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没有西医进入中国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医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担,而且也不负众望做的非常好.而草药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多多少少会认识一些药材.这是人们为了自身或者家人的健康主动去了解这些药材的结果.
虽说人们自己认为自己对中医药材有这不错的了解,但是有时候,但有些非常相似的名称相似的长相的药材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很难区分开他们来,甚至会直接将它们搞混.就像川贝和川贝母一样,有谁知道它们的区别呢?
首先,川贝全称川贝母,因为主产于四川而得名.所以川贝就是川贝母.这是一样的.商品川贝又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松贝分两等,青贝分四等,炉贝分两等.
川贝母是多来源药材,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和暗紫贝母.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桔梗皂甙小剂量时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呕吐,因而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达到祛痰目的.川贝母具有镇咳作用.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但是,川贝和贝母虽然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川贝母是道地药材,主产于四川,功效果显著,而贝母则包括川贝母和浙贝母两种贝母.浙贝母产于浙江省象山,又叫象贝母,效果却比川贝母差很多,目前药店的贝母大多是浙贝母.所以,贝母和川贝并不一样,贝母是包含着川贝的.
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人们对川贝和川贝母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了解了.其实在生活中,人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个时候就要求人们有足够的知识来分辨它们.而当人们不知道的时候,那就要懂得及时去寻找准确的答案,而不要自己盲目模糊的随意去定义它们.
针灸培训一、贝母家族
贝母为名贵药材,堪称药中之宝。贝母“家族”按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川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花贝母、卷叶贝母、罗氏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等贝母的地下鳞茎。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肃、新疆、华北、东北均有出产。川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经,功能润肺、止咳、化痰,临床常与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配伍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等病症的治疗。但属寒痰、湿痰者则应禁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贝母含有川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川贝母碱有降低血压,兴奋子宫等多种药理作用。
浙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因主产于浙江而得名,故简称浙贝。因其原产于浙江象山,故又称为象贝母,简称象贝。因其外形较川贝大,故又称为大贝母,简称大贝。目前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产。浙贝味苦而性寒,入心肺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临床常与元参、牡蛎、蒲公英、天花粉、连翘、薏苡仁、鱼腥草、鲜芦根、夏枯草、海藻、昆布、莪术等配伍用于痰热郁肺的咳嗽及痈毒肿痛、瘰疬未溃等病症的治疗;与乌贼骨、煅瓦楞子、白及、黄连、吴茱萸、竹茹、清半夏等药配伍可治胃痛、反酸、烧心。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浙贝母含有浙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浙贝母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支气管黏膜分泌、扩大瞳孔、降低血压、兴奋子宫等多种药理作用。
土贝母,是葫芦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贝母的块茎。主产于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土贝母性凉而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痈排脓,临床常与牡蛎、天花粉、薏苡仁、鱼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昆布等配伍,用于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病症的治疗。
上述三类贝母常用量均为6~12克,因其反乌头,故不能与乌头及其“兄弟” 天雄、附子同用。
二、 鉴别
1、川贝(Chuanbei)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或川贝母F.cirrhosa D.Don、梭砂贝母F.delavayi Fr.、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ex.Batalin的干燥鳞茎。
[性状] 松贝 类圆锥形或心脏形,高3-10mm,直径3-10mm,表面类白色。顶端较尖,少数钝圆,基部平,中间微凹入,光滑。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1-2枚小鳞叶。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类扁球形或圆锥形、卵圆形,高4-14mm。直径4-16mm,表面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合抱,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2-3枚小鳞叶。气无,味微苦。
炉贝 长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长卵圆形,高7-25mm,直径5-25m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的有黄棕或棕色斑,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或略尖,基部稍尖或圆钝。气微,味苦。
以上均以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2、 贝母习用品(1)——湖北贝母(Hubeibeimu)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干燥鳞茎。
[性状] 扁球形或圆锥状,高8-23mm,直径7-35mm,表面类白至淡黄白色。顶端钝圆至平或尖,基部平,中间微凹入,有根痕,光滑。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或近似,大瓣似心脏形,互相紧抱,顶部多数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3枚。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以上均以个均匀,饱满,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3、 贝母习用品(2)——一轮贝母(Yilunbeimu)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植物轮叶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的干燥鳞茎。
[性状] 圆锥形或卵圆形,高4-12mm,直径4-8mm,表面淡黄或淡黄棕色。顶端钝尖,基部有众多鳞芽,一般有纵皱沟,自基部伸向顶端。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胶质。气微,味微苦。
以个均匀,饱满,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以前的版本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 、江苏 、安徽等地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 、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母多生于草原山地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霍城;费尔干贝母新疆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轮叶贝母主产于塔城地区;滩贝母生产于霍城.察布查尔。
早在清代,新疆贝母便已开发利用。当时以北疆地区的昌吉.齐台县为集散市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北线,用骆驼运.马驮,远销天津等口岸,通称“古贝”。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昂贵。
过去,新疆贝母多为野生。为了适应国内医疗保健事业和出口外销的需要,医药科研部门再五十年代末期即开始人工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今后贝母将继续不断地稳步增产。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浙江 、江苏 、安徽等地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 、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植物形态: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 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贝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贝母有几个产品,因为产地不同,而药效方面也是有些差别的,贝母止咳,润肺,化痰的功效非常好,大家也可以自己购买一些贝母回家做药膳,尤其是秋冬季节,不同类型贝母怎么用?不同类型贝母有什么区别?来看看。
1、贝母的区别和用法
贝母据产地不同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川贝母生于高山寒冷地带,分布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鳞茎小而两瓣相等,有松贝、青贝、炉贝之称;浙贝母生于潮湿山坡草丛,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鳞茎大而为分为两瓣,有元宝贝、珠贝之称,两者产地不一,大小迥异;另有一种土贝母亦入药。
川贝母最早载《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论述。《名医别录》云:“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淅淅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浙贝母载于《本草正义》,“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土贝母载于《本草从新》:“治外科痰毒。”《陕西中草药》云:“治淋巴结核,急性乳腺炎初起,痈肿。”
药理证实川贝母和浙贝母均有镇咳、降压作用,川贝母尚有祛痰、解痉、升高血糖、抑菌等作用;浙贝母尚有镇静、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
三种贝母的区别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乌花、棱砂川贝母的鳞茎。其性味苦、甘,微寒。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燥咳,痰黄咳喘,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等。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其性味苦,寒。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主治风热、燥热、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
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块茎。其性味苦、凉。能解毒散结,消除痈肿。主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及蛇虫咬伤等,近年用于治疗肿瘤。
川贝母长于清热润肺;浙贝母长于宣肺清热;土贝母长于散结消肿。临床使用时应予区别。
2、贝母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厚朴及自薇为之使。《本草经集注》:“厚朴,白薇为之使。”
2、川贝反乌头。《本草经集注》:“反乌头。”
3、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主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配伍应用】
1、配杏仁,川贝母润肺化痰,清肺止咳;杏仁降气祛痰,宣肺平喘,润肠通便。川贝突出于润,杏仁侧重于洚。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甚效。主治肺虚之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邪、痰热郁肺、咳嗽不已、咯吐黄痰等症。
2、配知母,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咳,润燥滑肠;川贝母苦甘而凉,气味俱清,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心胸郁结,且化痰止嗽。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之力倍增。可治阴虚燥咳,水亏火旺,肺脏受累,以致咳嗽痰少,久久不愈。口干舌红,细数;或肺热咳嗽诸症。
3、配浙贝母,川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止咳,消热化痰,主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咳;浙贝母苦寒,开泄力胜,化痰止咳,清火散结,主治感冒风热,痰热郁肺之咳嗽,咳痰黄稠,瘰疬,疮痈肿毒,乳痈等。川贝母润肺力强,偏治虚症;浙贝母散结力大,偏治实症。两药合用,可治虚实相兼之肺热咳痰粘,咽燥痰少,瘰疬,乳痈,瘿瘤等证。
4、配苏子,贝母味甘苦而性偏凉,其甘以润燥,苦以化痰,凉以清金降热,其治重在化痰兼清痰热,化痰则平喘咳。热清则宁肺金;苏子性味辛温,质重主降,能利膈消痰。降气定喘,偏润而滑肠,专降上逆之气,化痰饮,止喘嗽。两者皆为肺经专药,寒温并用,相使配伍,降气消痰,润肺滑肠及止咳平喘力增。宜治燥邪伤肺,肺气不利,痰壅气逆之咳喘,尤兼大便不通者,用之施以上下并治之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9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罗汉果的药用价值
下一篇: 马鹿茸有哪些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