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范蠡和文种

佚名 2023-06-11 21:05:10

范蠡和文种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历史上勾践为什么要杀范蠡和文种?

他们二人功高震主,且知道勾践曾经不光彩的私人机密太多,而且二人也都很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文种,此后的政见与越王并不合,还坚持己见不放,最后,再加上越王勾践本有的薄义相。这些,正是越王勾践为何要杀范蠡文种的原因所在。

灭吴称霸

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本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给他百户人家,让他在那里终老。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

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伯嚭,因为他不忠于主上,然后引兵归国,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

范蠡年轻时学狗叫试探文种,文种却能识得大才

范蠡年轻时装疯卖傻,文种访贤时,范蠡蹲着学狗叫,文种并不觉得失礼,仍然觉得范蠡是个人才,暂且打道回府,之后再来拜访。范蠡经过试探,认为文种是真的贤能,并且慧眼识才,值得深交。文种再来时,范蠡换了干净衣服,以君子之礼相待,二人相谈甚欢,引为至交。

范蠡师从文子计然,而文子计然师从老子,范蠡十分有才能,而他选择了装疯卖傻,让大家以为他这是真的有疯病。范蠡狂名在外,文种很想见见范蠡,小吏便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意思就是说这人不值得见。但是文种却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文种坚持要见范蠡。

而范蠡避而不见,后来见到了,“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这是《吴越春秋》的记载。但是文种并不在意,仍以礼相待。范蠡知道文种一定还会再来的,所以提前穿好干净的衣服等待。范蠡至今日,终得一知己。《越绝书》记载二人: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就在二人相见的这一年,吴国攻破楚国郢都,楚王逃亡随国。

文种此时是楚国的一个小 官,《越绝书》记载:俱见霸兆出于东南,捐其官位,相要而往臣。范蠡和文种选择则是“扶越救楚”。范蠡和文种相识四年后才动身,这四年里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二人东南之行先到吴国考察一番,之后入越,开启了一代传奇。

只是可惜文种不听范蠡之言,要是功成身退,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文种和范蠡两种命运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了很多励志的对联,有一句让人记忆深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120秦关归楚。一句话:勤劳的人,天不负有心人,拿三千的工资也能把吴吞了。这里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作为越王,战败后不得不去吴国当人质,吴国的夫差给他制造了种种困难。吴的两年是勾践一生中最悲惨、最屈辱的时期。他几乎被当成了奴隶,给马供应茶水,晚上睡在破房子里。这种困境并没有让他绝望,反而坚定了他的意志。回到越南后,他每天舔着胆汁提醒自己要努力战斗,最终消灭吴。勾践之所以能反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勾践的人品和才华出众,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了第二十年,勾践将变成一片沼泽。另一方面,勾践幸运地遇到了范蠡和文淑,他们帮助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范蠡被称为“商业圣人”,被许多人视为财神。事实上,他不仅是古代的商业天才,也是不可多得的高级顾问。范蠡年轻时的志向不是经商,而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这是他最初的追求和梦想。才华横溢的范蠡来自楚国。当时楚国有一条规定,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能进入朝政。如果范蠡留在楚国,他早年的日子会很难过,可能会一辈子郁郁寡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让自己的才华埋没,想了一会儿,就去相对弱小的越国寻找机会。事实证明,范蠡的选择非常正确。中国人越是缺少人才,就越重视他这样优秀的人。我们再来看看文忠。他和范蠡关系很好。他们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生活。他们对彼此了如指掌。钟有个好工作,就是楚宛陵,地位和待遇都比好得多。都说会跨越国界发展,重情重义的文风并不意味着停留在楚。他甚至没有报告自己的辞职,而是直接带着范蠡离开了。

对于前来投奔的范蠡和文忠,勾践亲自接待,认为他们都是栋梁之才,不去会后悔,所以他认为他们是知音。不久,吴军打来电话,劝勾践不要与夫差对抗。毕竟双方差距不小,坚持不打才是上策。可惜勾践不听,损失巨大。战败后,勾践后悔当初没有听的计划,只答应了夫差提出的条件,含泪去了吴国当奴隶。走之前,勾践进退两难。他不知道是带范蠡还是带文忠。范蠡说,“四封之内,人的事不如种子。封外,敌之制,决策之事,不如李也。”

就这样,范蠡和勾践一起去了吴国,留下了文学体裁帮助他治理国家。两个人,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配合的很默契。甚至通过各种策略帮助使夫差国王放心,让他回去。由于文忠的努力,越国的实力逐渐增强,为勾践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客观地说,范蠡和文忠虽然各有所长,但能力相当。为什么结果完全相反?吴国灭亡后,放弃了所有的名声,改名换姓,离开了这个国家。他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然后把家里的财富收拾干净。据说他和石在一起过着美好的生活。临行前,范蠡对文忠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建议他一起去。

然而,文忠这次没有听他的朋友范蠡的话。而是选择继续帮助勾践。最后被勾践杀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范蠡的不同结局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他的文化没有范蠡那么透明,他不想放弃自己的名誉和财富。放弃就有收获,有时候需要放下才能重生。范蠡的做法值得思考和研究。

文种不死;范蠡不走;越国不会衰亡?

不是这样的。就算文种不被收拾掉,范蠡也不是功成身退,带着美女西施泛舟西湖,越国同样会衰亡。这不是一两个人能阻挡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历史规律。

更何况,勾践之后还有七八个越王,隔了二百多年才灭亡,跟勾践是不是除掉文种,范蠡是不是带着西施老婆孩子热炕头,化名陶朱公发家致富……这没有必然联系啊。

越王勾践死于公元前465年,而公元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设会稽郡,越国灭亡。
也就是说,在越王勾践以后越国还存在了243年。其中,勾践曾孙朱勾在位时,越国非常强大,比勾践时代犹有过之,后来才逐渐衰落,这跟文种范蠡有什么关系呢?!

越国是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王勾践死后,越国的霸业并没有立刻崩溃。在越王勾践的曾孙朱勾统治时期(前446—前410),越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墨子曾评价这个时候的越国道:“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也就是说在朱勾统治时期,越国和齐、晋、楚这三个国家并称,是诸侯中绝对的强者。

在朱勾统治时期,越国屡次战胜楚国的水师,兼并了滕国、郯国,夺取莒国的土地并使莒国附庸。

但是,在朱勾死后,越国从越王翳到越王无颛即位(前411——前363),这期间越国时常爆发宫廷内乱,越国也在长年的内乱中走向了衰落。越国自身在发生着内乱的同时,中原的诸侯们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三家分晋到田氏代齐,中原的这些新兴势力,也对越国的霸权构成威胁,最终,越国不得不收缩自己的势力范围。
越国在越王无颛的治理下国力逐渐恢复,到无颛去世,他的弟弟无疆即位。

无疆在位期间积极对外扩张,首先出兵齐国,使得齐国非常紧张,最后齐国臣子雍门子狄自刎,越国才退军。但在齐威王派人游说之后,放弃攻齐,转而攻楚。结果,楚威王大破越军,还杀死了越王无疆。

此战之后,越国元气大伤,也不再以“王”自称。

越国领土在战后不但失去了钱塘江以北的领土,还被一分为二,包括会稽故地和江北琅琊之地。

在楚怀王时期(前355—前296),楚国与越国的战争中,虽然楚国胜多输少,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惨重下,为平民怨,派了一个叫邵滑的人在越国作乱,并趁机夺取了越国的勾章地区。

到了楚考烈王时期,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被封于吴地,和处于南方的越国对峙,最终,楚国攻破了越国在北方的领土琅琊,使得越国从此降服于楚国。到了秦灭六国时,秦将王翦在灭楚之后继续南下,最终灭亡了越国,设立了会稽郡,越国自此完全灭亡。

所以说,越国在勾践之后还发展鼎盛过一段时间,并不是因为什么范蠡文种不在而走向衰败。

如果说原因,除了“历史洪流,浩浩荡荡,”这样的大势所趋,越国自身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礼义廉耻、父慈子孝的政治理念,以至于父杀子、子灭父的悲剧频繁发生。当中原强国不断地进行变法图强的时候,越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变法,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制度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42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