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 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安禄山到处散布说,党羽崔乾佑只有4000老弱残兵,想引诱朝廷的军队上钩。唐玄宗不听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劝谏,派镇守潼关(今陕西边关北)的兵马副元帅哥舒翰出兵讨伐崔乾佑。
哥舒翰率20 万大军进军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而崔乾佑部南靠高山,北临黄河,在70 里长的隘道、险要之处,布满精兵强将,虎视眈眈。
哥舒翰率领随从策马观察敌情,远远望见崔乾佑所带兵员甚少,便将手一挥:各路大军,齐头并进!
哥舒翰没想到,崔乾佑把重兵藏在后阵,暴露在外面的不过一万人。按照他的命令,这些士兵十个一群、五个一簇,零零星星,散在阵前游走。他们嘻嘻哈哈,有的疏散开,有的挤一块,有的向前冲,有的向后退,稀稀拉拉,散散漫漫。哥舒翰的部下见了,掩口讥笑:这帮饭桶能打仗?
锣鼓一响,双方交战。崔乾佑军队旗帜突然倒下,败退而去。朝廷军队见状,马上高声呼喊紧追而去。不知不党中,渐渐追进隘道。
一会儿,崔乾佑的伏兵突然杀出,喊声四起。高处扔下的许多木头、石头,砸得官军惨叫不止,死伤无数。隘道狭窄,官军手中的长枪长矛再也施展不开。
哥舒翰心急如焚,忙命将士用马拉着毡车在前面奔撞,想以此冲跨敌人。太阳过了中午,老天突然刮起东风。崔乾佑冷笑一声,右手朝后一招,几十辆装满草的车辆风驰电掣般推出,直堵塞住了毡车的去路。一把火点燃于草,火借风势,片刻间毡车燃火。烟焰遍布隘道,官军睁不开眼,难分敌我,自相残杀。官军急了,纷纷乱嚷:“敌人在烟雾里,朝烟里射箭!”天黑了,官军的箭统统射光,烟雾里不见一个敌人踪影。
官军正诧异间,背后传来杀声。原来,崔乾佑早派将领带着精锐骑兵绕过南山,从后方愉袭官军。官军腹背受敌,首尾惊乱,人心惶惶,大败而去。刹那间,有的丢盔弃甲逃进山谷,有的互相拥挤跌进黄河淹死,惨叫声震撼天地。
崔乾佑率军乘胜追击。官军后援部队见到前面军队惨败,纷纷自行溃散。黄河北面的唐朝守军目睹此景,纷纷不战而逃、望风披靡。哥舒翰见大军节节败退,大势已去,仰天长叹:“天负我也!”忙急率数百人,落荒而逃。
此役,唐朝20万大军被歼、军事重镇潼关失守,骁将哥舒翰沦为叛军阶下囚。
唐朝的军队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唐玄宗逃跑也带走了一部分。大唐的兵力本来就不及安禄山的兵力,全国兵力不足五十万,安禄山手中已经将近二十万。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反叛之时,手中的兵力已经是唐朝兵力的两倍之多,几乎占了大唐全部兵力的百分之四十,而且在安禄山攻到城门下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带着几千兵力逃跑了,长安城已基本变成了一个空城。当时的唐朝一共分为九个藩镇,虽然后期唐玄宗不理朝政,藩镇的节度使不但拥有了兵权还有了财政大权。
长期以来,唐玄宗一直过分的信赖安禄山。加之,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也一直大力举荐和推荐安禄山,使安禄山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而表面忠厚的安禄山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面对唐玄宗和李林甫毕恭毕敬,另一方面已经在招兵买马,积攒自己的势力。由于唐玄宗后期已经开始放纵,整日沉迷于玩乐之中。后来又有了杨贵妃,更是长期不上朝。朝中的很多事情他也不管不问,都交由李林甫负责,唐朝虽然看上去还是繁华依旧,事实上已经是外强中干。
这一切,安禄山都看在眼中。只是一直碍于李林甫,才没敢发作。不久后,李林甫去世,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继承宰相之位。杨国忠也是个市井小人,只是因为有杨玉环的关系,才成了宰相。成为宰相的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看不惯,为了除掉安禄山,杨国忠开始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要造反的消息传到了安禄山自己耳中。
当时的安禄山,一个人兼任了三个藩镇的节度使,手中握有的兵权达到二十万左右。而当时全国的兵力也就五十万左右。决心造反的安禄山,以除掉杨国忠为名,带领十五万大军直驱长安,著名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安禄山之所以一开始能够势如破竹,一路从幽燕地区打到关中,占领长安和洛阳,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他完全彻底击败了唐军,而是另外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唐朝当时的精锐部队距离内地比较远,来不及集中起来驰援,而是分批到达战场的。因此,安禄山可以从容的各个击破。随着朔方军和河东节度使军队、安西军等唐军精锐逐步到达战场,逐步稳住了阵脚,可以进入反攻阶段。
第二个原因,唐军一开始是由哥舒翰统一指挥唐军进行防御作战,但是玄宗在太监的挑唆下,坚持要哥舒翰开关迎敌,和叛军进行野战,导致哥舒翰麾下的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如果玄宗不催促,哥舒翰据险自守,逐步经营防线,限制叛军的活动范围,叛军是很难突破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玄宗晚年昏聩,沉湎酒色,又对自己的驭人之术过分自信,对安禄山的防备不够充分,才为安禄山的突然起兵提供了机会。叛乱初期,杨国忠隐瞒不报,也为安禄山叛军提供了一些时间。
但毕竟此时的唐朝刚经历了盛世,国家的财政、经济和军事都在比较高的水平上,是不容易被一举消灭的。这就好比一个鬣狗偷袭一头狮子,狮子起初没有注意到鬣狗,鬣狗可能会取得一些初期的胜利,但随着狮子稳住阵脚,开始反攻,鬣狗的失败是迟早的事。
朝廷方面的另一个失误是,一开始调集的军队几乎全部交给前线统帅统一指挥,但后来又因为战争陷入旷日持久的持续战争,一时之间难以结束,朝廷担心前线将领麾下军队太多,变成另一个安禄山,所以又开始划分为不同的战区,导致前线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并且形成了各个藩镇只顾自己的地盘,不愿意管外面的事情的局面。
唐朝始终坚持在秦岭淮河一线死守,保证了南方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支持战争的持续进行。而南方始终保持着相对比较安定的局面,同时又忠于唐朝,所以唐军即便遭遇局部的失败,但还是可以在短暂休整之后卷土重来。
叛军就不一样了。叛军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席卷整个北方,但由于战争的破坏,这些地方变成了战场,叛军能够从已经占领的地区获得的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支持持久战争。所以,叛军虽然多次猛攻淮河一线,试图切断唐军的后勤物资运输线,而且一度成功过,但唐军始终能够维系这条运输线,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度沿长江到汉水一线进入关中。
实际上,到占领长安之后,叛军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之后,虽然也曾经战术性的突破过秦岭淮河一线的唐军防线,但却并没有完全打破这个防线,而唐军又开始在北方转入反攻,让叛军无力调集更多军队来全力进攻淮海一带。随后,唐军不断从北方进攻,压缩叛军的活动空间,叛军内部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内讧,失败就是早晚的事了。
叛军的内讧不仅是安庆绪弑父,史思明弑主,更重要的是一些对叛军的前途感到失望乃至绝望的叛军,也开始逐步脱离叛军,或者反正加入唐军,或者脱离叛军,对唐军停战,叛军自己也就逐步瓦解了。
叛军的顶点就是占领长安,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叛军仍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战术性的胜利,但从战略角度来说,叛军就一直在被压缩活动空间,处境越来越困难。只是由于唐朝方面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一些错误决策,才延缓了叛军的灭亡。
提安禄山一定不能绕过杨贵妃和唐玄宗。安绿山的童年可谓是凄惨,但是他又是一个懂得为自己争取的人。所以他凭着自己会六国语言,会做生意,更会推销自己。他一步步从商人走到了朝堂,并且还在朝堂之上深得唐玄宗的信任。而且他懂得抓住机会,唐玄宗最宠杨贵妃,他就请求当杨贵妃的义子,并且进宫拜见时每次都是先去拜见杨贵妃然后再去拜见唐玄宗。唐玄宗不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胡人以母为先。
唐玄宗听完之后觉得安禄山说的话他可以接受,并且并没有觉得安禄山有冒犯他的意思。这种事,放在任何一个皇帝的眼中,这都是你蔑视皇权的意思。但是,唐玄宗却并没有觉得有问题,这大概也是之后会有安史之乱的一大原因吧。
后来的安禄山在唐朝可谓是绝对有权势有背景的人。他作为边关的官员,却一直能将都城的大臣笼络在其手中,也是他后来可以骑兵的一大助力,没人会把让屯兵屯粮这种行为上报,给足了他做造反的准备。但是,要说在这朝廷之中,安禄山是既不怕唐玄宗,也不怕杨贵妃,独独怕大臣李林甫。要说这个李林甫也不是一个贤臣,但是偏偏就可以做到让安禄山害怕。有人说,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早就可见一斑,但是李林甫活着的时候他还真的是没有起兵造反,这是因为他还是害怕李林甫的,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李林甫这个人,心机城府颇深,而且非常懂得拿捏人的心理。刚开始和李林甫见面时,安绿山是瞧不起李林甫的,但是后来李林甫的算计让安禄山开始害怕李林甫。安禄山又一次去京城要展示自己的工作,李林甫提前派人在他身边做内应,等两人见面时,安禄山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李林甫就将安禄山想说的话说完了。这把安禄山吓坏了,他觉得李林甫可以看穿他的心思,这很恐怖,所以之后他就一直几回忌讳着李林甫。
但是,安禄山是因为李林甫在所以不敢造反吗?我觉得不是,李林甫确实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能力,但是他这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算计,而造反这种事其实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另外安禄山之所以没有在李林甫活着的时候造反,是因为时期还不成熟。他在准备造反的期间,还以各种东西来贿赂包括李林甫在内的各种大臣,这些大臣大概也不知道,他们的掩护是在为安禄山赢的战机把。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巡草人借箭计
下一篇: 裴行俭粮车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