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内服,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用"老十针"方。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足三里(双)穴。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泣。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针刺法2:
用"新十针"方。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血。中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沉胀痛感。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针刺法3: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中脘穴直刺1.5-2寸,施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或刮针法,使患者感局部沉胀,胃有收缩感;阴陵泉穴直刺1.5-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及触电感;脾俞穴向脊炷斜刺0.8-1.2寸,使患者感局部沉胀。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结束后加拔火罐。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胃炎疼痛。
针刺法4:
主穴取中脘、胃俞、巨阙、足三里、公孙、内关穴;配穴取脾俞、丰隆、章门、期门、阳陵泉穴。实热证宜针刺为主,虚寒证则以灸法为主,针刺为辅。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转补泻法:公孙穴进针l寸,内关穴1.5寸,期门、章门穴针尖向正中线方向斜刺5分,勿刺入胸腔,捻入捻出。胃俞、脾俞穴针刺向脊椎方向,进针l寸,施捻转提插法。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理气止痛、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二)电针法
电针法1:
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足三里穴用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三阴交1.5寸毫针向上斜刺,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中脘穴用2寸毫针直刺1.0-1.5寸发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疼痛,胃部有收缩感。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
此方炷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电针法2:
取脾俞、胃俞、内关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炷斜刺0.8-1.2寸,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患者能耐受为度,留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内关、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但患者能耐受为宜z;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患者自行调节。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2:
腹部取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穴;背腰部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选大号温灸盒,点燃1-3段、长6-7厘米的艾条后放置于盒内的铁纱上面,对准穴位或施灸部位,盖好盖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钟,同时针刺章门、足三里穴。若在施灸过程中,盒内温度过高,患者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将盖子部分打开(热气向上,下面的温度即可下降)。若温度还高,可将盖子拿下。盖盖子时,注意不能全部盖严,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空气流通,让艾条充分燃烧。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3:
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用"白芥子饼"灸。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灸足三里穴9壮,脾俞、胃俞穴各7壮,中腕穴7壮,梁门穴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l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和胃、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4:
取中脘、梁门、脾俞、内关、足三里、关元穴。用"隔姜灸"法,灸脾俞穴时患者取俯卧位;灸足三里、关元、内关、梁门、中脘穴时患者取卧位。将鲜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扎几个小孔,再将姜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上面放置1.5厘米x2厘米艾炷,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将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换新艾炷继续灸之。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穴灸3-9壮,换艾炷不换姜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
(四)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牌脾、胃、口、皮质下、交感、神门。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次。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图钉型"皮内针(即揿针),耳穴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持针柄,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入,令环状针柄平整地留于皮肤上,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取王不留行子,耳穴局部常规消毒,把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留置3-5天,每天按压2-3次。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型胃炎。
耳穴法2:
取耳穴肝、胃、交感、艇中、脾。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刺,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用镊子持皮内针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人,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将中药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每天按压2-3次。
此方法具有泻热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蕴热型胃炎。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中脘、三焦俞、内关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人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2: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旅"10毫升,取脾俞、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3: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1.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方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六)穴位埋线法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穴。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1厘米,分离肌层,在深部寻找敏感点。出现感传现象时,施用特定的诱导手法,扩大基底面,视病情及体质埋入适当的肠线(羊肠线置75%酒精中漫泡l小时),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埋毕,冲洗消毒,缝合l针,盖无菌纱布,7天拆线。勿损伤较粗血管和神经,6周内禁用抗炎止痛药。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针灸培训慢性胃炎,不管是胆汁反流,或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都属中医“胃脘痛”、“胃反”、“痞满”等范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调、情志不畅、劳累过度、伤风感冒及体质虚弱等有关。病变主要发生在脾胃、肝胆。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饱胀或疼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口干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也有毫无症状者。慢性胃炎,多为虚证、淤证或虚实夹杂证。中医治疗此病,一般根据病人的症状,结合舌象、脉象,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方法有以下3种:一、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连胁、口苦、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脉搏快、有如按琴弦之感称之)。治疗宜疏肝和胃,可选用中成药“逍遥散”。二、脾胃虚寒型:胃脘冷痛、喜按喜热、面色无华、大便稀烂、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宜温补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丸”。三、脾胃阴虚型:胃脘灼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便秘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宜养阴润燥。可选用养阴名方“一贯煎”: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若伴有湿热,则有胃脘胀满、泛酸、口苦、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治疗宜清泻胃热,可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石斛12克。若伴有血淤,则表现为胃脘刺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弦涩,治疗宜活血化淤和中、缓急止痛,可选用“当归芍药散”:当归9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泽泻9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也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治疗。最后,慢性胃炎患者还须特别注意饮食要有规律,忌烟酒,忌辛辣油腻及难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体质,也能促进胃炎康复。
慢性胃炎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一种疾病,对于这种类型的疾病,很多病人都情愿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毕竟中医不像西医的副作用那么大,而且比较温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辨证慢性胃炎且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及治疗方法
(1)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用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或用胃痛定。
(2)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用生姜得心片,口服。或用胃痛片(吉林方)、胃痛宁。
(3)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舒肝丸、和胃平肝丸、舒肝丸,或用沉香舒郁丸。
(4)火郁痛:胃痛日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苦而干,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用丹栀逍遥丸,并配以左金丸,或用戊已丸、越鞠保和丸。
(5)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脉细软。治宜温脾健胃。用小健中合剂、参桂理中丸、益气六君丸,或用黄芪建中丸。
(6)血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脘痛彻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用元胡止痛片。
慢性胃炎的特点
共同点:
1、起病缓慢,多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往往是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2、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及嗳气。
3、可出现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舌炎、指甲脆弱及贫血等,多为缺铁性贫血。
4、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有轻微压痛,皮肤粘膜苍白,光滑舌,少苔等。
不同点:
1、浅表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有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或时有恶心、呕吐、反酸或疼痛等。
2、萎缩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此外尚有消瘦、贫血及腹泻等。
3、肥厚性胃炎:
上腹部痛类似溃疡病,亦可因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而疼痛暂时缓解,常有消化不良,有些患者可并发胃出血。
慢性胃炎的保健注意事项
晚饭后半小时,可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散步时,整个内脏器官都处于微微地颤动状态,再配合有节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规律地前后收缩,横膈肌上下运动,可以对胃肠起到按摩作用。
站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2~3分钟,以空腹时按摩效果最好。在按摩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为害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慢性胃病发作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坐位,五指并拢,用右手手掌从右胸直搓至左大腿沟,后用左手手掌从左上胸直搓至右大腿沟;按摩100次左右为宜。
坐位;右手握拳(拇指在外);用拇指的指关节敲击同侧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叩击一百次,再换另一只手操作;或者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待有酸麻胀感后持续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仰卧,以两手拇指侧面放在右侧的腹直肌上;食指和中指相对,捏提起腹直肌;由上到下慢慢进行,随捏随提,进行1分钟;换左侧。
猜你喜欢:
1. 慢性胃炎吃什么可以养胃护胃
2. 常见的胃病种类有哪些治疗方法是什么
3. 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4. 目前检查胃病的方法
5. 女人有哪些严重的胃病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
灸疗原则大致如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对症调养
1、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肺化脓症】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风门、至阳、膈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2、常见症状及杂病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语】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疾】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毒】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阳陵泉、膈俞。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疗时间稍长,建议60分钟以上。
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
4)足三里、绝骨。
以上任选一方。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进】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
【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
【无脉症】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
4、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风门、膈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
【白细胞减少症】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5、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炎】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膻中、巨阙、中脘、内关、膈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
【胃痉挛】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上脘、中脘、气海、至阳、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
【肠绞痛】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肠道蛔虫症(蛔厥)急救】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道蛔虫症】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至阳、膈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据统计,治愈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髎、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开刀后腹胀】足三里、内廷、公孙。
【结肠炎】天枢、足三里。良效。
【脱岗】百会、命门、次髎、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
【肝硬化】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原发性肝癌】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
6、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脑出血)】病初发艾条灸百会5-10分钟,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用艾灸仪灸20-30分钟,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
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
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癔症(脏燥病)】
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
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
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
【神经衰弱】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精神分裂症】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
【癫痫】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三叉神经痛】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难)】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
【肋间神经痛】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
【桡神经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
【正中神经痛】曲池、郄门、内关、劳宫。
【腰神经痛】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经痛】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颜面神经麻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经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门。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风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指间肌萎缩】八邪。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呼吸肌麻痹】风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腓肠肌痉挛】委中、合阳、承山。
【多发性神经根炎】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
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症】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肾结核】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结核】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尿潴留(癃闭)】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缩阳症】急灸关元1小时。
【男性不育症】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灸仪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8、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
【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9、运动系统疾病
【肩关节】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楼肩风)】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髃、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
【脚气】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症】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10、地方病
【大骨节病】
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状腺肿】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
11、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胸腹手术后疼痛】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术后头痛】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
【上肢手术后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
【下肢手术后疼痛】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灸仪灸。
【头面疖】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60分钟。
【上肢疖】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疖】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
【乳腺炎(乳痈)】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蜂窝组织炎(痈疽)】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
【颈淋巴结核(瘰疬)】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
【丹毒】夺命灸(在肩髃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
【冻疮】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结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溃疡】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
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疮】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
【狂犬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蛰伤】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条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下颌关节综合症】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
【荨麻疹】风门、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肩髃、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神经性皮炎】艾掺雄黄灸局部,艾条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
【圆形脱发】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
【青年座疮】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麻风】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
【一切阴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
【一切痈疽】灵台、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
【橡皮腿】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
【疝气】大敦、太冲、三阴交。
【一切头面疮】曲池、外关。
【一切皮肤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劳)】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12、妇产科疾病
【子宫位置异常】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症】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关元、子宫、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阴缩:两乳及前阴收缩】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乳汁过多】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呕吐】膈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
【胎位不正】产前一个月艾灸仪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艾条灸至阳亦佳。
【预防小产】隔盐灸神阙。
【习惯性流产】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临产宫缩异常痛】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
【难产(滞产)】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
【胎盘滞留】气海、合谷、三阴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阴交(针)、至阴。
【产后出血】血海、大敦。
【白带多】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13、儿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支气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
【气管炎】风门、肺俞、尺泽、太渊。
【哮喘】身柱、灵台。
【肺门淋巴结核】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风门、身柱、肺俞、尺泽。
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
【腹泻】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水泄】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儿破伤风】然谷、神阙。
【拘偻病】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艾灸仪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新生儿窒息】神阙、内关。
【尿闭】关元、中极、阴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进儿童发育,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坚持灸,但不宜取穴过多。
14、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目疮)】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攒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眼睑炎】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网膜炎】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力模糊】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
【近视】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睑下垂】陷谷。或三阴交。
【鼻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额窦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鸣】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征)】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
【耳中痛】听会、翳风、太溪、四渎、瘛脉、角孙。
【咽喉炎】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体炎】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
15、早老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40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 健康 的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而就在近期,一则关于如何预防胃癌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胃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因素的过程。最常见的诱发原因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早期胃黏膜受损,进展为浅表性胃炎或者胃溃疡,长期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者严重胃溃疡,然后才有一少部分可以进展为胃癌。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甚至更短。
因此,想要防止胃癌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胃病加重。
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据数据统计,我国的肠胃病患者约1.2亿,其中慢性胃炎大约占30%之多。本病是由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临床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因素、饮食及药物因素、胃食管反流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病程长,迁延反复,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多采用抑酸、保护胃黏膜、抗Hp 等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根治效果较差。也是因为如此,导致许多慢性胃炎患者对用药产生抗拒,从而导致胃炎加重。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寒,肝脾失调,肝失疏泄,或素体脾虚,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犯胃,胃阴虚,湿阻中焦或气滞血瘀等多种证型。其中以脾胃虚寒一证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现代人大多数慢性、难愈疾病多与寒有关。 脾胃虚寒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脾胃虚弱导致,其中素体阳虚、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复感寒邪为发病之标,导致脾胃运化及升降失司,引发胃脘疼痛、反酸、纳差、畏寒等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在胃痛篇中说:“胃痛……虚则著而为病。”《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脾健则最不易受内外邪的干扰而发病。若因久病迁延不愈、或劳倦纵欲太过、或年老体虚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则脾气无法升清,胃气难以降浊,运化失权日久致胃失濡养而出现本病。
正如《黄帝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李东垣也指出:“脾胃久虚之人,多食寒,则胃中胀满,或脏寒生满痛。” 均说明脾胃虚弱是邪气乘虚而入致病的重要原因。
脾胃虚弱者,最怕寒冷,就非常容易引起腹部着凉,导致胃痛、腹泻的发生。进入冬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此外,冬季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倘若稍不注意腹部的保暖,胃腑一时难以适应, 寒邪直入胃腑、气机阻滞、寒凝经络,气血不能正常循行,胃腑和降之性受碍,导致原有的慢性胃炎,因病复发。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呕吐纳呆、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证明,炎性病变的胃粘膜对寒冷刺激格外敏感,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胃蠕动亢奋甚至痉挛。
许多抗生素类的药物是寒性的,这些药物虽然能够快速地缓解不适症状,但由于其性寒,倘若长期的服用,不仅会加重胃腑的负担,影响胃腑气血的正常濡养,还会对胃部造成更大的损害,导致患者对药物副作用拮抗力的大小及耐受降低。
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在夏季往往会感觉到症状好转,胃痛、腹泻等症状发作不像冬季那么频繁,于是便经常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中,甚至经常食用冷饮。但这些症状减轻只是表现,并非代表疾病好转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的盛衰交争, 所以当正邪两气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便可随时引起疾病的产生。脾胃虚寒型胃炎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所致,而夏季天气较热,人的阳气较重,按现在医学的说法,就是人的抵抗力提高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
但这并不代表胃炎已经得到好转,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倘若夏季仍然频繁吹空调,吃冷饮, 这样会导致寒气暗伏于体内,等到秋冬时期,外寒侵袭,引发内寒,便会导致胃炎症状加重。
脾胃虚寒型胃炎主要是以素体阳虚、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复感寒邪为发病之标,导致脾胃运化及升降失司,引发胃脘疼痛、反酸、纳差、畏寒等症状,因此,临床辨证多属脾胃虚寒证,治疗当以温中散寒、健脾助运等为主。 黄芪建中汤和理中汤均源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名方, 全方共奏健脾温阳,温中和胃之效,助脾阳升、胃健运、寒邪除,使得诸证消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可抗炎、调节免疫、调整胃肠激素分泌,提升胃黏膜的抗病和修复能力,加快胃黏膜炎症的消退。
此外,除了中药汤剂,穴位敷贴也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清代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较服药尤为有力。”由于目前正值三伏天,通过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可以使药物局部吸收和刺激局部穴位产生调节脏腑生理功能、增强抗病修复能力和机体免疫力的无创疗法。
有学者曾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理中煎的基础上加用温胃贴行穴位贴敷治疗,取穴气海、足三里、胃俞、脾俞、中脘,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慢性胃炎主要症状积分上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7%)髙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表明温穴位贴敷对于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然,虽说当今脾胃虚寒为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证型之一,但除了脾胃虚寒之外,还有肝木乘脾、气血血瘀等证。此外,寒郁久化热,许多脾胃虚寒患者也会夹杂热证。因此治疗之前需仔细辨证,不可擅自服用药物,否则不仅无法取得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2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治疗是怎么样
下一篇: 海蛇有哪些功效和作用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