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倾国之姿的西施,原名夷光的浣纱女牺牲了自己的 爱情 和肉体,使得勾践的卧薪尝胆名垂千古,三千越甲终吞吴。
可以说,吴越争霸的这段 历史 ,其关键人物系于西施一人,这就是所谓的“祸国红颜”吧! 但是,西施委身事敌的做法既非绝后,更不是空前!西施的 故事 发生在春秋末期,而在比她更早将近两百年前,有这样一位 美女 ,因为她的美貌,引发了三个国家的争斗,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她绝色倾城,不愿踏足政治漩涡,然而命运却把她带到权力的中心,成为各国君王的争夺品;她先后成为两个国家的王后,为了保护第一个国君丈夫三年不语,又为了第二个国君丈夫守节。她就是号称“桃花夫人”的息妫。
春天的桃花能有多美,她就有多美。妫恨兮,史称息妫,先为息国国君夫人,后为楚国王后。
她出生在深秋,却满园桃花盛开;一出生就引来了百鸟朝凤,额上带着桃花胎记,仿如桃花女神转世。可是陈国智者却预言她的到来会引来生灵涂炭,为此,她贵为公主却从小就被迫远离王宫,伴着乳娘长大。
春秋 时代 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约有170余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兼并,中原一带,更是扰攘不安;自从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以后,形成南北两大壁垒,其余小国不是依晋,就是附楚,依赖强国的保护而生存。为了生存,列国之间经常勾心斗角,彼此离离合合,全凭自己的利害为出发点,有些甚至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能反目成仇,拼得你死我活,蔡侯与息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蔡侯与息侯同娶陈国女子为夫人,这两位陈国女子生得都十分漂亮,一个是沉鱼落雁,一个是闭月羞花,是当时妇孺皆知的大美人。陈宣公妫氏,在多得数不过来的春秋诸国里,若不是生了这两个女儿,只怕没有人会记得。
敲锣打鼓,把她们嫁了,送去蔡国的,是蔡妫;送去息国的,是息妫。蔡国和息国既是近邻,又成了连襟;于是,息妫出嫁的时候,决定去看望一下蔡国的姐姐,谁知这一看看出了此后风云数十年的争斗与不尽的辛酸。
那是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她在红嫁衣里亮了相。见到她,春秋争霸的台子,忽地静下去。
蔡与息都罢了,连一旁强盛的楚,都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三个国君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蔡哀侯献舞,见到了自己的小姨息妫,不知他该怎样地惊呼。《左传》里只六个字,“止而见之,弗宾”,已是很轻佻的含义。
可以想见蔡哀侯多么无礼,多么急色鬼。他将息妫骗留在蔡国,除了一时没有胆量强暴之外,动手动脚的事肯定没少做。
此时姐姐蔡妫,却奇妙地隐身了。丈夫觊觎妹妹的种种不堪,她全然没有阻止,连一分姿态也不曾做,倒像是默许配合。
何况蔡国本就比息国强大,两女同侍一夫,或许父亲也不会太反对。 也不知面若桃花的息妫,柔弱之间,怎生辛苦,才保全了自己,回到息侯身边,终于放声大哭。
息侯气得发抖,却怯懦得不敢和蔡国正面冲突。然而,蔡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息侯下定决心,非找机会报这个“绿云压顶”的仇不可。
他想起强大的近邻楚国,想假手于人,报戏妻之辱。 息侯所设的计谋是派遣使者向楚国进贡,并趁机向楚王献计;蔡国自恃与齐国友好而不服楚国,若楚国兴兵攻打息国,息侯求救于蔡国,蔡侯必念在与息侯是连襟的关系而慨然出兵相助,然后息国与楚国合兵攻打蔡国,必然可以生擒蔡侯,既俘虏了蔡侯,不怕蔡国不向楚国进贡。
“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正在图谋北上、野心勃勃的楚文王,听到这番邀请,正中下怀。汝水淮水之滨的蔡、息,是楚文王梦寐以求的地方,他慷慨地答应了息侯,择吉兴兵直奔息国而来,息侯假意惊慌失措地求救于邻近的蔡国,蔡侯果然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安营未定,楚兵与息兵四面包围进攻,蔡侯在黑夜中仓皇突围而出,奔至息城,息候却紧闭城门不纳,蔡侯走投无路,终于被楚军俘虏,息侯大事犒劳楚军,蔡候才知中了息侯“借刀杀人”之计,心中悔恨不已,但已悔之晚矣。
蔡侯既对息侯恨之入骨,又对楚国师出无名进攻自己而出言不逊,在楚营大骂不已,楚文王大怒,下令烹杀蔡侯以祭太庙。在忠耿大臣鬻拳犯颜直谏下,楚文王终于下令放了蔡侯。
而后择期在宫中宴请群臣为蔡侯饯行。一时觥筹交错,丝竹盈耳;腰肢纤细,举止婀娜的妖娆宫女,穿梭在筵席之间,美酒妇人当前,宾主已有几分醉意,楚文王醉眼惺忪地对蔡侯说:“君平生可见过绝世美色否?” 蔡侯凛然一惊,蓦然之间想此番几遭不测,推究祸因,说来说去还不都是因为妫氏而起,于是抓紧机会,假意媚其声气答道:“天下绝世美色尽在大王宫中啦!但却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息侯夫人妫氏的美。”
楚文王为之愕然,蔡侯继续说下去:“息妫的美,天下无双,荷粉露垂,杏花含烟,国色天香,无与伦比。”楚文王不禁怦然心动,压低了声音道:“怎样才能见到?可以一见吗?”蔡侯怂恿说:“以大王的威德,何求不得?” 息侯用“借刀杀人”之计,使蔡侯成为楚国的阶下囚,如今蔡侯又如法炮制还以颜色,这一言种下了息国灭国之命。
息妫终于过上了国君夫人的安稳 生活 。国力虽然弱。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是: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这句话出自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朝代】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白话翻译: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扩展资料
《题都城南庄》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
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_《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比喻能使美者更美。《诗经》中有《周南·桃夭》一诗,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以桃喻新婚女子:桃花喻新娘的面容衣着浓艳,桃实比其体态丰盈,桃叶比其婀娜多姿。活脱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浓妆艳抹、娇艳无比的新婚女子的形象。清代姚际恒评论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第一个以桃喻女子的不愧是天才。屈原的《橘颂》曰:“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通篇以橘喻人,咏物则物中有人,咏人则又人中有物,物美人更美,人美物亦奇,可谓物我一体。范仲淹题严子陵钓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原是同窗好友,刘秀登基后不忘故友,欲授以官职,严子陵却不慕富贵,悄然来到美丽的富春江畔垂钓,做了一个世外高人。范仲淹作为一个儒者,却仰慕先生之高风。他以山水作喻,可谓就近取譬,竟成妙趣。再看邓海南的《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中的两个比喻“大师们的著作,/已成为遗落在荒原上的巨石阵。/……审美的极光,/只在人烟稀少的极地孤傲的照着。”以“荒原上的巨石阵”比喻大师们的著作,让人想到经典著作在现代社会受到怎样的冷落,以“极光”比审美,赋予审美以绚丽的光华,遗憾的是这种光华只在“人烟稀少的极地孤傲的照着”,这两个比喻把极美之物置于孤高之境,则更显其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ianxiang/143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