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第一要有精密的理科设计图纸,第二要有优美艺术的文学思维,第三要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大家可能都会有疑问,不是说学医需要的是文科的人才吗?以文通医,事半功倍?老师说,学中医更需要理科的逻辑推论,当然也少不了文科的知识积累。你没有文科的功底,你很多医籍根本看不进去,还有很多美妙的取象思维,也展不开。
你如果没有理科的逻辑推论,到时候真正想把医理落实到临床中去,你就会发现,手中虽有千方,但笔下实难出一良策啊!所以文理兼通,方得为医,不得识文断字,难以为医,不得穷理通辩,更加难以为医。一个出色的临床医家,必然是理事圆融,文学通畅,理论推导严密的。如果缺乏任何一方面,就像鸟缺乏一边翅膀,车子缺乏一个轮子一样,都很难真正富有气象地转动起来。即便是有文学功底,如果缺乏逻辑严密,也难以成为出色医家。即便是逻辑很严密,但由于古书读不多,文学取象思维展不开,也难以在临床中左右逢源。所以如果说天底下有一个行业,是最不容易学的,那就非中医莫属了。老师说,每每回忆起二十年前解几何题的经历,都很快乐。因为一看到这些数理题,就很激动,它们富有逻辑推演的挑战性,里面的证明题,你每证明一道,都像是攀上了一座高山一样,非常富有成就感。所以对数理题,我向来都是迎难而上,这种思维的建立,让我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病,立即燃起挑战之心,必须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后老师就给大家讲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老师说,医易相通,易经讲究象数理,你们现在取象的悟性思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大大提高了,但那股逻辑严密地推演,数理的思维,还远远不够。你临床上真正出实效的,还要
看你的思维。就好比三角形,三个内角,是一百八十度,这是一条定理,如果让你知道两个内角和为一百三十度,你能否推出第三个内角为五十度?由已知的数据,推出结论,然后加以证明,这就是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临床中,当你看到鼻流清涕的病症时,如何推出通宣理肺的治法来?通过通宣理肺来治疗鼻流清涕,把只不过是后人的经验推论成果,但你要知道这成果是怎么出来的,首先你要去找定理公式,也就是说,千百年来流传不变的医学定理,这些定理大都存在于经典里头,如《黄帝内经》《难经》等。这时你找到肺开窍于鼻,这是一条定理,你又找到阳化气阴成形,这是第二条定理。由这两条定理,你就想到原来鼻子流清水是肺里有寒,是清水这阴成形的产物,如果阳气足够,它就不会变成清水,而会化成气,去熏肤充身泽毛,只有你胸肺阳气不振。气化不过来,阴邪才过剩,通过肺的窗口流出水来,提示你里有寒,这时你就可以证明通宣理肺,用温化胸肺寒气之法,就可以治愈鼻流清涕的道理。这时你给病人随手开出中成药通宣理肺丸,他吃了管用,你给他开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去温化胸肺阳气,他喝了照样管用。当你这个推论一旦被证明后,你治病的思路就活活泼泼相当广阔,而且临证用药能够步步改善疾病。所以说,我们中医是怎么看病的,我们该如何去教人学好中医,这里头最关键的不是建议别人去看哪家学派学说,也不是建议他去跟哪个明师,而是首先要建立一个这样的思维逻辑。由已知的很多公式定理去推出更多的推论,然后通过各种推论来去解决各类证题,即临床上需要攻克的疑难杂病。学医就像修行一样,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说人贵在能够自己去参究领悟道理,运用已知的原则规律,去解决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自依止就是靠自己,法依止就是要遵循各类法则规律定理公式,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依附其他的人,或各种学说。即便是老师也不是给你依靠的。而在中国真正的尊师重道,不是尊某人,尊某学术,而是尊真理,尊天地道法。现在很多学医的人,老想得到别人的偏方秘方,现成的经验,不肯花心思功夫去钻研深究,去参悟医门话头,不愿意去背很多定理公式,如《黄帝内经》,其实只要你把这些基本定理公式背会了。然后加以深究推演,那么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你治疗起来思路都会渐渐明朗,如果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别人的经验推论,不是你自己证出来的,这就叫做拾人牙慧,到你真正临床去应用时,却难以得心应手。这就好比某些医家,他善用柴胡剂,用得炉火纯青,病人普遍反映效果好,而你不明其中机理,也照搬去用柴胡剂,结果发现效果不明显,大失所望。好比有人得出经验说,我重用一味川芎治头痛效果良,有人说我用藁本、蔓荆子治疗头痛效果很好,又有人说我用羌活、葛根治头痛,同样效果是钢钢的,还有人说我用三七配细辛打粉治头痛,得心应手。更有人说我用全虫、蜈蚣,制成散剂治头痛,各类顽固久不愈的效果出奇地好,也有人说我就一首川芎茶调散加减变化通治一切头痛,更有人说我就逍遥散一方,治疗头痛就很好了......这时你就全蒙了,一下子如山高海深般的知识全涌过来,每个都是好的临床经验,都说得头头是道,当你真正碰到一个头痛病人时,估计你就莫衷一是了,好像哪个都可以,但真正用起来,又似乎哪个都不得意。这就像孙思邈《大医精诚》上所说的,世有愚者,读医籍方书,三年便昂头戴面,称天底下没有病我不能治的。等到真正临床治病三年时,发现疾病并不全按书中那样教条地发生发展,屡屡受挫,便气愤地说,这天底下没有一个方好用的。为何呢?因为所有书本知识,都是别人的推论,你需要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演状况下,你才能够真正地把知识跟实践打成一片。就比如我们要证明为何头痛不离川芎,假如这道题就是你的几何题,你的数学题,你如何通过所知的定理公式,把这个题给证出来呢?证出来后你用就不会茫然失措了,证不出来,你照搬照套,那就相当于买彩票一样,靠机率去中,靠运气去套,而不是靠实力去证。医门的大部分公理原理定律大都在《黄帝内经》,所以我们要好好参究《黄帝内经》里的各类话头,我们找出第一点叫头为诸阳之会,然后再找出第二点,川芎这味药,能够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第三我们再找出不通则通,不荣则痛这条定理,然后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各类治疗头痛的推论了。你就知道为何会有各家学说,为何中医能够百花争鸣,为何历代医家能够产生各类丰富的经验,原来都是从这基本的原理定理里头得出各种解决疾病的经验推论。所以碰到不通的,你把阳气升上来通达之,如羌活、葛根,碰到不荣的,脏腑不足的,你把气引上来,滋养之,如补中益气汤,碰到邪风束表,导致经脉收引的,你用药发散之,如川芎茶调散,碰到脏腑里气不调,你用药条达之,如逍遥散。碰到局部有淤血刺痛的,你用药搜剔之,如虫类药蜈蚣、全蝎。这样使得这个诸阳之会的头部,能够处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升浊降的状态,那么你随手用出来的方子都是好方,都是直接切中病机的,这就一下子把医学活了,把真正传统的辩证医生,是怎么去证到各种解决方法的过程道出来了。老师说,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要多把这治病悟病的过程,把这些由公理公式都整理出来,然后熟悉它们,并且去推演,得出各种推论来服务于临床。一个是证理,要你去推演的,是指推演的过程,这个是动词。所以中医之证,决不像你们寻常理解辨证论治那么简单,它最精深之处,就是怎么去证道的。这证道的过程真正参究洞悉过后,才能够从根源上推动中医的发展,也能真正制造出有底气的中医来。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中学数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比如你知道这个三角形是等边的,即三条边相等,这是一个已知条件,你又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这是一个定理是个公式,甚至是个公理,人尽皆知的。这时如何用已知的条件去证出这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六十度呢?这时你会笑笑说,这么简单,就随便具备中学几何知识常识的小伙子也可以轻易证出,这些看似疑难费解的话题,一旦让你知道一些基本的步骤公理推论过程时,你都会迎刃而解。所以老师笑着说,治病就像解题,你们以为中医难,所谓难易相成,难是难在你们掌握的公理定理不多,难在你们对这方面的推论不熟,一旦柴米油盐酱醋茶具备后,一旦这些基础给你打牢,再到临床上一点拨,把那层纸捅烂,把这些推论的过程一理顺。你自己都能够得出很多宝贵经验,根本不需要急着到各处去访师问道。你自动都可以从古籍中挖出大量宝藏,甚至批量地分给同行周围人。你会发现这中医治病也如同中学生解几何题一样,会的人一点即透,不会的人咬着笔尖都做不出。所以你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中医的定理公理,古籍上大量的原则治法,先掌握熟悉,形成一条一条的武器,就像为做饭前先买好菜一样,这样一旦做起饭菜来,经厨师一点破,那就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为何我们现在治疗很多湿疹,用杏苏五皮饮,效果非常好?这就是靠定理公式推出来的结论,我们怎么样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呢?所以临床上一碰到皮毛湿疹,肺脉上亢,你只需要想到这就是浊水不能出浊道,它往皮表发了,你要治哪里呢?治肺。要怎么治呢?把肺水收到三焦通过膀胱把它利出去。这样浊湿从小便而走,你皮肤表面湿浊不泛了,自然就好,这可是治根之法啊!而这个治根之法得出来,也只不过是通过“肺主皮毛”“浊阴出下窍”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中医公式推演出来的,即便是刚接触中医入门的人,都知道这两条公式,但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推演,一旦知道如何去推演时,这多年的疑难湿疹,在你手中,在你手中想不到几剂汤药,就把它拨转马头了。所以说,你要如何解几何题呢?如果你连定理公式这些基础都不知道,你连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都不知道,你连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相等的常识你都不知道,那么所有的推论将无法进行下去。就像没打地基,高楼根本盖不起来一样。现在你们很多学生很聪明,很善于去挖掘别人的推论,那只是结的果,那是别人钓的鱼,不要以为受别人恩惠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真正的觉者应该要像太阳一样,把光和热布施给万物,把你心脏的能量供应给五脏六腑,那你才能真正成为主心骨。所以不要以为得到很多现成的经验就沾沾自喜,你要去悟,中医有没有可以遵行的法则呢?应该如何去悟呢?怎么样去下功夫?有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成为天下医者的模板呢?绝对是有的。现在很多人学医出来,意兴蓬勃,一到临床上就受挫,一受挫对中医就丧失信心,一丧失信心就半途而废自我从属,为他人马首是瞻,缺乏我们中华传统医学的主心骨,大气概。结果很多知识都不能串通起来,根本就不能打成一片。这里面除了基础薄弱外,就是缺乏一股反复参究的精神。老师一直认为真正的医者,应该是一个禅者,觉悟者,像把一个话头参破啃破一样,把一个医理捅破,这个反复参透琢磨的过程,就像牛反刍一样,这些公式定理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说,当你把漂亮的鸳鸯画布绣好后,可以给人观赏。但从来不把这暗里头绣花功夫传出去。现在老师不仅把病例病案,这些东西公布出来,还把如何治好的思路,把中医这个千年瑰宝是如何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看病的金针之术,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我们这个中医界本身就经历过无数沧桑风雨,经历过不断传承发扬的磨难,现在是崛起的时候了,是每个医家都抛出金针之术的时代到来了。大家将共同努力为推进中医而融入力量,为发扬传统国粹而努力进步。而现在很多人都想一次把握,他们都忽略了哲学上一条重要的道理,就是真理的把握都是一个反复来回上升的过程,没有一次性到位的。一次性到位的,那是魔法,不是正法。那是急功近利,人间正道向来都是沧桑的,都是沉淀的,都是精华的凝练。于是我们便推出医门话头参究,目的都是把学医人是如何去看病悟病的,是如何由现有的常识公式定理去推出治疗大法的,这里面虽然零零碎碎,但也算是临床里头反复琢磨提炼出来的东西,希望大家在这基础上能够更进一层,跳得更高,看得更远,领悟得更深,思路更广。作者:余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ingyi/1243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郑魁山
下一篇:
怎可不知:十大古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