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是有毒的,所以接触铜绿或者是使用它们的时候必须,对它的一些常识有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每天摄入超标准的铜绿,可能会出现腹泻、乏力等现象,尤其是小的婴儿更容易出现铜绿中毒的问题,所以家应该更加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关于铜绿的这些特性。
铜绿(也称铜锈),即碱式碳酸铜。铜绿的化学式是CuCO3?Cu(OH)2。它是浅绿色细小颗粒或是无定形的粉末,它是铜在空气中生成铜锈的主要的成分。铜绿有毒,不稳定,于473K(200℃)时分解。
铜绿有毒吗?
铜管被腐蚀以后,会产生超标的铜绿,每天早上首次水样中的铜含量大大超出人的饮用水标准,有的达10mg以上,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绿水”或“蓝水”现象。对人体健康而言,饮用水中的铜应该低于2mg/L,大于3mg/L水中将有异味。每天摄入超标准的铜将导致呕吐、腹泻、乏力、肝硬化等。12个月以下的婴儿极易中毒。由于产生蓝水的机理比较复杂,所以彻底解决铜管的蓝水问题是不可能的。采取措施:水管超过4小时以上静止时,使用前将水放空约10L。
铜材料比较软,在水流量较大时大于2米/每秒时,腐蚀严重。腐蚀主要因素是过高的水流。水流量越大越容易产生腐蚀,用久的铜管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铜绿。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碳酸铜,呈绿色。铜绿有毒,易风化,易溶于水。有抑制真菌作用,对细菌作用较差,可用作杀虫剂。铜离子Gu+2能使蛋白质凝固——杀虫剂的原理(也是杀人的原理),
用铜餐具对身体是无害的,市面上的铜餐具也符合国家卫生健康管理规范。
铜的离子(铜质)对生物而言,不论是动物或植物,是必需的元素。人体缺乏铜会引起贫血,毛发异常,骨和动脉异常,以至脑障碍。但如过剩,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知觉神经障碍。一般来说,牛肉、葵花籽、可可、黑椒、羊肝等等都有丰富的铜质。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在摄入后15分钟即可进入血液中,同时存在于红血球内外,可帮助铁质传递蛋白,在血红素形成过程中扮演催化的重要角色。而且在食物烹饪过程中,铜元素不易被破坏掉。
使用铜餐具的好处:
补充不足的铜元素。现代生活中人们摄入的铜元素都偏于不足,每日摄入量只有0.8毫克左右,而正常人每日需要铜元素2毫克,故专家建议,除了多食动物肝脏,牡蛎,豆类,蔬菜,水果,燕麦等含铜丰富的食物之外,生活中还应该有意识的多使用铜制餐具以补充铜元素。
改善贫血。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贫血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多属缺铁性贫血,但仍是百分之20到30的缺铁性贫血常规给予铁剂治疗难以见效。原来是肌肉缺乏铜。铜不仅参与红细胞中铜蛋白组成,还是构成人体多种铜酶的主要成分。
预防癌症。铜有预防癌症的使用。据报道铜元素能昂制癌细胞DNA的转录过程,帮助人抵抗肿瘤癌。英国北威尔士的胃癌,南非的食道癌,波兰的白血病等癌症高发地区,人体内铜元素含量都低。我国有些边远地区,妇女,儿童有佩带铜坠,铜项圈等铜制道饰习惯,日常生活中多用铜锅。
治疗疾病。在民间有用铜器来治疗疾病的习惯,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戴铜手镯和脚镯或用铜暖脚壶数月后,能减轻或消除关节炎症状,据测定,铜镯在佩戴后。平均每月减轻13毫克,其中一部分铜离子先溶于汗水中,再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
以上内容参考? -铜
铜属有色金属,呈棕红色,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有光泽和延展性,可溶于硝酸、浓硫酸和有机酸中,加热易氧化成氧化铜。急性中毒主要见于吸入氧化铜或碳酸铜细粉尘或烟雾而引发金属烟尘热,其他则为经消化道或皮肤的误吸或误用中毒。
铜的粉尘或烟雾可由消化道吸收,成为一种致敏原;铜化合物主要由消化道进入人体,铜在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肾、脑、骨髓、红细胞和肌肉中,通过胆道随粪便排出。
铜的烟、尘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引起金属烟尘热、皮肤炎和湿疹。接触高浓度铜化合物溶液可致皮肤黏膜坏死。食入铜绿污染食物或用硫酸铜催吐不当,可发生中毒。
扩展资料:
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酮均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脑电图检查出现弥漫性慢波节律等;X线胸片可出现条索状纤维化,部分可出现结节阴影等。
防止铜对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环境及饮水中铜的含量。特别要防止矿山废水对河水及水稻等农作物的污染。
生产环境中做好防毒、防尘工作,加强通风、密闭措施。熔铜、气割铜和铜制品时,应戴防毒防尘面具或口罩。并及时做好就业及定期体检。
参考资料:—铜中毒
该锈有毒。
铜绿也称铜锈,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铜绿是有毒的,摄入后可致腹泻、乏力、长期摄入可致体内蓄积、肝肾损害等。
建议远离铜锈成分,必要时可以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4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贝母的功效有哪些
下一篇: 蝼蛄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