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总能遇到,20岁不控制高血压,脑出血的;30岁不控制高血压,半身不遂的;40岁不控制高血压,心衰的;50岁不控制高血压,心肌梗死的......
可是在医院,大家来看病的时候,大多数已经为时已晚,已经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于是2018年初,王医生开始通过网络科普,告诉更多人高血压的真相,减少伤害。
如今科普整整一年,写了500多篇高血压的文章,回应了5000人次高血压的问题,帮助了一部分高血压人,但发现仍有很多关于高血压的谎言、谣言,今天一并总结,传递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
25岁的脑出血,就是因为听别人说降压药伤肾,于是210/170的血压也不吃药,结果脑出血了,这是这几天一个网友的实情。
新发的高血压朋友,不愿意吃降压药的唯一原因可能就是,大家认为降压药毒性大;其实这是个逻辑错误,不是我们吃药把肝肾吃坏了,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如果不积极控制高血压,心脑肾都会坏,我们不得不通过服用降压药控制高血压,先有高血压,才有吃药的;如果不吃降压药危害会更大,何况降压药的副作用只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加之药物种类较多,可供多项选择,且降压药的副作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很少造成严重后果。
高血压确实可以根治,但只有部分继发性高血压,和少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为了根治高血压,不择手段;而骗子更是不择手段宣传高血压可以根治;两个不择手相遇就会有人上当受骗。
临床原发性高血压几乎占到90%以上,约5-10%的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能通过原发病的治疗血压会恢复正常,比如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少部分原发性高血压,通过低盐饮食、运动、减肥、规律作息、戒烟戒酒等等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血压也会恢复正常,但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的高血压目前暂时没有根治的办法,我们共同期待根治高血压的那一天早日来到。对于大多数高血压如果碰了神奇的小药,或神奇的办法能够根治高血压,请远离,后果自负。
在医院看病有一部分患者来看病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随随便便停药;血压波动都是小事,最可怕的是脑出血、脑梗死等等危险后果。
因为服用了降压药,血压才恢复正常的,如果停用降压药,血压又会再次升高,这是一个正确的因果关系,因为目前的降压药,即使是长效降压药,也只能维持24小时左右,如果血压正常了就不吃药了,过几天血压又升高了,这样造成血压大的波动,后果严重。
门诊和网上还有一部分患者,吃了降压药后,再也不测血压了,自认为吃药血压就能平稳。
服用降压药以后,血压逐渐趋于平稳,当血压基本平稳后,就无需总测量血压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我们的血压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失眠、熬夜、心情、天气、温度等等因素,甚至包括药物、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所以,我们还是建议监测血压,花不了几分钟。
我国有虽然有2.7亿高血压,但仍有1.4亿的高血压朋友,并不知道自己血压高,为什么?
绝大部分的高血压没有任何症状,这才导致了大家都不去测量血压;另一方面好多已经是高血压的朋友,常常也跟着感觉走,难受了才服用降压药,不难受就不服药;这就是高血压的陷阱,大多数高血压人没有症状,等有症状的时候就已经脑出血、脑梗死、心衰、肾衰了。
在临床遇到过一部分人常常更换降压药,他们认为吃一种降压药会耐药,时间长了就没效了。
如果正确地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得很好,而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换药本身也会造成血压波动。
能用食品或保健品来降血压,肯定不用吃药,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轻度高血压,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最终实现降压;但对于大部分高血压都很难通过食品或保健品降压。
市面上降压保健品花样百出,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加重病情。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还是应当及时就诊,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服药。
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吃减压药,认为降压药会成瘾,越吃越多。
其实因为高血压,我们要通过药物来有效控制,而不是因为服用降压药,就离不开降压药了。更有好多朋友,为了防止这种所谓的“成瘾”,长期不吃药,而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去扛着,最终就会掉进高血压的陷阱,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然,也不是说吃上降压药就永远不能停药,只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能够实现降压,那自然也可以停用降压药。
反正吃了降压药,干嘛还控制饮食,干嘛还运动,干嘛还戒烟戒酒?很多人会这样想。
开始服药后,就不再去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不再运动锻炼,不再规律作息,不再戒烟戒酒,把所有的降压任务全部交给降压药,可是您想想一方面这边通过药物降压,另一方面那边通过不良生活方式继续升高血压,那结果只能是药越吃越多,血压越来越不理想。不健康生活的高血压人明显要吃更多的降压药才能实现降压达标。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
发现高血压,着急药赶紧把血压降到130/80以下。
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大多数高血压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甚至脑梗死等意外情况。对高血压急症,24~48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160/100mmHg即可。我们倡导的降压理念是:长效、平稳、保护靶器官。
高血压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很多人都看重了这个市场,您想想每4个人就1个高血压;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择手段,欺骗大家,请大家擦亮眼睛;我们自己也要清楚的认识高血压,积极的预防高血压,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健康生活,使自己成为高血压的一员。
如果您已经是高血压,请您更要擦亮眼睛,善待自己的血压,别等到脑出血、脑梗死、半身不遂、心衰、肾衰、心肌梗死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看到此文,很多人肯定会出来说话,说自己有办法,现代医学就是傻子,就会让人吃药;王医生还是那句话,我们不争论,不讨论,如果您有好办法,您就告诉大家怎么治疗高血压就行,别的都是扯淡!)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导语: 高血压是一种能够控制得了,但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光是终身治疗这一点足以让人感到头疼,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在2012年到2015年实现我国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 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每三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患上高血压的人都十分普遍?
高血压不只存在于中老年群体中,渐渐有了向低龄发展的趋势,所以一些青年朋友也不要忽视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影响着高血压的发展与形成。
Ⅰ人口统计学的相关影响因素
在这一点上,老年人患上高血压主要有年龄性别,养老依靠,BMI指数,个人收入,个人财富,婚姻状况,睡眠时间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患上高血压,还有BMI,体重越大的人也很容易患上高血压 ,在户口类型是农村的居民,因为缺少医疗保险和知晓疾病的情况,再加上医疗设备以及系统的不完善,即便明白自己患上了高血压,也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案。
Ⅱ慢性病患病状况相关影响因素
如果你患有心肌梗死,猝死,心脏病,肾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他们患上高血压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这些病破坏了器官和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内的系统平衡环境产生了变化,这样高血压就很容易发作了。
Ⅲ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
从南北地区差异来看,南 方地区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低,北方反之,不过这种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这种差距是逐渐减少的。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大中型城市,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得非常快,这可能是因为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职业的多样性,环境被破坏,不良的公共关系都会导致高血压患病率升高。
Ⅳ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有些城市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SO2,O3,PM2.5的含量较多,人们吸入这些有害的物质,可以损伤心脑血管 ,影响了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Ⅴ家族遗传相关影响因素
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在频繁患上高血压疾病的家族中,他们后代患上高血压的概率会大大升高,患病率为31.6%, 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他们的患病率要低很多,仅是拥有高血压患病史的人的一半,另外也不要忽视其他疾病的家族遗传性,如脑卒中,糖尿病,这两种疾病的遗传性也很高,还会诱发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这两种, 在临床实验上,这两种药对高血压有较好的抵抗和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其实还是要看患者的个人体质而决定。
⑴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作为第一代钙拮抗剂, 有着较好的防止钙超负荷的效果,直接保护了心肌细胞,还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心肌细胞膜的钙内流,断开血管膜上α-肾上腺能受体,还有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 ,全身的血管和冠状动脉都逐渐打开了,防止血小板聚集在一块,避免了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能量和氧的消耗量增加的情况。这种药的药效要比其他的要快很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药效持续的时间较短,短时间内会引起血压的大波动,如果有严重的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就不建议使用该药了,而且要限制使用范围。
⑵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也是钙拮抗药, 在抑制钙诱导的主动脉收缩作用中,它的功效会更加强劲,比硝苯地平高出两倍,对于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也要大于硝苯地平。 主要的特点在于增加了心脏血液输出量和冠脉流量,改善了心肌供氧和降低氧耗,激活LDL受体,抑制脂肪在动脉壁中的累积和胶原合成,所以抗动脉硬化的作用非常强劲。这款药同样存在缺点,口服吸收慢,半衰期的消除时间较长,肉体结合以及解离速度缓慢,还有可能推迟药效推迟发作的情况。
建议:
1、结合医生建议,如果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不要选用硝苯地平。
2、不担心药效作用慢的朋友可以尝试氨氯地平。
①保持体重
在饮食的时候不要过多摄入油腻、高糖的食物, 比如炸年糕、烤饼之类的美味的食物, 这类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热量较高,所包含的油脂和糖类较多,喜欢吃没问题,但是要节制 ,如果不加以节制,那就很可能会引起体内脂肪堆积,高血压慢慢的会浮出水面。我们要多吃瓜果蔬菜,因为瓜果蔬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元素,钾元素对压抑高血压有非常好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口味清淡,避免摄入太多的盐分,每日所摄入的盐分要根据 健康 规定量来划分。
②保持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我们血管弹性,让血液流通更快,常常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患上高血压的概率要低很多 ,其实运动并不是让大家都一窝蜂地涌入到健身房中,如果平时没有时间的话,可以增加走路的时间,回到家后跳绳或者跟着视频一起健身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③日常监测
患上高血压之后, 要学会使用血压测量仪器,并且定时检查,高血压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变化的幅度较小,我们的身体就不会出现多大的异常,但是变化较大的话,很可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不适症状, 所以定时检查可以更好的把握住身体信息,避免高血压不知不觉中猛然变化。
④禁止烟酒
这两种不良现象是当下很多人都会尝试的减压方式, 有人认为抽烟和喝酒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放松身心,及时放松身心的方式有非常多种,不一定要采取有损身体 健康 的方式, 找人倾诉运动或者玩 游戏 都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
结语: 高血压已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疾病,不少青年人他们都患有高血压,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度损耗了自己的身体,没有预防高血压的意识,长时间处在不 健康 的状态之中,很可能会让高血压更加肆意妄为。 想要身体 健康 可以按照我们提出的方法去做,这对养护一个 健康 的身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参考文献:
[1]陈娇.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2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01):24-56.
[3]李苏宁,陈祚,王增武,王馨,张林峰,董莹,郑聪毅,王佳丽,亢玉婷,田野,邵澜,朱曼璐,高润霖.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02):140-148.
[4]沈志坚.硝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0):147-148.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就“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给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该回应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同时强调,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一旦落实,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翻倍,达近5亿人。该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和争议。
媒体解读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背后推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红星深度|130/80还是140/90?2亿人“被高血压”背后的“正常高值”之争
图据东方IC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邱添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微信公众号,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为≥130/80 mmHg。该《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联合制订。相关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则发布消息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目前,《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网络预发表链接已经失效。上述微信公众号消息指出,《指南》将于11月24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11期正式发表。
标准改变影响几何?《指南》表示,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SBP(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DBP(舒张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达23.2%,预计总人数近2.43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指南》还表示,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22.7%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
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陈慧了解过这份《指南》制定的情况,在《指南》发布后,她也曾与《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交流过。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指南》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临床《指南》修改牵扯面广,国家卫健委做出回应很有必要。有研究显示,强化降压对人体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好处,所以希望关注正常高值的群体。
但是,陈慧认为,修改高血压标准稍微激进了一点,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导致服药人数翻倍,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负担。她认为,应该回归到对正常高值人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诊断标准的分歧
国际上早有不同声音
国家卫健委指出,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据第一财经:目前,未参加前述《指南》制订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已经联合向国家卫健委提交声明,阐述相关立场,并给出相关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发布的防治指南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指南的最新版为2018年修订,作者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两版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领衔。
从国内外相关指南来说,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提出≥160/95mmHg的标准,1997年改为≥140/90mmHg,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到≥130/80 mmHg。但是跟进这一标准的机构和学协会极少。美国糖尿病学会就一直坚持≥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均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2022年5月,中国台湾心脏病学会和台湾高血压学会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教授江晨恩教授曾在一场对此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在设定高血压方面也出现了差异,不同学术组织在降压目标有所不同,大体分为积极降压、传统降压以及消极降压三派。
《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则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不同学者之间、不同学术机构之间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次标准下调,正方或反方都有理由与依据,但其出发点与根本动机却是一致的,就是更好的管控血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血压处于130-139/80-89 mmHg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群。郭艺芳认为,《指南》引起的争议,让普通民众关注自己的血压健康,关心自己可能是病人,就是件好事。“如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自觉主动的少吃多动减体重、戒烟限酒少吃盐、生活规律少熬夜、精神放松足睡眠。”
正常高值的定义
血压不是单一、不变的数值
不过,并不是低于诊断标准就代表血压正常。国际上普遍把正常血压定义为
国际上一般只推荐对于SBP130~139mmHg的高危者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指南》的另一重大调整在于,推荐对血压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合并0-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的,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陈慧解释,人的血压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值。目前使用的140/90mmHg,也是人群调查的结果。这个数值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说,达到了也未必就可以真正确诊为高血压。
陈慧认为,医生首先要加强130/80mmHg到140/90mmHg之间这类正常高值人群的教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看是否可以逆转,过去的指南也强调这一点。
“任何一级高血压,首先是非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能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这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原则。但如果这个指南中130/80mmHg成为标准,药企就会借此宣扬高于该标准的人都来服药。这会导致服药人数会大批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都承受压力。”陈慧说。
标准调整的争议
不仅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国情
对于标准下调的依据,《指南》推荐意见说明引用多项国内外研究表示,基于观察性研究证据,危害存在;基于临床试验证据,干预有效。但是随即学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近期表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继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任何一项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血压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降压可以取得获益,也没有研究证实对这部分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王继光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对于美国ACC/AHA2017高血压指南的调整,国际上也一直争议不断。例如,《英国医学杂志》(BMJ)2018年刊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认为,若使用美国高血压指南新定义,中美卫生系统都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陈慧解释,美国将高血压指南中的标准降低到130/80mmHg,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大量肥胖人群,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经很难控制。为了更好使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美国的高血压标准低于其他国家。同时这与美国的医疗资源相对更好也有关系。但是,这个标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得过于激进,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140/90mmHg的标准。
从成本效益来看,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基于目前国家医保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这种增加是完全在可负担范围之内的),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记者暂未注意到《指南》给出卫生经济学评估证据的依据文章或具体测算过程。
陈慧说,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中国的肥胖人群没有美国那么多,正常高值人群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同时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保负担能力有限。“临床《指南》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到国情,比如国家医疗的承受能力,国民的健康水平等。”
药企股价一度大涨
背后是否有利益推动?
一份医学指南的制订需要邀请各方面、各科室的专家。根据《指南》全文,指南制订工作组成员除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医师、专家,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以及患者代表。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审组专家有4名政策制定者。
《指南》发起人蔡军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经50位全国心血管领域顶级专家一致投票通过。据经济观察网,指南制订委员会一位核心成员也表示,“绝大部分专家投票都是很支持的”。
红星新闻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份《指南》发布前后,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举行过相关讨论和座谈。
11月14日星期一股市开盘,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应声大幅上涨。对此,有网友提出药企利益推动的质疑。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资金来源方面,《指南》表示制订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与控制局项目(T2021-ZC02)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07)。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资料、差旅和会务费用,指南推荐意见未受资助影响。
利益冲突方面,《指南》表示,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经济观察网采访的上述指南制订委员会核心成员也表示,《指南》用的全部是自有项目的科研经费,“没有拿过药企一分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是谁在推动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就“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给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
该回应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同时强调,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一旦落实,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翻倍,达近5亿人。该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和争议。
消息发布次日,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多家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大幅上涨。
新《指南》发布前,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的是2018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等制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中国高血压联盟联合多个学会共同制定的最新一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于今年12月下旬公布。这项指南在2018年基础上,结合国内新出现的研究证据、临床需求和现阶段经济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这项指南会继续用140/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她说。
诊断标准下调惹多方争议
高血压病是指人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因早期发病时可能悄无声息,被称为无声杀手。长期高血压会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脑、肾脏等造成严重影响。
13日发布的新《指南》历时2年完成,就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等44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包括下调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新《指南》发布前,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的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从1999年开始就参与制定并发布第一个指南,后续基本每5年左右更新一次,最近的一次更新的是2018年。2018年的更新版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3级三类,血压处于80~89mmHg/130~139mmHg时不被判定为高血压,属于正常高值。这和世界范围内沿用了20余年的标准相似。
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国内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45亿。2.45亿是按照目前国内采用的140/90mmHg诊断标准推算出的。新《指南》将这个标准降到了130/80mmHg,意味着国内高血压患者从原来2.45亿增加到4.9亿。
新《指南》发起人及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接受《财新》采访时指出,“目前已有大量的队列研究、随访观察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血压控制得再低一些,能够带来明确的心血管获益。”
蔡军介绍,诊断标准和降压靶目标调整后,血压值在140/90mmHg以上人群继续接受药物治疗,而对血压值在130~139mmHg/80~89mmHg之间的患者建议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只针对其中的高危人群进行强化降压治疗,一些高危人群应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其他患者可以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针对这一修改,不少高血压专家持反对态度。“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多名高血压专家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赞同维持原有标准,现在不提倡将高血压范围调低。
新《指南》发布后,中国高血压联盟便召开会议讨论此事。“‘新指南’并没有和联盟提前沟通,一下子就突然发布了。”中国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刘力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他疾病标准都可以调整,因为那属于学术问题,唯独高血压不行。中国高血压联盟是世界高血压联盟(WHL)的盟员国组织。刘力生有50多年的高血压防治经验,此前参与了每一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
“下调标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刘力生表示,高血压是目前唯一列入国家管理的心血管慢病防治项目,标准制定不仅仅是学术争议,也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轻易调整会产生颠覆性影响。“按这个标准下调,波及面太广了。原来从事飞行员等高危职业的人群,现在突然被判定为高血压,还能继续从事原有工作吗?出了问题,谁负责?”她提出自己的疑问。
“刚看到这个下调标准时,很震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按照这个标准,一夜之间国内高血压患者增加到5亿,这其中包括很多中青年。
“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应轻易改动。”胡大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调低诊断标准并未将控制高血压的绝对风险下降很多,与此同时,还涉及药物副作用、耗费巨大医疗开销和人力成本等诸多问题,这个下调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这次新《指南》并未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之间达成重要标准的共识。”孙宁玲表示,指南的制定既要考虑到跟国际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现实经济状况、目前高血压发病率等。
今年5月12日,由刘力生和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主导的一项历时14年,入组10624人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报告发布。研究显示,在中国45~79岁血压130~139/85~89mmHg的非高危个体中,服用降压药物并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且还有可能带来危害的趋势。同时研究也提示,血压在正常高值范围的个体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胡大一表示,并不建议高压在130~140mmHg的人都去医院开药,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饮食、不熬夜、戒酒等。
新《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让更多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进行降压,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这样在5~10年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少部分人吃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远远少于这些医疗费用。
下调诊断标准会挤兑现有医疗资源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布了新版高血压防控指南,将高血压的标准从140/90mmHg下移到130/80mmHg。
不过,各发达国家并未在随后几年陆续跟上,世卫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和高血压学会和世界高血压联盟均未改变140/90mmHg标准。
事实上,美国内部也并未就高血压诊断标准达成普遍共识。2017年12月,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发表声明称,不认可对诊断标准的下调,对高血压的界定仍沿用传统标准。AAFP认为,尽管系统评价表明新标准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针对全人群而言,并没有绝对权威的证据显示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等,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间也存在相互矛盾。
孙宁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美国高血压知晓率已经很高,治疗率可以达到70%,疾病控制率达到50%~60%。即便将诊断标准下压,也能够基本覆盖新增患者。相较而言,按现有标准估算,国内高血压控制率仅15.3%,农村地区不足6%,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待治疗。下调后,国内高血压控制率降到3%,降压药治疗会对现有医疗资源造成挤兑。
“国家卫健委此次不支持新《指南》,应该也是出于这些层面去考虑。”孙宁玲谈到,“美国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水平,血压目标降低具有承受力,但中国的医疗资源有限,下调诊断标准还应该考虑社区慢性病防治压力、医保支付能力及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是否能长期负担等问题。“很多基层地区会考核降压的控制率,下调诊断标准会大幅挤兑现有医疗资源。”胡大一表示。
一名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北京一共有3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一家卫生服务中心要覆盖10万人左右,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十几个家庭医生团队。可能管理在案的患者五六万人,其中大约一半高血压患者,而且社区慢性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按照这种现状,即便依照2018年版的指南,也很难实现对高血压人群的有效管理。”他说。
即使是2017年美国的指南,也只是推荐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并不需要都进行药物治疗。在胡大一看来,美国下调诊断标准,更多是建议患者多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日常高血压治疗中,应因人而异,不能单一只看毫米汞柱。
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诊疗指南由企业推出
“国家卫健委的发声还是很及时的。”胡大一说,如果真的实现标准下调,最大赢家是背后的药企和与药企勾兑的某些专家。即便他们说没有利益相关,也很难经得起查验。在制定《指南》这类重大决策时,尤其涉及修改重要标准时,一定要有第三方参与评估,这个第三方既不涉及企业利益,也不应与医生有利益相关。
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是目前国内两个占比较重的慢性病,人口基数大。在国内,一旦被诊断出来后,基本就需要常年吃药,大部分病情不可逆。
前述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国内整体高血压治疗指南,基本都是由产业推出来的。“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的指南基本都是由企业推出。近几年实行医改分级政策,就是为了切断企业与医生、医疗机构的利益通路。但仍然难以避免‘回扣’环节。”
沙利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经由2013年的45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85亿元,且市场规模还在增加。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由于诊断标准下调的刺激,多家抗高血压药物生产企业和血压计生产企业股价大涨。11月14日,旗下有抗高血压药物的京新药业、华海药业、信立泰的涨幅分别达到8.26%、6.09%和5.57%;血压计概念方面,鱼跃医疗涨停,可孚医疗、乐心医疗也分别大涨14.00%和8.48%。
“真正积极推动一些标准的就是药企。”胡大一说。
“没想到一个标准改变,会带来资本大量涌入和股市的波动。”15日,孙宁玲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指出,从医学角度看,预防疾病的理念非常对,新《指南》中的很多观点她也有共鸣,但学者们不能只生活在自我空间中。
这次新《指南》推出引发不少业内讨论,在多名专家看来,其积极的一面在于,引发行业和大众对“隐形杀手”高血压的关注。不过,目前高血压标准值下调是否合适,业内暂未达成统一共识。
“认同新《指南》治疗方面的一些观点,但是在诊断标准上步子迈得太大。”孙宁玲表示,这样一个“一脚定乾坤”的《指南》,会涉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财政、保险、公共卫生建设等多个领域,要通盘考虑,才能站得住脚。
记者:牛荷
高血压.能治好、
高血压患者对食品有什么宜忌?
1、碳水化合物食品:
适宜的食品---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
应忌的食品---蕃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
2、蛋白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牛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牛奶、奶制品(鲜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制品(豆腐、纳豆、黄豆粉、油豆腐)
应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等、加工品(香肠)
3、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
4、维生素、矿物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食用。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葱、芥菜)
.,.;l
5、其他食物
适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饮料
应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酒类饮料、盐浸食物(成菜类、成鱼子)酱菜类、咖啡
高血压患者还可以喝ta罗藏降cha,含高血压患者所缺的钾钙等矿物质,可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降血压,防止血管破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8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脑震荡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