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关羽(?—219 年)率军北进,攻打曹操的樊城,守将曹仁力不能敌,差人向许都求救。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北方七支精壮劲旅前往救援,以解樊城之围。
关羽听得曹操援军来到,便派关平率军继续攻打樊城,自己亲领一军与曹军先锋庞德交战。争斗50 个回合,庞德施放冷箭,关羽左臂中箭受伤,两军形成相峙态势。这时秋雨连绵。于禁、庞德将七军移驻于襄城以北10 里,依山下寨。关平将于禁军情向箭伤逐渐痊愈的关羽报告。关羽纵身上马,率几个骑兵登高观察,见樊城城上军旗不整,曹兵军心涣散;城北10里山谷驻扎军马,又见襄江水势很急。他看了半晌,叫来向导询问:“樊城北面10里山谷,叫什么地名?”
向导答道:“罾口川。”
关羽大喜道:“于禁一定要被我活捉了。”
部下惊疑地问道:“将军为什么这么说?”
关羽说:“鱼到了罾口,还能逃脱覆灭的命运吗?”
官兵们不大相信。接着,连下了几天暴雨。关羽命令部下准备船只,收拾橹、篙等划船用具。
关平惊问:“陆地打仗,为什么要用船只?”
关羽说:“你不看天时地利怎知其中利害?于禁七军不驻扎在高敞地方,却聚集在罾口川这个又险又狭的谷地。如今秋雨连绵,襄江水必然大涨。我已派人去上游堵住各个缺口了,只等河水大涨,我军登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的魏兵不是都成了鱼鳖了吗?”关平信服。
却说魏军屯驻罾口川,督将成何向于禁劝阻道:“听说荆州关羽军队屯驻于高处,又准备了船只,如果江水泛滥,我军就危急了,要想办法避难。”
于禁斥骂道:“不要乱我军心!”
成何退出营寨说与庞德听,庞德认为成何的意见很对,便率领本部转移至别处。可是调动的当夜,风雨大作。庞德大惊,出帐观看,只见四面八方的洪水汹涌冲来,七军官兵四处乱窜,给水浪卷走的不计其数。关羽率军乘战船驶来,于禁手下只剩下五六十人,只能乞求投降。庞德誓不投降,移于高丘,抵抗了一会,终被活捉杀死。
关羽巧用天时地利水淹曹魏七军,威震中原,吓得曹操几乎要迁出许都。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各种战法战例层出不穷,其中水战屡见不鲜。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无疑是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水战之一。在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也实有其事,只不过七分实、三分虚,是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略加演义而成的。
书中第74回,关羽领军攻打曹魏的樊城,曹操闻报,命于禁、庞德二将共起七路大军,前往樊城解围。两军对阵,关羽在与庞德的交战中,不慎左臂中箭,蜀魏两军进入相持态势。
当时正是八月秋天大汛到来的时节,于禁、庞德虽均号称名将,竟没有对荆襄一带的水文地理进行任何考察,就在樊城北面十里外的依山下寨,而且正处在山谷之中。
关羽虽然身有箭伤,却时刻在寻求寻破敌之策。在决战的关健时刻,他不顾箭伤,冒着绵绵秋雨瑟瑟秋风,亲自深入到战场周围,进行实地调查,他观察到魏军竟然屯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山谷之中,又看到襄江水流湍急。关羽熟知战策兵书,立刻想到,当时秋雨连绵,襄江水流必然泛涨,不禁想出一个破敌之策:命人沿襄江上游堵住各个沟谷出水口,只等江水大涨时,剩坐船筏把堵住的水口全部打开,放水一淹,那么樊城、罾口川的魏兵必然变成像水中的鱼鳖一般任人宰割。
关羽当即依计行事,派人到沿江截流聚水。果然,时机很快到来,蜀军大肆决口放水,洪水突然之间猛地泛涨,像巨型猛兽一般冲向屯扎在樊城峡谷之中的魏军营地,于禁、庞德所领七军哭天抢地,抱头鼠窜,不计其数的士兵被湍急的水流瞬间就卷走了。
经此一役,关羽重创魏军,于禁被俘投降,庞德拒降被斩,从而威震华夏,锐不可挡,吓得曹操一度与群臣商议迁离许都,以避开蜀军的锋芒。
造成这次曹魏惨败的原因,在于两位最高指挥员于禁和庞德耽于陆战,却缺乏必要的防汛意识。在决策上出现了三大错误:
其一,曹魏七军到达樊城之后,没有对驻地的地形和汉水、襄水等河流的水文特性进行最起码的调查研究,贸然将部队驻扎在罾口川这样的险隘之处,而不是驻扎在开阔地带;
其二,曹魏七军驻扎之后,就碰上连续多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看出了一些问题,曾劝说于禁装饰营寨移驻他处。他明确指出,魏军驻扎之处地势太低,而且最近有探子报告说蜀军把营寨移到了高处,又在汉水口准备了不少战筏。一旦江水泛涨,魏军就非常危险,应当尽早提防。于禁自以为是,不仅不听劝谏,反而责骂成何是在惑乱军心。
其三,于禁的助手庞德虽身经百战,居然也没看出他的人马已深入绝地。当成何急匆匆赶来提醒他时,庞德虽然不像于禁那般愚蠢顽固,认同了成何的观点,却并没有当机立断采取措施紧急撤出,而是拖拖拉拉,准备第二天再把人马驻扎到别的地方,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天夜里就大难临头了。
于禁和庞德这两位指探员,一个因愚昧固执缺乏防范意识,另一个却迟疑不决,发现问题也不赶紧采取行动,致使自救时机被耽误,造成无可挽回的惨败。
在史书上,关羽水淹七军一事的确有记载。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这段记述颇为简略,但从中足以看出,曹魏七军被淹纯粹只是突发的天灾,并不是关羽设计奇策——在襄江上游截流放水所造成的。罗贯中为刻画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也无可厚非。但是话又说回来,魏蜀两军都有被淹的可能性,但是为什么这场洪水只淹了曹魏七军,而关羽所率领的蜀军非但没被淹,反而因这场洪灾大获全胜,这就不仅仅运气而是作战水平的问题了。
关羽水淹七军,擒获魏军主将于禁、先锋庞德,将于禁关押于荆州大牢,庞德一心求死,斩之。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按照诸葛亮早已设计的战略,刘备命令关羽从东面的荆州直接攻打中原。
关羽派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
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之后,于禁不得已投降,而庞德誓死不降被杀。
扩展资料:
事件起源
在《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反映的则是关羽除勇武外,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三国演义》中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如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
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
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
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
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错失良机
诸葛亮能掐会算,隆中对时也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重出秦川。”
关羽水淹七军时,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诸葛亮派出两路大军就可以稳操胜券。
第一路军:关羽出荆州后,荆州空虚,无有良将,而东吴对荆州一直虎视眈眈,可以说荆州非常危险,诸葛亮不会看不出来;最好支援荆州的上将人选应该是赵子龙将军,这样,东吴便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路军: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益州,派张飞,黄忠为左右先锋,令魏延在汉中策应,这样,曹军便首尾不能相顾。
关羽在当时是孤军深入,前后皆有劲敌,要是诸葛亮能够策应,则大事已成。
可以说,关羽水淹七军时,是蜀国历史上唯一可以打败曹操的机会,从此以后,不管诸葛亮怎样努力,都已经是大势已去。
是真的,关羽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他是富有谋略的,在刘关张三兄弟里面他是属于那种靠脑子打仗的,而且还是经常打胜仗那种,不像刘备一身征战只要他是主帅的基本上都输了,张飞打仗靠的是勇武,稍微有计谋的一战还是在打四川的时候。
水淹七军之事见于陈寿的三国志的,当时关羽奉命镇守荆州,此时北方曹营主将是于禁,副将是庞德,关羽见南方安定,不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影响,于是率军北伐,希望从东方响应诸葛亮的北伐,减轻诸葛亮的压力。
但是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以前打仗都靠勇武的关羽居然使出了计谋,他趁水涨之时将水蓄积,而于禁庞德轻敌冒进,被关羽抓住漏洞,直接水淹七军,整个大军死伤惨重,主将于禁被俘投降,庞德被杀。
樊城之战关羽之名威震天下,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将之一,远在许都的曹操听说关羽的战绩之后,都想迁都避难了,只不过这一战也是关羽的绝笔,之后再进攻樊城时被曹仁一箭射伤,关羽只好带兵回到荆州养伤。
虽然关羽养好了箭伤,但他的武力却受到了限制,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鏖战三军了,伤好了之后,关羽再次北伐,但是他错估了东吴的野心,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前后受敌被马忠所抓,关羽被孙权所杀,樊城之战是关羽一生中战绩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战役,水淹七军则是这场战役的关键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4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陆逊欲退失攻敌
下一篇: 丁斐放牛马乱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