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是很多老年朋友都比较中意的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中药也是属于比较麻烦的,需要一定的熬制时间,不过现在有很多药店都是可以帮助我们熬制中药的,这也为我们省去了不少时间,不过还是有很多朋友自己在家熬制,那么熬制中药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中药怎么熬
一般中药最好使用砂锅或是陶罐来熬制,避免使用金属器具。熬中药前先用冷水浸泡药材20-30分钟,让药物能充分渗透,煎药的时候更容易将有效成分溶解。煎药时,用水要浸过药面1-3厘米。一般先大火急煎至沸腾,然后再转小火煎约20分钟。煎好后道出的药液为“头煎”。等锅稍微冷却后再加水,浸过药面,大火煎开再转小火煎15分钟,此为“二煎”。具体煎药方法可按医生指引进行操作。
中药怎么煎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乃是我国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药方面,也有许多讲究。
盛器的选择往往是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中药里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碱,遇到铁或其他金属时,可使中药成分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轻则减轻药的效力,重则生成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应选用砂锅煎药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对于铁器则要忌用,铝制品也要避免应用。
煎煮中药前,通常要检查一下,认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冲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药,如磁石、龙骨、牡蛎、龟板等较为坚硬的中药,要敲碎后再煎。
祖国医学曾讲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药,而现在普遍认为,用干净的凉水即可,不清洁的河水与池塘水不可应用,有些人爱用开水煎药也是不妥当的。
中药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于慢性疾病的滋补药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对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风寒表证的用药,常常是随泡随煎,夏天或气温高的地方,中药也不能久泡。
每剂中药的加水量要参考中药配方数量的多少、煎煮时间的长短灵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过药面2~3厘米为好,使煎成的药汁为150~200毫升。煎煮中药的火候也很重要,总的原则是小火慢煎,家用电炉煎药,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选用。煎煮的时间通常根据医嘱来定,一般地说,不同的中药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药的时间而不尽相同,风寒解表药、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钟;强壮滋补药,慢性病症,煎煮中药时间要长,可达1~2小时。例如应用中药金银花、菊花、紫苏叶、地丁、鱼腥草、大青叶、马齿苋、车前草等以花、叶为主的中药,或者是肉桂、陈皮、砂仁、藿香等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不宜久煎,约10分钟左右即可,而黄芪、党参、当归、龟板、鳖甲、巴戟天、肉苁蓉等药品,应煎半小时至1小时。有的老中医认为,人参应以微火煎蒸,长达2~3小时更好;有些中药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减少毒性;有些粉剂(青黛)、小颗粒药品(车前子、莱菔子)要选用纱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药均需分煎2次(头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随煎随服,有人连煎2次,将药液兑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药的要求,应结合地区、季节及家庭的具体条件,还要遵照中医师的嘱咐,以保证中药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应有的效力。
中药的煎跟煮是一样的,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ZT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2017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熬中药是一门学问。很多东西,是医生必须告诉你但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跟你讲的;很多东西是病人想问又不敢问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的知识,欢迎阅读。
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1)现在多数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一般取药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药液,每剂两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随时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中药最好还是自己熬。因为熬药有很多细节,药房代煎不一定给你细致操作。
(2)熬药的程序:
A.先将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
B.头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0-40分钟,启锅滤汁。后下药无须浸泡,注明?后下几分钟?,则在头煎的最后几分钟放下锅。
C.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与头煎同样的时间,然后启锅滤汁。
D.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保温瓶,每日分2-3次喝完。
(3)熬药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触金属器物。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属器皿往往能改变草木药物的性质。而土生万物,陶瓷器皿属土。
(4)每次熬药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证两次滤出的药汁共有500-600毫升(约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5)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一般来说,龟板、鳖甲需先煎40分钟;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钟,石膏需先煎15分钟。还有的药,须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黄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钟左右,再将煮出来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没有麻味为止。一般来说,少量用附子时候,先煎30-40分钟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须先煎2小时,保证药性下沉,否则,后患无穷。
(6)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一般来说,钩藤在头煎最后7分钟下,藿香、佩兰、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等在头煎最后5分钟下,薄荷在头煎最后三分钟下,鱼腥草在头煎最后2分钟下。二煎的时候,后下药一起煮即可。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7)熬药的时间,指煮开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时间,一般是10-40分钟。一般来说,走上焦的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起锅。走下焦的药,尤其是养肾、滋补类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钟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钟即可。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8)熬药的时间一定要掐准。很多人熬药熬忘了,导致久煮,这样非常影响疗效。还有人熬药忘了时间,把药熬糊了,再加水以图补救,这是熬药的大忌,因为此时,药性已经变了,这一剂药已经熬废了,不能再喝了。
(9)一般的药物煎煮两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况下,也可以煎煮三次:
A.第三次煎煮出来的药液,就比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药物有健脾之功,对于脾虚者很适宜。
B.内含龟板等贵重且养阴的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于皮肤病的内服药,第三煎的药液可以用来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种所配的方剂,需要用上一剂药的第三煎药液代水来煎下一剂药。这就要遵医嘱而定。
(10)需要另煎的药:很多贵重药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药同煎造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混合服用。
(11)需要包煎的药:如滑石、米糠、旋复花、茅花、密蒙花、蒲黄、五灵脂等,它们本身或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需要包煎;车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药罐,导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纱布包裹。包煎药需要同群药一同浸泡。
(12)需要冲服的药:很多贵重药物及用量极少的粉剂药物,需要另行冲服。即在服药时用药液冲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贝粉、珍珠粉、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胆、牛黄、冰片等。
(13)需要烊兑的药物:胶类及糖类药物,需要先烊化,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烊化的方法,一般采取隔水蒸,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少许,再将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热,不久小碗中的药物即烊化。
(14)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上部,药宜于饭后服用,这样饭把药顶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药宜于饭前服用,这样饭能把药很快往下压。如果没有明显的病位,可在两顿饭之间服药。有些方子比较特殊,比如鸡鸣散,要在早上鸡鸣时分服用,这就要具体遵医嘱而定。
(15)现在市场上有免煎剂,是从药物中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将其冲服就可以了。但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业界尚无免煎剂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可依,免煎剂难免良莠不齐。所以,在实在没有时间和条件熬药的情况下,免煎剂是可以用的,但只要有了时间和条件,还是用标准的中药饮片熬制更好。
(16)不要喝隔夜药。中药一般都是每天一剂,当天的药当天熬,当天熬的`药当天喝,不要使药液隔夜。有人喜欢头天晚上把药熬好,第二天喝,这是不妥的。最好起早把药熬好,当天服用。
(17)有人喝药喜欢放糖,以缓解苦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糖也是一味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还不一样,比如:白糖性平,滋阴收敛;红糖性温,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药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来的方子里又加进去了一味药,方子就变了。
(18)药渣的处理:按传统民俗,药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对路?之意。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因为铸洛钟所用之铜是从西边的铜山采来的,两者之间仍有冥冥的联系,所以铜山崩时洛钟会有响动。人喝下去的药液跟药渣本是一体,它们虽然分开但仍有联系,所以,不要把药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这样也会影响药效。这一条,虽无现代科学依据,但这是中医前传后教的东西。奉劝诸位,若有条件,还是遵循为妙。
这是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煎服中药法则,完全依据传统中医的思路。当然,有的方药熬法比较别致,也有的医家对熬药另有要求,如果医生对熬药另有交代,还是要遵医嘱。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3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医中医针灸用品有哪些
下一篇: 艾灸适合哪些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