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御史丢状试真伪

佚名 2023-06-11 23:47:50

御史丢状试真伪

一日,唐高祖李渊在朝中审阅批文。忽见有一份密告,赫然写着歧州刺史李靖欲图谋反,而且列举罪行数条。唐高祖似信非信,觉得自己一向将李靖视作亲信,况且李靖政绩显赫,忠心耿耿,怎会忽然谋反?唐高祖左思右想,甚为疑惑,当即选定一名能干的御史前往审理此案。

御史觉得惊诧,他平时掌管各要员的动态,从没发现过李靖有谋反的蛛丝马迹,相反一直认为李靖是朝中数得上的忠臣之一。临行,御史请求唐高祖为方便审案,希望与告发李靖的那位官吏同往,以便作证。唐高祖准许。

御史日夜兼程直赶歧州,到了目的地,御史命众人住在不为人注意的驿站。第二天一早,御史忽然惊恐万状地从房中冲出,说状子失落,难以交差。众人目瞪口呆。丢失皇上所交的东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御史火冒三丈地 命人将担夫及一名掌管文件的典吏捆起来。那两人吓得面如上色,直喊冤枉。

御史审问了好一会,毫无结果,怏怏地步入房中,将那密告李靖的官吏唤入道:“本官不慎将你的状子失落,此案难以办理不说,叫我如何向皇上复命?只得劳驾你重写一份了。”

那官吏面露难色,但怯于御史的威严,便重写了一份状子。御史接过一看脸色大变,喝道:“大胆狗官,居然敢诬陷李大人。来人!给我拿下。”

那官吏浑身发抖,但仍嘴硬说:“我犯何罪,请大人道明。”

御史哈哈大笑道:“凭你的本事能瞒过我的眼睛?你前后所写的两张东西不相同的地方甚多。分明你在胡编乱造!”

官吏无言可说,经审讯,果是诬告。

御史称官印被偷了,海瑞为何叫他在家里放把火,官印就会失而复得?

因为这是海瑞设下的一个计谋,给了偷官印的人一个空盒子,如果他不还回来,那就等于昭告天下是他偷了御史的官印。海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他听说当朝的御史生病了,好多天都没有来上朝。毕竟是自己的同事,去探望一下是必须的,反正大家都去了,他也去吧。


到了御史家,看着御史虽然不太开心的样子,但是说话都不带喘的,指定没毛病啊。海瑞比较耿直,他就问御史:“你到底是咋了?”御史已经走投无路了,而且是个话唠,如果不说出来,怕把自己憋坏了,他就跟海瑞说:“这是个秘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啊,我的官印丢了。”海瑞大吃一惊,细细询问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御史家有一个小厮,看起来眉清目秀的,御史就非常信任他,做什么事情从来没有避讳过这个小厮。但是有一天小厮和官印一起失踪了,御史简直悔不当初,整日长吁短叹。可是他也不能完全放弃,就让人调查,发现这个小厮是县令派来的,因为他参过县令一本,这就被记恨上了。

海瑞想了想,计从中来。他让御史在家里放火,然后拿个空盒子给县令,告诉县令这里面有御史的官印,家里失火,请县令大人务必帮忙保管。御史果然这么做了,最后家里烧坏的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当县令把盒子还回来的时候,官印果然放在里面。御史在心中为海瑞竖起了大拇指,姜还是老的辣,防不胜防啊。

某日,明朝都察院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防微杜渐做好人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

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

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

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

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别在污秽中沉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

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

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

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

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

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

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

爱护好你的“新鞋”

芸芸众生,上至高官,下到普通百姓,无论谁,一生中“穿新鞋子”的机会很多,关键还看如何自始至终的保护好你的“新鞋子”。

新鞋一旦踩进泥水坑,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松懈的惯性,反正也是脏了,还怕它更脏不成。正是这种放松戒备的腐蚀性导致“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可悲下场。一双新鞋,一个泥水坑,留给后人的寓意何其深刻!

由轿夫从“择地而行”到“不复顾惜”的变化,不由得使人想起贪官的蜕变过程。那些“落马”者,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好处”时,尚能在是与非中“择地而行”,还要掂量掂量这玩意儿“烫”手不?当他们或壮着胆儿,或不经意之间,或侥幸而为之,趟了第一次“水”以后,也就“不复顾惜”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有了小的便想大的,有了大的还想更大的……一步步“不复顾惜”地走下去!到头来,他们的“水”越趟越“浑”,越趟越“深”,也就上不了上“岸”了,当然也就更加“不复顾惜”了。东窗事发前,他们都心存这样的侥幸心理:“水”已经趟了,一次是“死”,两次是“死”,三次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随他去吧,抓住了算我倒霉,抓不住的话,我就捞个大便宜占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近几年来,“不复顾惜”的趟水者纷纷落马,就是最好的例证。东窗事发后,他们又无不后悔。有个落“水”者之妻的话很值得“不复顾惜”的趟水者深思:“以前我们钱虽然不多,但完全够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得无忧无虑。自从有了这些赃钱以后,我们并不感到幸福,终日提心吊胆,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时时担心东窗事发。”最终,他们的担心还是成了现实。

有道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

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

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

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有一位领导干部“落马”后感叹道:“吃了一辈子斋,却让一碗狗肉汤沾染了一身清白。”此话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人做官要像开始一样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

慎初、慎好 廉洁自律

要慎初,初不慎,就难以善终;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所谓“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谓“好”,指“个人爱好,嗜好”。

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昨日他进城遇雨,初时,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位身为督察院长官的哲学家王廷相对新任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人犯错误也是如此。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胡长清、王昭耀之流,他们贪污受贿,很少有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正如那个轿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对鞋如此,心灵也一样,一旦放松了警惕,染上了污点,就会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倘若面对“第一次”时,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存侥幸之心,坚信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防线。

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干部也会有各自的爱好,但必须做到慎好。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更要下决心戒除。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胡长清爱好书法,有所图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丰厚的“运笔费”,进而与之套近乎拉关系捞好处,伴随着他个人的滚滚财源,也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教训可谓深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须慎好隐好,强化自律意识。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管住手中的权力,用权唯公,用权为民;管住自己的小节,点滴注意,防微杜渐。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变的第二道思想防线。

当前,正值干部换届之时,唯有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自觉加强内功锻炼,做到“三管”“四自”(三管: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脏,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战胜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勤政,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给心灵以洁净的“落脚”之地

雨后的路,泥泞不堪。轿夫穿一双新鞋上路,沾得满是泥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要命的是在踏进泥水之后,轿夫竟然想道:反正鞋已经湿了,那就随它去吧。由于心灵已经失去洁净的“落脚”之地,于是便不再顾及脚上的新鞋。这种对于错误“放任自流”的态度实在不足取。

眼前浮现出现实的影子。在物欲纵横的现实社会,不知有多少人成了现代的“轿夫”,他们起初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心灵的纯洁,一旦不小心踏进泥水里——不管是“赌” 是“毒” 是“偷”,从此就不再去理会那双“新鞋”,认为即使改过也无法再换来心灵的纯净。结果因一次错误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又想起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年纪轻轻就因《野性的呼唤》等几部极为精粹的小说佳作而声名鹊起,然而血气方刚的他面对成名后金钱、权利的诱惑,没有用一颗理智的心去处理(对待)。起初他只是收些贿赂,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给那些受贿者开些不合规距的(人)绿灯。有朋友劝他回归到写作的正路,不要再一味的追求名利,而杰克·伦敦却以自己早已失去了作家应有的“节操”为借口,放弃对心灵之路的重新修筑,终因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犯罪的处罚而自杀。我们姑且不说杰克·伦敦第一次接受贿赂时为什么没有义正言辞的拒绝,或许他确有苦衷。但当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身陷泥潭,朋友也极力想救他上来的时候,他又为什么要放任自己,放弃悔过自新的机会呢?我想大概是他的心灵中已经没有洁净的“落脚”之地所致。

与他相比,我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却截然不同。早有所建树的他远离了名利、权势的泥沼,只期许长久地做一个中国文化的守望者,十几年、几十年呵护自己心灵,保证它的纯洁。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积极耕耘心灵麦田的心,才使他每走一步都是稳重而成功的。

永远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洁净的落脚之地,这样有利于一步走错;即便一步走错,也还有足够多的机会来弥补和挽回。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通向未来的每一步。

不可宽容小错

人生,正如那行在雨后街道上的一段路程,有泥泞,却也有净土。人人向善,也正如不愿弄脏鞋子的轿夫,踮着脚,小心翼翼地前行。

可一旦不小心犯了错误,像那新鞋沾了泥污,便从此以后,不再小心,不再踮脚,不再努力地保持一个如新鞋一样干净无瑕的自我。“反正已经脏了,再多脏一些,又有何区别呢?”这样的“宽容”,正是许多成败之间的微小而关键的区别所在。

诚然,人无完人,小错总在所难免。然而量变的累积会导致质变,无法挽回的大错,往往都是从这样的“一点一滴”开始。千里的绵延大堤,会因小小的蚁穴溃决;参天的树木,会因毫不起眼的虫蛀枯腐;浩浩的大江,会被粒粒泥沙阻绝;古老的文明,也因人人日日的“宽容”而世风骤下,最终在一片荒芜的丛林中隐匿,只剩下几座巍峨的殿宇,几段无可考的传说。

小错的易存,因为它们太不起眼,不起眼似桌上的微尘,信手拂去,不留痕迹;因为它们太轻微,轻微到法律无法制约,大道理书写不下。甚至有时,它们成为一种性格,一种习惯,一类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共性,成为了联结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一部分,如此根深蒂固下去。这,就是微小的巨大力量。似蚀石的流水,如削岩的谷风,在万物的“习惯”与“宽容”中,经年累月,终使巨石穿洞,山峦成绝壁,沧海变桑田,万事已作古。

不可宽容小错,不可忽视这渺小的力量。它变幻的面孔,伪装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各个角落。你看,它在路人随口吐的痰中,它在离垃圾箱不远的被人随意丢弃的废纸中,它在未拧紧的水龙头上,它在空荡无人却还亮着盏盏明灯的教室中……它像一种无声的瘟疫,时时潜伏在每个人道德意识不那么强烈的角落,它深藏于每个人的劣根之中,无踪无迹,却又随处可见。

“不宽容小错”,这应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它会避免大错酿成,它能扼制恶风气的蔓延。当这人心的瘟疫在道德的环境中再难扎根时,我们每个人都会看到一幅社会的和谐图景。
满意请采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