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血液病日常调护原则

健康生活 2023-09-29 14:23:26

作者:血液科 郭江水

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罹患血液病之后,在坚持正规而科学的治疗的同时,合理的调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根据血液病的患者临床特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调护:

开 讲 啦

一、节饮食,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血液病患者素体虚弱,脾胃更甚,但凡辛辣滋腻、生冷不洁之食物都应忌口。如再障患者,由于白细胞数目偏低,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症状,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如鸡肉、瘦肉、鸡蛋、牛奶等。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血小板数目偏低,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的症状,因此,尽量不要进食坚硬、油炸以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造成口腔、牙龈以及消化道出血。多食用一些质软易烂的食物,进食应细嚼慢咽。

此外对于食品卫生应格外注意,隔夜、隔顿饭菜尽量不要再食用,以免细菌滋生,引起腹泻;餐具应洁净消毒,不与他人共用餐具。

二、调情志,避忧思

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若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溢,容易出血;思虑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更加重血虚症状;恐伤肾,肾主骨生髓,肾虚则精血不足,体虚更甚。血液病由于病情较重,患者往往容易有情绪波动,日常调护中应该正视疾病,调畅情志,才能提高抵抗力,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

三、慎起居,防外邪

血液病患者大多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轻则感冒,重则肺部感染。所以在日常调护中必须防风寒,守正气,适当锻炼。起居有常,不可过劳,也不可过于安逸,不思锻炼。过劳则易导致体力消耗太过,容易耗损气血,增加输注血制品频率。过于安逸,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使抵抗力下降,增加合并症。日常活动中,以不感到劳累为限。

加强生活中的日常调护,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及加重。同时,血液病患者经常合并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脏器出血、骨骼疼痛等并发症的日常护理,也有其不同之处,需要患者经常咨询主管医师,共同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仅用于健康教育学习交流

为什么身一碰是青紫

 有可能是血液病.希望你不是
最好赶快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以下是诊断标准
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感染和出血。

血液病概述

1. 现代血液病的概念、范围和特点什么?

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表现特征的各种疾病;传统上将血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以前认为是"原发性"的疾病实际上有其特定原因,是继发于某些因素的:例如恶性贫血,过去一直被划入原发性血液病范围,现已查明此病的基本病因在于缺乏内因子,不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因之不能在肠内被吸收之故,而内因子缺乏现又认为是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慢性胃炎所致:因此,现在认为某些继发性血液病也应包括在血液病范畴中。近20余年来,血液学研究迅猛发展,表现为越来越多及越来越细的专业性分化,诸如红细胞酶学、血红蛋白病学、血液免疫学和血液凝固学等等-血液与人体其它组织、器官和系统有着极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液体或牢固体状态不停地在体内循环,灌注着每一个器官的微循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体的各种器官内都有血液存在血液与人体的各种组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特殊解剖和生理关系,确定了在血液或造血器官发生病理变化时可能发生各个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产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异常表现某些血液病可出现多种其它系统或器官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血液病的确诊一般都需要有实验室检查作为依据: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无特异性,似乎不能提供诊断线索;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血液病也有一些临床特点,即所谓血液病标志.掌握这些标志,便可时刻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从而可及时进行血液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向。

2.采集血液病患者的病史应注意哪些特点?

血液病的病状和病史可能无特异性,但是,根据几代临床血液学的工作者的经验所归纳出来的血液病特点是血液病的诊断线索,也是对血液病患者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点。目前血液病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9项。

(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患者常有的表现之一。但是应当明确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一种人体由于组织和器官血氧缺乏而引起的症候群。贫血并不一定表明原发血液病的存在,血液病也不都有贫血。

(2)出血倾向:异常的出血现象,如不易控制的鼻衄、呕血、黑粪、血尿、月经过多。皮肤出血点、紫癜、瘀斑,以及眼和口腔粘膜及齿龈出血,都应高度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血液病异常出血原特点是出血一般多为全身性,而不是局部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程度不成比例,出血时甚至没有创伤史或没有注意到的创伤发生。

(3)黄疸:黄疸通常是消化系统的症状,这里只讨论与血液病有关的问题,黄疸是血液和组织中含有过多的胆红素所引起的巩膜和皮肤的黄染。

(4)淋巴结肿大:是血液病,特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的常见体征之一。应当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仔细检查。首先,注意其部位,是全身浅表淋巴结普遍都有不同程度某个或某些区域;其次,应检查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大小、硬度、表面温度,以及它与邻近组织如肌肉、结缔组织和表皮的关系;再次,问诊时应尽量搞清楚它们出现的时间和出现肿大的时间顺序,以及它们是否伴有红、肿、痛和其它全身的症状。

(5)肝、脾肿大:肝、脾肿大,特别是明显的肿大,应警惕血液病的可能性。肝、脾在胎儿阶段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幼儿以及成人在应激条件下或病理情况下,肝、脾可成为髓外造血的场所。脾脏是红细胞破坏场所,红细胞的碎片和病变的红细胞可以被脾的巨噬细胞所吞噬。

(6)骨、关节及其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骨髓是造血的组织器官,因此不难理解在血液病时会产生骨骼与关节的症状。

(7)口腔及粘膜的病变:扁桃体及舌根部和鼻咽部,即咽淋巴环过于肿大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口腔粘膜溃疡和坏死,以及齿龈高度增生,有时合并出血和感染,它们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舌苔光滑或伴有舌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巨舌可能提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淀粉样变性。

(8)皮肤病变:皮肤瘙痒常见于霍奇金病。皮肤皮层被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可产生脱屑性红皮症,可合并脱发、水肿、角化过度,见于Sezary综合征。出现紫绀应想到高铁血红蛋白症及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9)原因不明的发热:经过相当仔细的诊断和治疗仍未能查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恶性肿瘤存在的可能性,尤其是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周期性高热是霍奇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不规则的高热经久不退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晚期白血病等。

3.血液病患者体格检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血液病患者体检原则及方法,与普通内科患者相同。下面只重点介绍一些可能与血液病有关的体征,应予特别注意。①一般状况: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可有特殊面容。②血压增高: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aisbock综合征、卟啉病等。③皮肤:贫血患者肤色苍白,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肤色赤红,溶血性贫血可有黄疸,血色病患者肤色青褐类如青铜,高铁血红蛋白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或血红蛋白M病等患者肤色紫绀。出血点:细小的出血点见于血小板减少或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者。猩红色斑点性出血点见于过敏性紫癜;出血斑或皮下血肿见于凝血机制障碍;扩张的毛细血管见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结节或斑块:多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的恶性病者。皮肤瘙痒:见于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红皮病:见于白血病或霍奇金病。④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链病、嗜酸淋巴肉芽肿、白血病尤其是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可表现可表现为全身性普遍增大,某-解剖区组淋巴结肿大或单个淋巴结巨块性肿大。⑤眼:眼球突出可见于绿色瘤,巩膜黄染见于溶血性贫血,球结膜上楔形黄斑可见于Gaucher病。眼底黄斑区樱红色斑见于Niemann-Pick病。⑥口腔表现:舌乳头萎缩可见于缺铁性贫血,乳头严重萎缩、舌面平滑、舌质绛红、皲裂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⑦胸骨、肋骨压痛:多见于白血病,肋骨肿埠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⑧腹部:肝、脾肿大多见于血液病患者,不要轻易放过。

4.血液病患者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有哪些特点?

高质量的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MPV)、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叶指数(LI)、粒细胞过氧化酶指数(MPXI)、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加上涂片检查。涂片检查时要注意观察:

(1)红细胞形态:①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正色素、多嗜色性。②红细胞形态改变: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畸形红细胞。③红细胞中的异常结构:包括碱性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Cabots环,Pappenheimer小体等。

(2)粒细胞形态:①粒细胞有无中毒性变化,如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凝集、核溶解、Pohhe小体。②中性粒细胞有无核左移、核右移甚至分叶过多现象。③涂片中有无异常细胞和幼稚细胞,如白血病细胞及其形态变化(如Auer小体)、异常淋巴细胞、胞体巨大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有无Pelger-Huet核异常,浆内含Alder-Reilly体或Chediak-Higashi颗粒等。

(3)血小板形态:观察其大小、颗粒的分布,是否成簇成堆分布,寻找有无巨大血小板及小巨核细胞。

5.为什么血液病患者要做骨髓穿刺检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诊断技术、检查手段日益完善,但是对血液病患者来说骨髓穿刺检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结合骨髓象、血象所见和临床资料,对一些病可以作出肯定诊断或支持临床诊断。作出肯定诊断:如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代谢病、尼曼匹克病、转移癌,某些原发性传染病。提出符合性诊断: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确有某些改变,虽对临床表现不能提供支持或否定性意见,但总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参考。血液病治疗过程中,也常通过骨髓检查来分析疗效。

间质瘤是血液病吗?术后复发律很高吗要注意点啥

不能具体的说成是什么病,但是这种肿瘤最常见于消化系统,消化道比如胃间质瘤。
但是恶性肿瘤的转移一般是难以控制的,转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般有:直接蔓延,血性转移、淋巴道转移等等
直接蔓延就是胃部的恶性肿瘤向下侵犯肠道或者向腹腔内侵犯,使腹腔内相邻脏器比如说肝脏受侵犯等等。
血行转移:癌细胞不会像正常细胞一样具有粘附力,就是说他不能紧密的长,而是脱落进入血液,从胃肠部位的血管内进入血液,然后随着血液在全身转移,被滞留在那里就在哪里生长
淋巴道转移:同血行转移差不多,但是癌细胞是通过体内的淋巴系统管道来进行转移,随着淋巴液流到哪里滞留以后就会疯狂生长。
还有其他的很多种方式,但是至于术后复发
1、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复发的概率也不同,还有就是有一些肿瘤就是没有办法完全切除,就是会生长,也不是恶性的,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2、与您体内肿瘤的生长状况,分化状况也就是成熟度有关系,长得越接近于正常组织的越偏良性,复发几率可能就会更低,这个判断是要根据术后癌肿的病理切片来判断的
3、与手术切除的范围大小有关,因为体外检查X光CT等等都不能够那么精确的反映癌肿的范围,如若这些技术不够全面,切除癌肿不够彻底也会复发,但是目前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一般医生在手术的时候会扩大切除范围,并且清除周围淋巴组织(也就防止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管道内的寄生),病理切片的时候会检查切缘(也就是如同切了一块肉,肉的刀口边儿)是否有肿瘤细胞,所以一般这种情况很少,但是不排除一些特异肿瘤生长呈跳跃性,就是转移的快,在医生切下这边的组织,它已经在那边生长了。
4、如果术后切除干净,肿瘤病理提示良性、您的体质良好,术后要进行各方面的调理,包括生理、心里、饮食等等各方面康复要做好,健康的生活是保证
5、一般肿瘤手术后都要有一个随访期限,就是定期的去医院找您的主治医师进行定期检查,以提早发现复发,并且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更好的保证。

综上:肿瘤的复发跟很多因素有关,医生不是神,不能完全判断出来您今后是否有复发,但是复发的时候积极求医,建议去正规大医院进行就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8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