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那么在生活中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针灸培训(1)饮食不节等后天失调
先天禀赋不足,乃体内固邪沉伏,损伤脾气而致。总之,无论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调,或是体内固邪留滞而致脾虚,脾虚一旦形成,则又可导致水湿潴留,加重水肿。
(2)脾虚易致和加重蛋白尿
蛋白尿亦是各种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究其机理,固有诸多原因,但脾虚在此亦起重要作用。盖与脾虚失于运化及统摄、肾虚失于封藏密切相关。脾气散精,灌注一身,脾虚不能运化与统摄(注:控制的意思。)水谷精微,既不能上注于肺而布散全身,又不能下注于肾而藏之,则清阳不升(注: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滋养头部、肌表、四肢。),精微流注,加之湿热胶结,肾虚不固,则精微自小便而出,即形成大量的蛋白尿。同时,在病变的过程中,脾运正常,则水谷源源不断地化生精微,足以对从尿中流失之蛋白进行补充,复因脾虚不运,后天匮乏,人体精微得不到及时补充,必致机体更虚,加重病情。
(3)脾虚可致或加重血尿
血尿在各种肾脏疾病中亦相当常见,究其原因,虽与湿热迫血妄行有关,但脾统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脾气充足,统摄血液,循经流注,不致外溢。当各种原因造成脾气不足之时,脾失统摄,血不归经,则可形成血尿。
(4)脾虚可导致和加重贫血
贫血在各种肾脏疾病尤是各种肾脏疾病后期极为常见,究其机理,莫不与脾虚密切相关。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气虚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则血失化源。又因脾失统血而致血尿,使从小便中丢失,复因肾主藏精,精血互化,今脾虚不能达肾而藏之,则肾精亏乏,无以化血等,皆可形成贫血。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或慢性肾衰之贫血,可能与低蛋白血症以致胃肠道水肿,尿素在胃肠道被尿素酶分解成氨刺激胃肠黏膜产生炎症或溃疡,肾功能衰退影响胃泌素的排泄或灭活,形成高胃泌素低胃酸等,致不能正常地消化吸收有关。另外,慢性肾炎或慢性肾衰时,不仅破坏了大量的肾小球,同时也毁坏了大量的肾小球旁器,不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皆可引起难治性的肾性贫血,此与中医学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5)脾在免疫学中亦占有重要位置
实验证明,对脾虚患者采用补气健脾之方药治疗,在纠正脾虚的同时,也看到免疫功能的改善。当脾机能低下时,对免疫反应就失去应有的控制能力,则表现为免疫机能的紊乱,此与各种肾脏疾病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极为密切,多种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乃是由于免疫机能紊乱,大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而机体不能顺利清除,影响肾小球功能而发病,进而导致疾病逐渐恶化。
综上所述,脾虚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临床角度来看,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初、中期多见脾气虚或气阴两虚之象,甚至有一部分病人从发病到治愈,始终以脾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而无明显的肾虚表现,说明了脾虚不仅是多种肾脏疾病常见的病机,而且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脾虚水肿时正虚程度较轻,病邪尚未深固,机体组织的损伤尚不严重,因此较为容易治疗,经过准确地辨证,恰当地用药,消除肾脏疾病发展的因素后多可得到缓解,而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失治误治,正虚不复,邪实加剧,则使疾病进一步恶化,正虚程度不断加剧,多表现为由气虚发展为阳虚,更使病情复杂化,再进行治疗,已较为困难。可见,脾虚之证既可向愈,亦可恶化,因此可以说脾虚是多种肾脏疾病发病及病机转变的重要环节。
脾虚可能是因为饮食因素、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原因等原因引起的。
脾虚的原因:
1.饮食因素:饮食不节制、不规律会影响脾脏,从而导致脾虚。同时吃过冷的东西会损伤到脾阳,使得中焦阳气温煦功能减弱,从而导致阳虚。
2.生活方式:经常超负荷工作使自己过度劳累疲倦,会不断损耗体内的气血,进一步导致脾虚。
3.精神因素:长期思虑过多、精神抑郁,会影响食欲。使脾脏得不到充足的水谷精微的养护,而导致脾虚。
4.生理原因:
(1)先天因素:部分患者会出现先天体弱或肾虚。
(2)年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会不断下降,导致气血不足,导致脾虚。
5.疾病原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泻久痢,会使脾气不断损伤,清阳下陷,出现脾虚。也可能是久病之后,邪气一直在损耗正气,导致正气虚弱,从而使整个机体虚弱,故而脾虚。
6.其他原因:孕妇孕产过多或者产后失于调整护理,导致清阳下陷,极易造成脾虚气陷。
脾虚的注意事项:
1.作息要规律,多注意休息。饮食要健康,避免暴饮暴食等现象的出现。
2.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
3.要加强营养,避免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多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4.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忧思过度。
脾虚可能是饮食不当、情绪不佳、缺乏锻炼等因素造成。
1.饮食不当:
患者可能不规律饮食,长期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较大的食物等,都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脾虚。
2.情绪不佳:
当患者的精神压力过大、情绪压抑、长期情绪低落等情况,影响身体气机的正常运动,从而形成气滞或气结,进而影响脾的功能,最终可能出现脾虚的症状。
3.缺乏锻炼:
患者在平时生活中长期站立、久坐不动、不经常运动,造成各器官的功能不能正常运作,使湿气停在体内,引发脾虚。
在生活中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障拥有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方式可能对脾虚的调理有好处。
当患者出现脾虚的情况时,请及时前往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积极配合治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5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婴儿肚脐疝气是什么情况?该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