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脾胃证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征候,一般来讲,在出现湿阻脾胃证后,大家可用下列中医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其可起到理想的效果。
湿困脾胃
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
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证主要指湿从寒化的寒湿证,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具有很好的化湿功效。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合用平胃散,以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湿热中阻
症状: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脘连腹胀,加陈皮、大腹皮理气宽满。身重痛者,加木防己除湿通络止痛。本证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湿阻病中,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心烦口渴,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又名“疰夏”,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针灸培训一、脾胃调理五个养生方。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4、选择适当运动,益脾胃。
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专家建议,易气短喘息的人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打太极,因太极动作缓慢、流畅,在运动过程中同时有调息要求,如最常见的‘气沉丹田’要求练习者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实际上这些练习对动则气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类似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扇舞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功等具有中医养气功能的运动,此外,像慢跑、广播体操、踢毽、打桌球、广场舞、交谊舞等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脾胃调理推荐四个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捏脊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5、灸法补气健脾滋肾。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随身灸等来灸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这些穴位或要定喘顺气的要穴,或为补脾益肺健肾的强壮穴,以艾灸之可振奋阳气,改善虚劳气喘的症状。
三、调理脾胃多吃十种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红薯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9、糯米。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10、粳米。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基本介绍书名 :《脾胃论》 作者 :李杲(东垣) 成书年代 :元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成书背景,流传版本,作者简介,书评、序言,章节目录,内容简介,影响评价,成书背景金朝末年,战乱频仍,民病饥饱失调,李杲继承其师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和扶养脾胃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著成《脾胃论》一书。流传版本现存较早版本有《济生拔萃》本、《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等,1949年后陆续有注释本、排印本、影印本出版。作者简介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诸医,杂药乱投,竟不知为何证而毙。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于是以千金为贽,受业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多阐发。他不仅重视脏腑辨证,且精于遣药制方,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评、序言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章节目录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脾胃盛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用药宜禁论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黄芪人参汤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随时加减用药法 肠澼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夭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阴阳升降论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升阳散火汤 安胃汤 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调卫汤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 交泰丸 三棱消积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黎勒丸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内容简介《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如对劳倦所伤、发病时令、补脾升阳、安养心神、木郁达之,以及用药与针刺等,都作了详细的讨论。卷下,重申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临证,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 60余首,并详述方义及服用法,其中李氏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影响评价李杲身处金元时代,在医学“新学肇兴”之际,创立脾胃学说,阐发内伤热中证,发展了内伤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人。
脾胃寒湿气重,通过传统锻炼的恢复方法最有效果,可以根治。
脾胃虚寒会导致食欲不振,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
是什么导致了脾胃虚寒呢?
在中医中,脾胃受寒湿所影响:
比如,我们吃了过多冰冷的食物,或是受了寒气,导致脾胃内寒湿过重,影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传统中医学中,肠胃喜暖怕寒,脾喜燥怕湿。
那么如何将体内的寒湿排出体外呢?
寒湿怕热!
举个简单的例子,太阳出来时,湿湿的地面会被晒干,冰冻的河面会被晒融化。
同样的道理,通过强健体质,长养气血,增强体内阳气,加快周身气血运行,通过体内发热出汗,可以将体内的寒湿及垃圾废弃物排出体外。久之,脾胃功能逐步增强,食欲变好,气血会逐渐充足,身体会变得强健有力。
怎么做呢?可以百度搜看此文《脾胃虚寒怎么调理,练习这门传统功夫2个月,排出寒湿,增强脾胃功能!》,文中讲述了一个传统锻炼的恢复方法,希望帮助到你,望采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54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偏瘫后遗症治疗,需从两方面着手
下一篇: 秋季皮肤干燥瘙痒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