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的赵括

佚名 2023-06-11 21:04:31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是怎么纸上谈兵的?

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赵括,很小的时候就习读兵书,喜欢夸夸其谈。有时,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很难驳倒他。但是,赵奢坚持认为赵括并无真才实学。

赵括的母亲看到儿子这样,认为很有出息,不免常常在丈夫面前夸耀。谁知赵奢却不以为然地说:“用兵事关国家安危,他却说得那么简单容易,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将来如果赵王让他领兵,必败无疑。”

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侵略赵国,赵国的新君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迎战。廉颇一看秦军太强大了,就在长平守了3年。

秦军远道而来,本想速战速决。现在,廉颇坚守不出,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胆也小了。如果派赵括担任主将,秦军必败。

赵国的国王果然中了计,准备起用赵括做主将。大臣蔺相如和赵括的父亲都劝赵王,说赵括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万万不能作为主将。但赵王是死活也听不进去,不仅任命赵括为主将,还赏了好多的黄金、丝绸给赵括。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撤换大批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进攻。

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15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9月,赵兵已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4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

赵括军队大败,40多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长平之战,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从实际出发,最终导致了赵军惨败。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错在什么地方,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的主帅是老将廉颇。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廉颇在这一战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战术战法呢: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由此可见,廉颇的战术方略也无非是据险而守。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这是廉颇在数度为王龁所破,不得以而衍生的产物。但即便是完全处于防守状态,那廉颇的成绩又如何呢?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可见,即便是按照廉颇所使用的防守战术。赵国依然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廉颇之所以要坚持防守,他并不是相信可以通过防守而战胜秦军。他所期待的是有两点,一个是希望秦军的粮草在长期作战中供应不足,主动退兵。另一个就是他寄希望于山东六国的帮助,希望他们可以出兵共同对抗秦兵。可是廉颇的打算落空了,坚清壁野,据险而守,根本没有拖垮秦国,也没有等来六国的援兵。

此时的赵国面临了什么样的境地呢? 此时的赵国境地非常危急,内部的后勤补给无法供应,外部也没有其他国家救援

廉颇的计划是持险自守:借秦军补给不利之便,或待其粮尽兵疲自退,或趁势击之。这个看似合情合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廉颇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的战略目标,但赵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而且赵国向山东其余国家的求援也都没有成功:

? 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

在赵国粮草补给不足的时候,赵国向齐国借粮,结果被齐国拒绝了。这个时候赵国也想向山东六国借兵,但是又失败了。因为赵王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那就是既向山东六国借兵,又同秦国求援:

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比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粮仓不足,求助失败,如果赵王还依托廉颇的战法,与秦国打拉锯战,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举国饿死。

无奈之下,赵国只好转守为攻 赵国转守为攻,用赵括来替代廉颇都有哪些原因

1、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秦国使用了反间计,秦国在赵国散布消息,说廉颇不足以对秦国构成威胁,能够构成威胁的只有少年天才赵括。这才促使了赵国的临阵换将。但原因真的就这么单一么?当然不是了。

2、与秦国相比,赵国的经济实力那根本就是不值一提。通过变法而强大的秦国足以满足对赵国作战的军事给养,而赵国的后勤却率先出现了问题。当时秦军在盆地西侧构筑堡垒,作为前进基地,赵军在盆地东面筑垒防御。廉颇避战不出,秦军也不可能不记代价的进攻以夺取赵军城垒,过大的损失则使胜利没有意义。但经过几年的对峙,形势慢慢对赵军不利。它后勤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我们来把秦、赵两国的物资补给线做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赵国是本土作战,但是后勤根本接济不上:秦军的物资从雍城出发,通过渭河、黄河和汾河组成的水路运输体系,有效保障了前线部队;反观赵国的运输则极度依赖人畜的陆路运输,无论是运力还是损耗,都远远大于秦国。本来从经济上赵国已大大逊与秦国,连年的持久战,让赵国已无力维持僵局。再继续打下去,即便是不被秦国打败,自己也会被拖垮。

4、客观的来说,廉颇的表现也并不是很优秀。在廉颇为主将的初期,赵国被秦国拿下数城,这个战绩在赵王看来也并不可喜。而且,长期的消耗让国力的国力已经无法在支撑,换将之前,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战,但被拒绝。以廉颇的经验与能力,不会不明白赵国所处的困境。可一旦脱离筑垒地区,赵军就必须在盆地以仰攻的方式对战强悍的秦军。

5、赵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让他也不能专一对付秦军。赵国是抵御匈奴进攻的第一道防御线。如果不能与秦国迅速决战,那匈奴就很有可能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赵国面临的就是两线作战,对此赵国不可能不去担忧。所以迅速决战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赵括登场,赵国与秦国展开决战 赵括真的就是那么的不堪么,其实还真不是

1、司马迁笔下的赵括:在《史记》中对赵括有过这么一段描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太史公妙笔挥就,世人皆云赵适纸上谈兵。时至今日这顶帽子还顶在赵括的头上。但赵括的表现究竟如何,我们还是要看看战场上的真实赵括。

2、即便赵括是纸上谈兵,但也可以看得出来,赵括是有一定的军事水平的。赵括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做的是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这个举动大大提升了赵军的作战能力。客观的说,与廉颇带兵时每战必败,失二鄣,丢壁垒相比,要有提升。

3、只可惜战争的拐点也悄然来到,此时秦军也秘密换帅,换上了战国最强将领白起:

?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秦国为什么要更换白起呢?很简单,秦王认为王龁搞不定赵括,才换上白起。看重点: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目的就是为了的是使赵括轻敌。这足以说明秦对赵括重视,毕竟虎父无犬子嘛。历史上的赵括虽然昙花一现,但如果从这些侧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秦国对赵括的重视丝毫不亚于对廉颇的重视。之所以在赵国散布谣言,促使赵括替换廉颇,并非是因为赵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赵括是主张主动出击的,这一点是符合秦国利益的。

4、但赵括毕竟年青,又肩付着整个国家的存亡,而他的对手又是战国最强的白起。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点我们不能指责赵括的能力不足。反之,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这么一个细节: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赵军绝粮长达一个半月,都已经到了人吃人的程度,仍然没有人主动投降秦军。我不觉得其他人做统帅的话能够让军士们还有如此的凝聚力。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赵括的独到之处。已经弹尽粮绝到如此程度,赵括必须要拼死一搏了:

他分四十万人为四队,四五复之,赵括先登陷阵冲击敌围,终不能出。赵括临阵身殒,然亦杀的秦卒亡者过半。赵括死后,四十万赵卒卸甲而降。长平之战就此结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4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