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1、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2、居巢、居廉――岭南画派鼻祖
居巢的绘画以花鸟见长,在当时的岭南画坛独树一帜。居巢与其弟居廉所创立的居派花鸟画和以何翀为代表的小写意花鸟画是当时广东最主要的两大花鸟画流派,而居派画风影响地域之广和时间之长均为何翀一派所望尘莫及。居巢居廉花鸟画的一大特色是题材上以状写岭南风物为主。
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善画花鸟、草虫及人物,尤以写生见长。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 。他初时学宋光宝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上,广泛运用了撞水和撞粉法,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居派”艺术。
3、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岭南画派创始人,并称“岭南三杰”。高剑父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护法运动。
陈树人虽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岭南画派先河,但画风有个人面目,与高氏兄弟有所不同。因为受日本画风影响,他在技法上将色彩与光、影的对比与传统国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清新自然的花鸟画风;在意境上则更多地侧重于画面的渲染;在题材上,大胆地将许多新事物如汽车、轮船、灯塔等引入画中,既是对传统国画的一种反叛,又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他精通画、书、诗、文、史,其字如画竹,别具一格;其诗纯乎天籁,少用典故;其画则有浓郁的书卷气。他摒弃仿古,注重写生,融合中国传统画风与日本名家画法,画风清新、恬淡、秀雅,独树一帜。
4、霍英东:香港著名的爱国人士,积极支持家乡建设(白天鹅宾馆、洛溪大桥)
改革开放以来,他积极投身内地经济建设。先后投资或捐赠了番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和广珠公路上的4座大桥等多个重大项目。他为广州南沙的开发建设呕心沥血十多年。在滩涂上建起了广州南沙海滨新城。
12月31日,伴随新年的钟声,在碧水珠江之上,广州亚组委宣布了2010年亚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和制作团队的成立。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等亚组委领导出席成立仪式,并向团队首批聘用人员颁发聘书。
亚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公开征集,自2008年2月启动以来,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经过专家的认真评选,6个团队提交的创意方案成为入围方案。综合专家意见,经组委会认真研究,在入围方案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以北奥公司为主体的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心团队。在未来的时间里,创意制作团队将紧密配合广州亚组委,依据已经确定的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的文化定位,集合国内外优秀的创作力量,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亚洲体育文化盛典。
核心团队人员有:
文化艺术顾问有:
王文章,现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文化艺术界代表性人物;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许钦松,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黄天骥,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
潘鹤,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创意小组成员有:
贾樟柯,著名电影导演,2006年执导电影《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朱海,著名晚会和栏目策划人,曾策划多届央视春节晚会及央视名牌栏目,还作为词作家为多部电视剧片头、片尾曲作词;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评论家;
李海鹰,著名音乐人,创作过《弯弯的月亮》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影视音乐作品;
黎明,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黑马,著名广告创意人;
当年明月,著名网络写手,以《明朝那些事儿》闻名网络。
这是广州亚组委首批公布的亚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和制作团队人员,首批受聘人员均为国内各个相关领域的精英。未来,广州亚组委还将根据工作需要,不断选聘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和各领域专家,参加开闭幕式相关工作。
李桂琴
李桂琴原名李云力,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人,1944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李桂琴
职业:广东琼剧院琼剧演员
代表作品:《百花公主》,《汉文皇后》
原名:李云力
1958年初考入海口市琼剧团,1959年1月随团并入广东琼剧院,师承名伶王凤梅,红梅,陈华。首扮《宝莲灯》主角三圣母,受到好评。继而向戏曲音乐杜鹃山》以用创作剧目家苏炎娣学习,功力日趋殷实。1964年《石井村》赴穗汇演,她饰演女主角李葵花,获行家赞赏,被称为琼剧新人。曾担任现代戏《海港》,《沙家浜》,《《红树湾》女主角。《沙家浜》《红树湾》两剧先后进省汇演,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对其所扮演阿庆嫂颇为赞赏,亲临住地热情探望。而她演的石南英,也受到湖南剩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的褒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连主演了《红灯照》,《张文秀》,《彩楼招亲》,《百花公主》,《汉文皇后》,《秦香莲后传》等多台好戏。曾两度访演于新加坡,先后献艺于曼谷,香港,佳作《百花公主》,《汉文皇后》,《评寻辩踪》受到泰国公主诗琳通,新加坡共和国副部长钱汉宗,何家良,国会议员黎达材等赏识并亲切会见。当地报纸纷纷以《雨奇睛好,浓淡相宜》,《谈李桂琴的艺术风格》《两代同堂创新路》《琼剧花旦大王》为题撰写专论,给予很高评价。
其事迹已收入《海南名人传》,《中国文艺家传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ianxiang/146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