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是很多人都存在的情况,患者们会经常感到精神不佳,身体乏力,失眠多梦,没有食欲等一些情况,这样的情况的话将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这样的患者需要及时的采取一些措施来调理,那么,中医治疗脾胃病一般有哪些办法?对于这个情况,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茶疗
即是调理脾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品茶者,独品得神”,一人品茶,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奇妙意境。两人对饮“得趣”,众人聚品“得意”,茶的心理功效成为保持人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冬季到了,喝茶不仅可以补充身体缺失水分,滋润肌肤,还可以暖胃健脾,改善身体疾病。采用多种天然草本秘方能缓解胃酸过多及多种胃部不适等症状 ,在养胃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脏及相关脏腑。
寒邪客胃型
寒邪内客于胃,胃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针灸培训01瓜蒌薤白半夏合二陈汤
瓜蒌薤白半夏合二陈汤,药用瓜蒌(习惯用瓜蒌皮仁)、薤白、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具通阳宣气、和中降逆功效。
如挟有风寒则加苏叶、防风;挟暑则加香薷、藿香;挟湿则加青木香、佩兰、厚朴;挟有燥火则加焦山栀、淡竹茹;
兼湿困气滞则合平胃散;若兼有胃热则加蒲公英、胡黄连;若兼有胃寒则加桂枝、吴茱萸;若挟食滞则合保和丸。
02五花芍草汤
据叶天士轻剂调拨气机经验,选用玫瑰花、佛手花、绿梅花、白扁豆花、厚朴花、白芍、炙甘草组成。以五花清轻宣化,调和脏腑,升清化浊。
其中玫瑰花解郁疏肝,佛手花芳香行气,绿梅花平肝和胃,白扁豆花益气健脾,厚朴花苦温燥湿,合芍药、甘草柔肝和中,缓急止痛。
全方具疏肝理气,芳香醒胃功能。适用于阴虚气弱,运化失司之证。
03丹参良附小金瓜散
由丹参饮、良附丸及小金瓜散加味而成。
药用丹参、檀香、砂仁、高良姜、香附、小青皮、瓜蒌皮仁、鸡内金、乌药、制半夏。具有理气止痛、温中消滞的功用。适用于气滞脘痛。
若腹胀者,加厚朴、地枯萝;便秘者,加火麻仁(阳虚寒体加半硫丸),脘痛阵发或痉挛者,加九香虫、八月扎;脘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泛酸多者,可酌加海螵蛸、浙贝母;
气滞血瘀而有少量出血者,可加蒲黄、五灵脂、侧柏炭、山茶花、玫瑰花以消瘀止血止痛。
04乌梅安胃丸合良附丸蜜剂
取乌梅安胃丸30克,良附丸15克,捣碎;加入白蜜60克,用滚开水泡后热服。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气滞脘胁剧痛不止者。
05蒲乳清胃汤
药用蒲公英、羊乳参、无花果、玄参、白芍、炙甘草、生地、陈皮、竹茹、黄芩组成。具有清胃润燥,和中止痛的功效。
兼燥热便秘者,加大黄或更衣丸;若肝郁化热,口苦烦躁者,加丹皮、决明子、钩藤或胡黄连、龙胆草;若胃热而兼有呕血者,或黑便干燥,可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降下、凉血止血。
加减乌梅安胃汤
本方从《伤寒论》方化裁而来。由乌梅、桂枝、川椒、干姜、黄连、木瓜、生白芍、陈皮、炙甘草、吴茱萸、生麦芽组成。
为酸苦甘辛,刚柔寒温并用的平治之剂,具有理肝醒胃,和中降逆的功效。适用于萎缩性胃酸缺乏者。
07吴萸理中汤
吴萸理中汤为《伤寒论》理中汤、吴茱萸汤合方。
药用吴茱萸、党参、白术、炙甘草、红枣、生姜(或干姜)。具有温补中气,升提陷阳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而偏于中寒的患者。
08升葛补中合清震汤
升葛补中合清震汤,由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党参、苍术、茯苓、柴胡、黄芪、荷叶组成,具有补气举陷,和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而以中虚为主者。
09建理汤
本方为黄芪建中、当归建中、附子理中之合方再加甘松、天仙藤而成。具有温中止痛,补气益血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之脘腹痛。
若出血断续不止可用琥珀粉、参三七粉、饴糖、白蜜,开水冲服,扶元止血,消瘀止痛。
若出血量多,肢冷,汗出,舌淡,脉迟者,可用参附汤(别直参、参三七粉、淡附子)或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淡附子、炮姜炭、炙甘草)加黑锡丹,以回阳救逆、固脱止血。
10加减沙参麦冬汤
方由增液汤、沙参麦冬汤、芍药甘草汤、橘皮竹茹汤化裁而成。
药用玄参、麦冬、生地、北沙参、无花果、白扁豆、炙甘草、白芍、陈皮、竹茹。具有养阴润燥,和中降逆的功效。适用于久病有虚热者。
11大半夏合大黄甘草汤
本方由《金匮》麦门冬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变通化裁而成。
药用麦冬、半夏、北沙参、生姜、炙甘草、白茅根、红枣、白蜜、生大黄、参三七粉组成。具有降逆止呕,通下逐瘀之功效。
12加味旋覆代赭石汤
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炙甘草、生姜、红枣、蒲黄、五灵脂、蜣螂虫、杜红花组成。
具有和中降逆,祛瘀消症的功效
千古脾胃第一方是一种中医药方,以其独特的功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它是由明代医家李时中所创立,并被誉为千古脾胃第一方,因为它在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出色的疗效。千古脾胃第一方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这些药材各有其独特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能够调养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统问题。
白术和党参能够健脾益气,补充脾脏的阳气;茯苓则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以帮助减轻脾胃湿气堆积引起的不适;而甘草则能够缓解脾胃的炎症反应,增加药方的整体口感。千古脾胃第一方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胃湿困、消化不良等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而千古脾胃第一方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千古脾胃第一方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例如,对于湿热型的脾胃症状,可以适量加入石膏、黄连等清热解毒的药材;对于气虚型的脾胃症状,可以适量加入人参、陈皮等能够补气益气的药材。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可以更好地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强药方的疗效。
千古脾胃第一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医药方,具有调理脾胃功能的功效。它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相关疾病的症状,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有着显著的疗效。通过加减药材,也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个体化的治疗需求。千古脾胃第一方的独特功效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药介绍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0月13日,中药“走出去”企业指数首次发布。2022年12月16日,“中国中医药发展指数(彭州指数)”在四川彭州天府中药城发布。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也就是说,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那么,脾胃病了之后如何治疗呢?中医治疗脾胃有基本方吗?
1 脾胃病病机以气虚为根本
脾胃位居中焦,主纳运水谷,主统血,脾气宜升,胃气主降,纳运协调,升降相宜,共同维持人体气机平衡。对《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病因病机进行总结,不外乎外邪侵犯 ( 寒、热、暑、湿、疫毒 )、饮食不当、体虚 (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使脾胃功能失常,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节共包含 12 个疾病,证型分为 58 个,单从证型来分很难区分虚实,这是因为部分证型如瘀血停滞型胃痛、痰湿中阻型痞满、气机郁滞型呃逆、饮食积滞型腹痛、寒湿内盛型腹泻等涉及瘀血、火、痰、湿、气滞、寒凝、食积,它们既可作为致病因素,也可作为病理产物,正如气虚运血无力可导致血瘀,气虚水饮代谢失常则可生湿、成痰,气虚运行不畅可导致气滞,气虚运化食谷失职可导致食积,气虚温煦不足可导致寒凝。脾胃系疾病中所补气药虽只用到甘草、白术、人参、大枣、黄芪、饴糖、扁豆、山药 8 味药,但使用频率却是最高。综上认为脾胃病仍以气虚为根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在治疗其他脏腑疾病时也应顾护脾胃,酌情配伍补脾气药物。
2 脾胃病治疗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
2.1六君子汤
陈皮5g,半夏7.5g,茯苓5g,甘草5g,人参5g,白术7.5g。(由四君子加陈皮5g,半夏7.5g组成)
2.2讨论:对《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中各种病症代表方中的单味药物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前六味正好组成六君子汤,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六味药使用总频率达到了 29.01%,可以看出脾胃病治疗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
方中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可燥湿化痰,人参补益脾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此方以补脾益气为主,同时兼顾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利水渗湿。“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得治未病的思想。脾胃病以气虚为根本,气虚进一步加重,最容易出现的是痰湿内生,同时气虚也可导致气机郁滞,六君子汤在脾胃病治疗中也体现治未病的思想。我们可以在治疗脾胃系疾病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明辨标本虚实,应当注重疾病的转归变化,灵活运用六君子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3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医中医养生调理脾胃怎么做
下一篇: 影响人体骨骼健康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