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3年,北宋大将狄青率军去征讨叛军侬智高部。他打算穿过昆仑关(今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山上),攻取侬智高占据的珐州城。但是,昆仑关被侬智高设重兵把守,不易通过。狄青只得把部队驻扎在关下。
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节。狄青的军营中张灯结彩,设宴作乐,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狄青宣布一连三夜要欢乐一番,先请高级军官和中级军官,再请各级文官。这些情况,被侬智高派来的密探知道,飞报侬智高。因此,昆仑关上的守军麻痹松懈起来。
狄青在第一夜与高级军官开怀畅饮,闹了个通宵。第二夜是元宵节,狄青喝到二更天,忽然呕吐了起来,随从人员连忙把他扶到内室,狄青令一位军官代他主持宴会。
过了一会,狄青的一位亲信出来举杯说:“大将军正在服药,让我代表他向诸位表示节日的问候。”过了一会,狄青又派人代他向各位文官致意,并叫大家多喝几杯。狄青派来的人不断劝酒,大家喝得兴致很高,一直到天快亮时宴会还没结束。
天蒙蒙亮时,一阵马蹄声敲破了清晨的沉寂。一个骑兵飞身下马,奔到军营,向还在饮酒的文官们报告道:“狄将军已拿下了昆仑关!”文官们一个个又惊又喜:啊呀!狄将军刚才还在这儿痛饮,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斩将夺关了呢!
原来,狄青设宴,几次派人劝酒,让军官们不要离开酒席,都是做给侬智高派来的奸细看的。于是,侬智高就误认为狄青和将领们都在宴会上,不可能会在元宵节之晚去攻打昆仑关了。就这样,狄青趁其不备,暗中出击,一举拿下了昆仑关。
宋狄武襄青征侬智高文言文翻译可参考下方。
1、《宋狄武襄青征侬智高》翻译:
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大军到达桂林,路旁有一座寺庙,人们都说它很灵验。狄青停下来焚香祝祷:这次讨蛮不知道胜负如何。(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都正面朝上。
(狄青)手下的将领极力劝阻他,(说)如果掷钱不能如意,恐怕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狄青没有接受劝阻,在数万军士的围观注视之下,只见狄青猛然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洒了一地,每个铜钱都是正面朝上的。一时之间军士们欢声雷动,响彻山林,狄青也非常高兴。
让副将取来一百支铁钉,将铜钱钉在原地,并覆盖上青纱,亲手加上了封条。然后向神明祝祷:“等我凯旋而回之后,一定重新感谢神明,取回铜钱。”在攻破昆仑关,打败侬智高的军队之后,狄青果然兑现诺言,回来取那些铜钱,他的幕僚在检视那些铜钱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的。
2、《宋狄武襄青征侬智高》原文:
宋狄武襄青征侬智高,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徜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
众方耸视,挥手一掷,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狄青简介: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一说今汾阳 , 二说今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佑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佑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
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 数 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 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 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
狄青:北宋武人最后的逆袭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数千年历史,从不缺乏英雄。
秦有白起、王翦,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李靖、郭子仪,明有徐达、常遇春、戚继光等等,这些名将在统一天下、驱逐外族中武功煊赫、威震九边,为华夏带来了无尚的荣光与自豪。
然而有一个朝代,却显得很另类。没错,就是宋朝。
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达到了顶峰,武人地位跌入谷底。纵使如此,宋朝仍有不少将星闪耀于历史的长河。本文要说的,就是与岳飞并列两宋名将双子星的狄青。
狄青与岳飞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出身小兵、武功高强,都战功卓著、深受士卒爱戴,都官拜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副使,最终都因猜忌而终,只不过一个是惊惧而亡,一个是被缢而亡。
他们的个人际遇,令后世惋惜不已,也映射出了一个朝代的悲歌。
从养马小兵到国防部长
1008年,狄青出生在山西汾州西河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山西素为天下强藩,民风强悍,自古出名将。远有卫青、霍去病、关羽,近有薛仁贵、杨继业。狄青出身农家,却自小习得一身武艺。
16岁那年,狄青替打伤同乡的哥哥入狱。宋朝有一项制度,叫做“有罪充兵”,指的是将犯轻罪的人编入军队。我们熟知的林冲林教头就是因罪发配沧州草料场,做一个管后勤的军人。
农家小子狄青阴错阳差,从罪犯成为一名大宋军人。
在宋朝,士兵入伍要在脸上刺字(黥面),以防逃窜。而一旦脸上被刺字,往往是伴随终生,难以消除,这也成为日后文官们经常取笑蔑视狄青的口实。
狄青入伍以后,先在御马直当养马兵,但很快便被调到了保卫首都的拱圣营。后来,皇帝的卫队要选拔士兵,武艺出众、相貌英俊的狄青一眼被选拔官看中。就这样,狄青不仅顺利进入了中央警卫团,还幸运地被提干(散直)。
公元1027年的一天,狄青和兄弟们放假,在开封城闲逛,恰逢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揭晓。新科状元的王尧臣骑着高头大马,春风得意马蹄疾。
看着家世良好、名牌大学毕业、人长的帅、学问又好的王尧臣,有个战友看了,咂舌道,瞧人家这么年轻就中了状元,从此好衣好饭好老婆,我们一辈子都追不上。
狄青不以为然地说:“英雄不问出身!”好一个狄青,颇有当年项羽观秦始皇道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气魄。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新科状元王尧臣仕途顺风顺水,从湖州通判开始,历任陕西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等,最终官至枢密副使。
被黥面的小兵狄青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刀口舔血,凭战功从延州指挥使,晋升为秦州刺史、经略招讨副使,直到枢密使。
多年以后,狄青上任的第一天,枢密副使王尧臣皮笑肉不笑地对着狄青脸上的黥文道,“愈更鲜明”。狄青毫不客气地怼回去,“你喜欢吗?喜欢就送你两行”。啪,这一记打脸多么响亮,漂亮!
从西夏鏖战到岭南平叛
1038年的宋仁宗,心情很不好。称臣已久的西陲小藩李元昊竟然称帝,建国号大夏,并上表宋廷,要求正式承认。
宋朝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表示强烈的愤怒!堂堂大宋,受辽国欺压也就罢了,辽毕竟是万里之国,现在冒出来个跳梁小丑也敢自称天子。仁宗于是命令大宋通讯社对外发布记者招待会,褫夺元昊皇姓,削去官爵,断绝一切贸易往来。
李元昊懂得叫板宋朝,拳头比嘴皮子更管用。西夏在延州、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中大胜宋军。宋朝损失惨重,数万士兵、数十将领葬身沙场。
西夏用一系列令人炫目的胜利,在战场上和心理上狠狠的打击了宋人。一时间,各种悲观言论刷遍了大宋子民的朋友圈。宰相吕夷简哀叹到,“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英雄的出场,总是万丈光芒。朝廷挑选禁军入西境,狄青应征,被授予三班差使,后来升至延州指挥使。
犹如500年前洛阳城下的兰陵王一样英俊,一样的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的拯救了整个战局,只不过,狄青的青铜面具后英俊的脸,被黥了字。
保安军一战中,一个身材高大、乱发披散、面戴青铜面具的怪物手执长枪,坐跨骏马,带领一队宋军骑兵突入战阵,砍瓜切菜一般直冲中军。党项人不料遇到这样的狠角色,一时间阵脚大乱,大败而逃。
其后数年,狄青先后参加出大里、清化等大小二十五战,“每战临敌披发,带着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狄青捕敌斩首万人有余,战获数以万计的马、牛、羊等物资,还攻破了西夏要塞金汤城。同时,狄青又在宋夏边境多处战略要地筑城建堡。
狄青威震羌夷、扬名西境的背后,是全身大小八处箭伤。西夏因为畏惧狄青,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叫“狄天使”。
在一系列战役中,宋军逐渐增强了战斗素质。西夏虽然悍勇,但是竟国小力弱,最终宋夏议和,宋许以金银,夏削去帝号。
就在西境平静之后,南疆再燃烽火。广源蛮侬智高举兵反宋,建号大南国,连克数州,甚至兵围广州,两广几乎为其所有。宋朝廷派遣若干文臣南下,均遭败绩。
这种情况下,已是枢密副使的狄青上表请缨,仁宗大为感动,在皇宫为其摆宴送行。
狄青率兵南下后,首先严明军纪,斩杀不服命令的骄兵悍卒。其次整军备战,夜袭昆仑关,大战归仁铺,最终拿下了侬智高的老巢,并收集叛军尸体,筑京观于城北,立《大宋平蛮碑》。
在宋辽和宋夏战争多有败绩的情况下,南方的胜利,算是立国以来边疆用兵最大的一次胜利,狠狠地为宋朝刷了一把声望。消息传回开封,举国同庆,宋仁宗提拔狄青为枢密使。
在宋朝,枢密使与宰相平级,枢密院与中书省明并称二府,位列最高行政长官之列。军机大事,枢密使直接报皇帝。黥面小子狄青,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执之臣,更是北宋朝唯一官拜枢密使的武人。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狄青被提拔为枢密使,在朝野之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文官们对狄青一向鄙视有加。早年韩琦与狄青搭班子,一次韩琦摆宴,身份低微的歌伎给客人敬酒,轮到狄青时,故意说,“我敬斑儿一杯”。
又一次,身为真定路副总管的狄青宴请同僚,因演的戏取笑了读书人,韩琦宾客刘易席间大骂狄青“黥卒敢尔”,而狄青则面色如常,事后还向韩琦谢罪。
韩琦还是找了借口,要杀狄青手下焦用,狄青求情,说焦用是上阵杀敌的好男儿。韩琦笑道,“考中状元者才是好男儿”。狄青后来愤言“我与韩公只差一个进士及第”。
尽管如此,狄青去韩琦家,对其夫人、子弟仍非常恭敬。狄青任枢密使后,处处隐忍退让、小心谨慎,对文官士大夫谦恭有加,希望得到文官同僚们的支持。
然而,文臣们对武将的猜忌是根深蒂固的。起初宋仁宗准备提拔狄青时,庞籍就上疏仁宗,说狄青之前提拔枢密副使时,就引起舆论的极大反对。好不容易平南立下大功堵住众人的嘴,又提拔为枢密使,肯定会再招舆论议论。
知制诰刘敞则更扯,说夜间发现狄青家里发出奇光,与当年朱温称帝前极为相似。又有人说狄青在相国寺躲避水灾时候,身穿黄衣,影射狄青要“黄袍加身”。
大文豪欧阳修上疏,言武将掌握国家的军机大事,是对国家大不利的事情,就算狄青人不坏,但是手下将士爱戴狄青,是国家潜在威胁。
面对群情汹汹,宋仁宗也不由得动摇,召宰相文彦博商议。仁宗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则甩出终极必杀技,“太祖于周世宗岂非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最终,一代名将狄青被罢枢密使,出知陈州。但是朝廷不放心,每半个月派人来“探望”一次,狄青既惊又惧,不久病死。一代将星,就这样最终窝囊的死在文官集团的围攻之下,享年49岁。
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耻
北宋以太祖陈桥兵变一事开国,故而深以武事为惮,向来尊崇文士、以文驭武。为了彻底消除武人夺权的可能,宋朝从制度上将管理、统帅军队的权力被一分为三。
枢密院有发兵之权,但不直接管理军队;京城附近庞大的禁军归殿前司、马司、步司管理,但无调兵之权;各地的率臣(安抚使、经略使等)对军队有指挥权,但是多为临时委派,并且大多由文臣充任,使其“不得专其兵”。狄青在西夏前线作战时,他的上级韩琦、范仲淹等皆为文臣。
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政治上 “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的时候意见不一样,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战事上,“因人们以当兵为耻,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武备松弛,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多次战败。
最致命的是对于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阉割。在世人眼里,即使有“恢复幽、蓟,凯歌劳还”之大功,其荣耀还不及大宋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人。这也是王尧臣敢取笑狄青的底气所在。
大人们教育小孩子,往往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又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时人所唱,“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白面书生开始成为中国男性的一种典型形象。汉民族这种萎靡的精神,一直未得改观,在元、清统治下,出于削弱汉族反抗能力的考虑,更加蔓延开来。
1127年的靖康之耻,金朝将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后妃、亲王、太子、宗室、朝臣等3000余人掳去,连同宫内各种宝物、藏书、仪器以及宫人、太监、工匠甚至娼妓。
1156年,金人强令年迈的辽天祚帝和宋钦宗打马球,钦宗不善马术,落马被践踏而死,也许是对一个鄙弃武事的朝代最大的讽刺。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历览前贤,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并济,才能长治久安。这其中的道理,值得引后人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狄青变阵惑敌军
下一篇: 狄青掷钱稳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