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先声夺人的意思是: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先声夺人,直接切入所要叙述的人或事,并且开篇“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再循声娓娓道来,从而避免大绕圈子,写了许多却不知所云。
先声夺人开头的好处:
一是,在开头写人物说话的声音,易于表现人物特点;
二是,通过先闻其声,的开头展示故事情节。
介绍
在人物出场之前,先写人物的声音、话语,以展现人物的风采。
《水浒传》第六十二回,石秀为在法场救卢俊义,跳楼前先喊了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就这一声,吓跑了正要杀卢俊义的刽子手蔡庆、蔡福,表现了石秀的机智和勇敢,如果石秀不诈呼这一句,卢俊义就可能被杀。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人人都在贾母面前敛声屏气,忽然后院传来了笑语声:“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这不仅初步展示了风姐机灵、泼辣的风貌,而且也表明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吸引读者对这个新出场的人物的注意。
先声夺人的意思是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
1、成语解释
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2、成语出处
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3、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成语辨析:先声夺人和先发制人都有“抢先一步;争取主动”的意思。
先发制人泛指先下手可以制服对方;重在“先发动进攻”;先声夺人是先张扬声势以挫败对方士气;重在声势。
5、成语例子:他深深懂得先声夺人的道理,就预先做了广告,因此货销售得很快。
7、成语故事
冬十月,华登以吴师救华氏。齐乌枝鸣戍宋。厨人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若入而固,则华氏众矣,悔无及也。”从之。
丙寅,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获其二帅公子苦雂、偃州员。华登帅其馀以败宋师。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乃徇曰:“杨徽者,公徒也。”众从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7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望洋兴叹人物故事
下一篇: 天衣无缝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