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爱看手相,手相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手掌的穴位是比较密集的,通过手掌穴位图可以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精神气。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
1、胃弱
按摩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三个部位。
2、悸动气喘
按摩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四个部位。
3、食欲不振
按摩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两个部位。
4、肩酸
对于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按摩合谷穴;对于气喘心衰引起的肩酸,按摩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对于生殖器官异常引起的肩酸,按摩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消化不良
按摩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五个部位。
6、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按摩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三个部位。
7、身体倦怠、盗汗
按摩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四个部位。
8、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1)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
(2)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
(3)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
(4)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
(5)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
按摩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按摩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四个部位。
11、发冷
按摩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四个部位。
12、青春痘
按摩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按摩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三个部位。
14、牙痛
按摩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四个部位。
15、落枕
按摩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两个部位。
16、晕车
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更年期障碍
按摩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8、腹胀
按摩食指大肠穴、手背食指根处二间穴、胃脾大肠区。
19、关节酸痛
按摩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阳池穴等部位。
20、肩关节炎
按摩手腕侧太渊穴、手背合谷穴、阳溪穴、手腕神门穴、手背液门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冲穴、手背小指末端后溪穴。
21、腰痛
按摩手背“背腰腿区”两个穴道、食指下侧、无名指下铡(轻柔缓慢)。
对于坐骨神经痛要按摩手背无名指和小指交叉处坐骨神经点。
22、肥胖
按摩掌内食指下方“胃脾大肠区”(强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区”。
23、蓄脓症
按摩掌内拇指丘“胃脾大肠区”、手背合谷穴、中指中冲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间鼻痛点
24、慢性鼻炎
按摩手背合谷穴(强刺激)、食指大肠穴。
25、胃痛
按摩手掌中心下胃肠点、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6、胃溃疡
按摩手掌中央下胃肠点、手背中央胸腹区、食指前头点。
27、眩晕
按摩无名指下关冲穴、中指指根耳咽区。
28、耳鸣
按摩小指肾穴、前谷穴、手背阳谷穴、无名指关冲穴。
29、气喘
按摩掌内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手背食指根三间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区(轻柔)
30、肌肤老化
按摩小指肾穴、无名指肺穴、关冲穴。
手掌上分布着很多人体重要的穴位,经常按摩,对身体健康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我给你详细介绍四个穴位吧,基本上可以覆盖人体的常见病: 1、头面合谷收2、颈肩列缺有3、腰背委中求4、肚腹三里疗一、合谷 “头面合谷收”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也是临床常用的四总穴之一。有清热镇痛、安神通络、疏风解表的作用。
位置: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放在张开手的虎口上,拇指尖达到之处即合谷穴,用力时力偏向食指的延长线。
主治:头面部、口腔、咽喉部疾病。如头痛、牙疼、目赤肿痛、感冒、多汗等。 二、列缺所有的颈部和肩膀酸痛都可以点按这个穴位。
位置:让患者的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端所指凹陷处就是本穴,也就是挠骨茎突的起点。
主治:项痛、咽喉肿痛、偏头痛、口眼歪斜、咳嗽、牙疼。 三、委中“委”委屈也,“中”中间,即曲屈膝关节面在腘窝正中凹陷处,故名委中。 位置:膝盖后方褶皱的正中央位置,触摸时可以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主治:下肢麻痹、腰痛、半身不遂、小便不利、腰腿牵痛、腹痛、吐泻。四、足三里该穴是胃气的居会之所,是胃经的“合穴”,故名足三里。
位置:位于犊鼻穴直下三寸(四横指),距胫骨约一横指处。
主治:下肢瘫痪、胃痛、消化不良、呕吐、便秘、高血压、肠鸣、失眠、头晕、头痛、腹胀、泄泻等。
下面我来给你介绍穴位的找法,你可以先拿穴位小人从理论上面去对照,然后用“同身寸”法在自己的身体上面感觉,最后用掌握到的知识在别人的身上实践。祝你学有所成!!!下面我就把前几天写好的《怎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复制给你。学好为盼!使用经络点穴治疗常见病,最重要的就是找准穴位。不管你的点穴疗法多优越,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穴位,一切都是枉费心机,没有任何意义。大部分人都知道点穴疗法的重要性,因为点穴位不仅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没有针灸的心理负担,但是因为找准穴位比较困难,所以不太被人们使用,这样就不能发挥人体的最大潜能,实在是太可惜了。在这里,我来给大家介绍一种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既简便又准确的找准穴位的诀窍。人体穴位找准不是太难,不过对于初学者也不太容易,熟能生巧,只要你们按照我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一、到医疗器械店买一个模型小人,这样比较直观(买不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买了更好,确实很方便),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大概,不精确;有尺寸的穴位图也行,对于死记硬背比较好,最不方便的就是平面没有立体感。二、找穴位一般按照书上讲的尺寸去找,但是一定注意这里的尺寸不是指的标准的尺寸,而是说的“同身寸法”,即某人一定要用某人自己的指头去寻找----一拇指的宽度为一寸,食指加中指的宽度为一寸五,食指、中指加无名指的宽度为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加小指的宽度为三寸,一个手掌的宽度为四寸。三、穴位的正常感觉是酸、困、麻。如果你按照以上办法寻找了,但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话,你可以再适当上点、下点、左点、右点,直到找准为止。另外,如果你对身体骨骼的位置比较了解的话,准确地找到穴位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大部分穴位都在骨骼的拐角处(比如阴陵泉穴)、骨骼与骨骼的交接处(比如太渊穴)、骨骼中间的空隙处(比如二白穴)和骨骼的分界处(比如太冲穴)。假如大家掌握了以上穴位的准确找法,那么你寻找起穴位就会得心应手了。
合谷穴也被称为“虎口”。在全身数百个穴道中,合谷穴的医治规模最为广泛,具有全身的医治作用,真可谓三头六臂,简直是一个包医百病的全能穴,一个随身携带的大药箱。
合谷穴穴位位置01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合谷穴医疗作用01驱热疏风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02治疗牙痛
牙痛用飞经走气法可以有效治疗,下针方法如下。
1、针尖向上斜刺,强捻转使针感到头部,
2、提针至皮下,针尖相下斜刺,使针感到指头,如此反复3次,留针30分钟,痊愈。
03不少人小孩和中老年人,常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多咳多痰,常常出虚汗,睡觉时也出许多汗,还尤其简单伤风,往往是高烧,或许外热内寒,或许上热下寒,这些体现都是肺遭到亏本的体现。要完全使肺健康起来,还要去根,那就要坚持艾灸合谷穴,天天艾灸2次,每次按5分钟。坚持用中华神灸15天今后,你就会看到上面那些体现慢慢地不见。
免责申明:
请注意,提供图片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图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湿疣图片
下一篇: 黑色素瘤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