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多是指人们在睡眠或者是在没有活动的情况下出现的汗液分泌旺盛现象,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现象,是需要进行处理解决的,而这种现象在身体虚弱的人士当中或者是婴幼儿的身体上出现的概率更高,因此,危害性也比较大,一般治疗出汗可以用中医方法,下面就来看看中医治疗出汗的方法讲解吧。
在中医里存在汗症这一疾病,一部分特别不容易出汗的人,首先他们的皮肤比较密实,其次说明他们的体内调节系统比常人弱,不出汗或不常出汗就会为肝脏带来更大的负担,排毒能力也较常人更差。
汗液属于人体阴液的一种表现形式,过分耗散就会导致阴虚、血虚,对心脏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动汗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分、盐分。
静汗则表现为自汗、盗汗等。一些人走两步就会大汗淋漓,这就属于自汗,这类人群可用黄芪进行调养。而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多发,通常主要是由于阳虚、肝虚,表现为脾胃不好等。这类人群可在平时用糯稻根煮水或六味地黄丸等进行调养。
自汗,是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怎么自己治疗自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自汗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自汗的治疗方法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用法: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用法: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用法: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什么是自汗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等病证可见自汗,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自汗现象。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面色白,肢体欠温,气短乏力,恶寒恶风等。
自汗多见于身体虚弱、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自汗的病症分类
虚证自汗
(1)、气虚自汗
临床表现为汗出,或恶风,动则加重,或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是由卫气虚弱,不能固表,腠理开泄,营阴不守,津液外泄引起。多见于表虚之人或表虚之人微受风寒。[2]
(2)、阳虚自汗
临床表现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恶风,乏力,易于感冒,多见于久病或吐泻后的患者。阳虚自汗既有乏力等气虚的表现,又有怕冷等阳虚的症状。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阳虚漏汗的证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主之?。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
(3)、亡阳自汗
大汗出、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为气虚甚所致,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多见于阳气暴脱、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所致。治疗应采用回阳救逆固表法。
(4)、气阴大伤之脱汗
临床见汗出如油,气喘不休,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但欲寐,两目无神,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后期,患者气阴大伤,气不摄津,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
(5)、血虚自汗
妇女产后,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见汗出,动则加重,恶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脉弱等临床表现,是因产伤血或大出血,气随血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致自汗。
(6)、气阴两虚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脉虚数,每于咳甚则气喘自汗。
(7)、气虚湿郁自汗
无外邪入侵,素体气虚,湿邪不化,阻于中焦而见汗出,患者多腹胀、胸闷,食后腹胀加重。由气虚所致的湿郁所致,当用益气化湿法治疗[3]。
实证自汗
(1)、营卫不和自汗
临床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腠理开泄而汗出。
(2)、风热自汗
临床见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额有小汗,咽红而干,干咳无痰等症状。多属温邪袭表,卫气郁阻,腠理开合失常,故无汗或少汗不畅。
(3)、风湿自汗
临床见汗出身重,恶风发热,身肿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风为阳邪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湿为阴邪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风湿相合侵袭人体,可致周身关节肿胀酸痛。若临床见自汗,恶风,声音重浊,身重体倦,口淡无味,腰酸腿软无力,无恶寒发热,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濡等症状是伤湿自汗,是湿邪阻遏,阻于三焦,脾胃受湿所致。
(4)、湿温自汗
临床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湿热蕴郁,无处宣泄,故阵阵热汗外出,初期湿热在上焦,故出汗以头面为多。
(5)、暑热暑湿自汗
暑季见遍体汗出,身热,心烦口渴,头晕胀痛等症状,是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浊中阻,暑热郁伏于内,热蒸湿动。热郁于内,暑热上蒸而遍体汗出。
(6)、内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而蒸蒸发热,面赤烘热;或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为胃肠有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伤寒论》的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可见自汗出;阳明经证大汗出,阳明腑证手足戢然汗出。如《伤寒论》的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若见汗出,面赤,心烦,口干,便秘,是由于内热熏蒸、阳盛阴虚、营阴不守、卫外不固,引起的阳盛阴虚自汗。若阵阵汗出,多见于头面、胸前或上身,汗出后自觉烦热,多因肝经郁热夹湿引起。若自汗出,心烦,失眠,为心经有火,内火熏蒸而致。
(7)、瘀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局部发热,或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是因瘀血内阻、郁而化热导致。
(8)、瘀阻自汗
临床症见自汗,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状,为痰阻自汗,是因痰浊内阻、阳气不通而致。
猜你喜欢:
1. 老人爱出虚汗怎么办如何调理
2. 治疗盗汗的中药方
3. 女人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中医治病的,不外乎八种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这也是根据自然的法则来的。其实,人体本身就有这八种功能,并且在自发地调动这些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或促进罢了。这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根本。
为什么把汗法放在第一位呢? 因为人生了病,最有可能的就是感冒,医生看病,首先也是看是不是感冒,又感冒就要先治感冒。感冒的邪气是从外来的,侵袭人的体表,我们要通过出汗,直接把它赶出去。 没有生病的正常状态下,我们也会出汗。比如,夏天出汗就会非常多,其实这也是人体自己在给自己进行一种自发性的治疗。
?夏天,外界温度高,人体内的热不容易散不出来,就会以汗的形式来透热;体内,尤其是肌肤筋骨间沉积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要在夏天趁出汗排出,所以夏天的汗粘粘的。 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人体的自愈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刚感冒,没有吃药,只是吃了一热漉漉、辣呵呵的面条,吃出一身大汗,就好了。这其实我们自身在遵循中医的原理在调节自己。
汗法,就是让人出汗,它不仅是散热,也不仅是散邪,而且还能够沟通表里,调和阴阳。很多病在向好的过程中,可能用的并不是发汗药,但人也会微微出汗,一出汗,马上就有一种通透的感觉。所以,汗法不仅仅是发汗,也不仅仅用于治疗外感病。
?汗法的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或解表)和辛凉发汗(或解表)两类。 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甚、发热轻的表寒证;辛凉发汗,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湿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
?如果病人正气素虚,则应根据其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具体症状,在解表剂中适当配伍滋阴、助阳、益气、养血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此即滋阴发汗、助阳发汗、益气发汗、养血发汗等方法。此外,还有理气、清热、消食等与发汗并用的方法,亦称“表里双解法”。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散津液,损伤正气。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上述诸证患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则需配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物进行治疗。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多汗症不要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某些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出现异常增多的症状。如果出现多汗症是怎么回事呢?经常出现多汗的症状说明患者出现了阳虚。阳气不足会对身体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如果患了多汗症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进一步的阳虚。
多汗症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多汗症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多汗症。这些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多汗症的中药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方剂一,九味汤。药物组成:桑叶、玄参、麦冬、白芍、当归、乌梅、五味子、天花粉、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散脾胃积热,清心肝之火的功效。此方主要用于小儿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二,桂枝加龙牡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功效。此方主要用于小儿睡眠多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三,止汗饮。药物组成: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黄芪、党参、白芍、桂枝、五味子、生姜、炙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此方具有补气固表止汗的功效。此方可以用于多汗症的治疗。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对治疗多汗症都有一定疗效。相对来说,中药毒副作用小,更安全。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多汗症不要紧。家长在使用中药方剂时要咨询执业药师。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27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经常刮痧可以排毒吗
下一篇: 松花粉有何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