徒弟,传授半年武艺,王进母子辞行。少华山有三条好汉,因去华阴县借粮,与史家村冲突,史进生擒陈达、朱武、杨春。义气相投,史进义释陈达等三人,并且与他们成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发,官府派兵围困史家村,史进杀人、烧庄,暂避少华山。
史进去关西寻师父王进,至渭州结识提辖鲁达,又遇师父李忠。鲁达仗义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鲁达亡命于代州雁门县,巧遇金老,暂住赵员外七宝村。为了安身避难,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鲁智深不守清规,酒肉照吃,醉打山门,真长老只得举荐他往东京大相国寺去做职事僧。智深路过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一史进除掉匪人生铁佛崔道成及飞天药叉邱小乙。智深至大相国寺,清长老见其凶悍,便令其看守酸枣门外菜园。在菜园,他力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与林冲结拜为兄弟。
高衙内为夺林冲的妻子,求其干爹高俅设计陷害林冲。林冲中计误入商议军机大事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其妻又被高衙内逼死。林冲在充军途中,已被高俅收买的两公差对其百般折磨,至野猪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素毒手,幸好鲁知深赶来救护。林冲至沧州后,高俅又派人来追杀,林冲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侯,被逼上梁山。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见林冲武艺高强,就故意刁难,令他在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林冲于是截住丢官的杨志拚杀。王伦别有心意,出面劝止,收下林冲,并劝杨志入伙。
杨志不愿入伙,倾家荡产至东京买官,却被高俅赶出殿帅府,贫困无奈只得当街叫卖祖传宝刀,因杀了泼皮牛二,被充军至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入班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晃盖,他与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不料,消息走漏,公孙胜被捕,情况危急,幸赖有及时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横等捕头仗义放行,才脱虎口。晃盖等人至梁山放伙,又遭王伦刁难,林冲火并王伦,立晃盖为大头领,重整山寨。晃盖等人感念宋江之恩,派刘唐持金下书,被宋江侍妾阎婆惜发现威逼,宋江杀阎婆惜,至沧州柴进处避难,结识武松。
武松辞别宋江,回清河县,路过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名扬天下,被阳谷县任命为步兵部头,并遇见兄长武大。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刺配孟州。武松在十字坡遇张青、孙二娘,至孟州结识施恩,醉打恶霸蒋门神,又帮施恩夺取了愉活林,蒋门神与张都监等人勾结,用暗计陷害武松,使武松被判,刺配恩州,并欲中途下手。武松在飞云浦断锁开枷,杀了公差,又至鸳鸯楼杀了蒋门神等仇人。武松持张青夫妻信,又化装成行者模样,往二龙山落草,路过蜈蚣岭杀死害人霸女的飞天蜈蚣王道人,在白虎山再遇宋江。
宋江离开白虎山往清风寨投奔小李广花荣,路过清风山救清风寨文官刘高夫人。刘高夫妻恩将仇报,密合青州府,派黄信计擒宋江、花荣。黄信押解宋江等路经清风山,被燕顺、王英等救出囚笼。青州知府派霹雳火秦明围山,秦明被擒与黄信先后弃官落草。宋江率众人同奔梁山,在对影山收吕方、郭盛。忽闻父噩耗,宋江独自返家乡。宋江回家后,见父亲健在,正欲出走,被官府围住,投案,刺配江州。
宋江一路结识了李俊、张横,至江州又与戴宗、李逵、张顺友善。一次,在浔阳楼醉后,宋江写咏怀诗,被黄文炳、蔡九知府抓获并打入死牢,戴宗也被牵连入狱。梁山好汉与李逵、李俊等人劫法场,救宋江,杀黄文炳。众好汉同往梁山,宋江二次探家。遇险情避难至古庙,梦见九天玄女授三卷天书。幸有梁山好汉前来接应,宋江父子、兄弟才安全入山寨。
公孙胜想念母亲,回家探视,李逵见景生情亦回家探母。李逵背母回山欲同享快乐,至沂岭寻水,老母丧于虎口,李逵力杀四虎。李逵大意,被人识出,醉后为沂水县都头李云索拿,被朱富救护,同归梁山。晁盖、宋江等想念公孙胜,派戴宗去探望,路上结识了杨林、杨雄、石秀等人。
杨雄妻潘巧云与裴如海通奸,被石秀看破,杨雄、石秀杀了奸夫淫妇,与时迁同往梁山。路过祝家庄,时迁被擒,杨雄、石秀出险后遇上了老朋友杜兴,托李家庄庄主扑天雕李应救时迁。李应去祝家庄要人,失和动手后受箭伤。杨雄等投山求救,宋江率兵下山。
宋江一打祝家庄失利,被困盘陀路,幸亏石秀探庄识路标,众英雄才脱险。宋江二打祝家庄又失利,王英、秦明等被擒,但林冲活捉了扈三娘。这时,孙立、孙新、顾大嫂等为救解珍、解宝。在登州府劫牢反狱,投奔梁山。孙立原来是登州兵马提辖,又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同门弟兄,于是率梁山好汉假冒官府军人到祝家庄帮忙。孙立、石秀、秦明等里应外合,宋江三打祝家庄获胜,祝家父子丧命,栾廷玉、扈成逃走。
郓城捕头雷横越因与艺人白玉乔、白秀英父女争执受辱,枷打白秀英,被押解到济州。朱全义放雷横,被刺配沧州。沧州知府见朱全既重义气又顾全朋友,让他每天看护小衙内。李逵奉命杀死小衙内,朱全无奈上梁山。因为朱全深恨李逵,吴用让李逵暂时住柴进处。柴进叔父柴皇城上高唐州受辱,柴进携李逵同去探视,李逵打死殷天锡后回梁山。不久,柴进被知府高廉下狱。宋江带兵攻打高唐州,为高廉妖法所败。派戴宗、李逵至九宫县二仙山请公孙胜,破高廉妖法,救出柴进。
朝廷闻讯震惊,派呼延灼等率一万人马攻打梁山,呼延灼用“连环马军”,梁山屡败。吴用派时迁、汤隆入东京盗唐猊甲,聘请徐宁上梁山。徐宁训练兵士钩镰枪法,大破连环马,呼延灼退至青州投靠慕容知府。呼延灼奉命围剿桃花山,于是引得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鲁智深等人合兵攻打青州,并派孔亮往梁山求援。宋江、吴用计擒呼延灼,又打开城门破青州,救出孔宾、孔亮叔侄。
鲁智深怀念旧友,与武松往少华山寻史进,得知史进陷入华州狱中。鲁智深夜独探华州,被贺太守计擒。宋江、吴用攻打华州借钦差宿太尉“金铃吊挂”将贺太守诱惑到西岳华山,破华州城救出鲁智深、史进,不久又收降芒砀山樊瑞、李衮、项充。涿州人段景盗得照夜狮子马,想献与梁山,为曾头市“曾家五虎”夺去,并辱骂梁山。晃盖带兵怒打曾头市,被史文恭毒箭所伤,临死前留言凡杀史文恭者,即为山寨之主。梁山暂由宋江为大头领,主持事务。宋江闻大名府卢俊义有才干,派吴用、李逵将其劝上梁山,又散布谣言说卢俊义已归山寨为二头领。卢俊义回大名府,因其妻贾氏与管家李固通奸,去官府告发,刺配沙门岛。燕青途中救主人,杀公差。因人单力竭又被官府士兵追获,押回大名府问斩。石秀跳楼劫法场,梁山兵马攻打大名府,朝廷派关胜带兵攻打梁山,被吴用计擒收降。吴用趁元宵节临近,派时迁等人潜入城中放火,奇袭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等好汉,杀了李固、贾氏。
朝廷又派单延硅、魏定国攻打梁山,关胜讨令迎敌,义收二将。宋江、吴用再次率兵攻打曾头市,收降郁保四,使用反间计,诱史文恭来偷营劫寨,趁机大破曾头市,杀死曾家父子。史文恭逃至林中,被卢俊义、燕青擒住。宋江遵晃盖遗嘱欲立卢俊义为山寨之主,吴用、李逵不服,于是与卢俊义分兵取东平府、东昌府,谁先攻下即为山寨之主。宋江兵至东平府,计擒双枪将董平,夺下府城。卢俊义兵临东昌府,遇没羽箭张清用飞石伤人,久攻不下。宋江等驰援,计擒张清,破城。
宋江率兵回梁山,请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天降火块入正南地下,深掘出一石碣,上写蝌蚪文,何道士识得译出,乃是梁山一百零八将座次表,宋江为首,声威远震。朝廷见梁山势力越来越大,便命童贯率十万大军征剿梁山,却被梁山好汉杀得连连大败,逃回东京。高俅奉旨再次出征,不仅全军覆没,而且连自己也被生擒。但宋江早有被招安之意,放了高俅。
宋江为求朝廷招安,往东京观灯,并乞宋徽宗宠爱的妓女李师师帮助。朝廷派太尉宿元景招安梁山众好汉。宋江等受招安入朝廷后,备受高俅、蔡京等人排挤。那时正好碰上辽兵犯界,于是派宋江、卢俊义为破辽正、副先锋,率梁山旧部征辽。宋江等攻蓟州,度益津关,夺独鹿山,战幽州,围燕京,迫使辽国纳表投降。回师不久,又闻河北田虎作乱,宋江等又请命剿田虎。宋江与卢俊义分兵进发,连连夺下被田虎占领的泽州、益州、壶关等地,公孙胜破法收伏乔道清、马灵,张青收琼英,最后战胜并威擒田虎。平定田虎后,毫州太守侯蒙举荐,朝廷派宋江、卢俊义为平西正、副先锋,讨伐淮西王庆。宋江等水攻坚城,兵定纪山,朱武大破“六花阵”,乔道清兴雾力取西京,宋江派“九宫八卦”阵大败金剑先生李助,王庆遁逃,渡江被擒。
回京后,宋江封“皇城使”,卢俊义封“团练使”,众兄弟封“正将军”、“偏将军”。接着宋江等又奉诏讨方腊。出征前,金大坚、乐和等四人被调走。取润州,战宣州、毗陵,曹正等丧命,李俊觉醒萌退志,在太湖小结义。兵至杭州,张顺、徐宁、张清、董平等先后死于非命。待到平定方腊后死伤极大,仅余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回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武松残废后,入寺为僧,林冲、杨志、杨雄、时迁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犯全身隐退,仅剩二十七人,入京时又辞去四人。
宋江、卢俊义等人虽受至朝廷封赏,仍遭逼迫,戴宗、阮小七、李应、柴进、杜兴、裴宣、杨林、蒋敬、朱武、樊瑞、穆春等,又相继辞官归隐。不久,宋江、卢俊义等即被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坏了他声名,亦将其毒死。吴用、花荣闻讯极悲,在蓼儿洼哭祭宋江等人后,双双自缢而亡。一场轰轰隆隆的水浒英雄事业,仅因宋江一念之错,除李俊等十余人隐逃外,俱遭惨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jwp/16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