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类问题是很多人都有的,不过在夏季中暑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改善,而且在夏季的时候,需要对中暑进行预防,这样使得自身能够避免受到威胁,中暑对身体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女性如果经常有中暑现象,就需要及时对身体进行检查,那中暑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多人对中暑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在出现中暑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原因的,中暑并不是随意就出现的,它也是有着一些因素,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它。
中暑的原因: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易发因素包括:
①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②人体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③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传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④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
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
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
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夏季的高温很容易让人们出现中暑症状。那么,对于这个疾病来说,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并不了解,那么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佰佰安全网小编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正常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除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热量外,肌肉收缩所致热量亦是另一主要来源,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89J(0.93cal)热量,足以提高体温1℃,在室内常温下(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热量,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皮肤血管扩张和经皮肤血管的血流量越多,散热越快,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初起,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以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而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体温达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尸解发现脑有充血,水肿和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有变性;心肌有混浊肿胀,间质有出血;肺有瘀血和水肿;胸膜,腹膜,小肠有散在出血点;肝脏小叶有中央坏死;肾脏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在夏季,为了避免中暑症状,还希望大家可以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在阳光暴晒下进行劳累工作,要及时的为身体补充充足的水分,另外,对于一些老年人患者来说,则更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50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脸部脂溢性皮炎
下一篇: 道医中医淋巴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