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北京尤其寒冷,稍不注意就会受凉感冒。感冒后,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都是自己在家吃药。不过,面对品种繁多、商品名各异,但是成分大同小异的感冒药如何选择呢?下面就由专业的医师给大家科学指导!
答疑专家
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主任 王晓娟
根据不同类型感冒选择药物
王晓娟提醒,感冒用药并不是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感冒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误用或重复使用!
首先,服用感冒药时应该根据症状和自身的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果只是发热,单用解热的感冒药就可以了;如果既有痰又流鼻涕,就需要选择有多种作用的药物了。另外,必须按特殊病理状态选药,心脏病、高血压、甲亢患者应慎用含有伪麻黄碱的药品;心律失常患者,禁用含特非那丁成分的药品;青光眼患者,应慎用含苯海拉明成分的抗感冒药。
那么,哪些成分对应哪些症状呢?现在市面上的感冒药成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解热镇痛成分
常见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布洛芬。这些药物能缓解发热、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
2
抗过敏成分
含扑尔敏、异丙嗪等抗过敏成分,可缓解鼻咽和眼睛发痒、流涕、打喷嚏及流泪等症状。
3
镇咳成分
多是含右美沙芬成分的,主要起镇咳作用。
4
减充血剂成分
例如盐酸伪麻黄碱,主要用来缓解鼻塞。
王晓娟表示,市售的感冒药成分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因此,重复使用便极大地增加了药物过量的风险。以百服宁和泰诺为例,只看名字你绝不会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它们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服用了足量的这两种药,很可能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
长期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还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肝功能衰竭、肾细胞坏死。少数人即使服用正常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也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问题。小儿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导致大脑损害、神经功能减退。
那么问题来了,感冒药该怎么选呢?医生给出了下面9个需注意的问题。
感冒药选择9项注意
1. 阅读药品说明书。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成分”一项,确保最多只使用一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以免药物使用过量造成机体严重损害。
2. 留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不少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都含有西药成分(包括扑热息痛),从药品名称中往往难以辨别,但说明书的“成分”项中会有标明。
3. 成分相似的感冒药只需服用一种,含有退热成分药物时,不宜再与退烧药同用。
4. 对于非缓释片,两次用药至少要间隔4小时,一天最多只能服用4次,一天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累计剂量不应超过2克。
5.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如果症状未缓解请及时求助医生,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严重疾病。
6. 给孩子吃感冒药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剂型,并严格按说明书中的剂量应用。如果孩子的年龄超过了说明书中的剂量计算公式中的年龄范围,则不能按该公式计算剂量。
7. 用药期间不要饮酒,酒精会增加药物伤肝的可能,尤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需要格外谨慎。
8. 没有明确细菌或支原体等感染证据时,不要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9. 有基础疾病和多种合并用药的患者,咨询医生和临床药师制订治疗方案。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刘虹麟
创意图片 /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编辑 / 火星Lu
▼
起底朋友圈里攻克肝硬化的权健“神药”
面膜究竟能不能天天贴?医生说,这得看你的皮肤有多干
“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人工耳蜗体外部分丢了真要开颅吗?
本文为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创内容
欢迎朋友圈分享
在河南郑州有一名8个月的男婴,因为吃了感冒药,所以导致肝衰竭。而导致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服用感冒药过量。比如说对乙酰氨基酚,这是可以解热、镇痛的药,效果和安全性都是得到认可的。一般退烧或者是有慢性疼痛都会使用这个药,而很多感冒药当中都含有这个成分。所以这个药也是非处方药,在药房就能够买到,但是很多人对于说明书并不关心。
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吃,还有的人觉得吃得多就会好得快,所以就可能会导致服用药物过量。很多药物如果服用过量,那么就可能变成一种毒药。比如说乙酰氨基酚,如果短期内使用过量,就会造成肾或者肝衰竭。而且儿童用药是有很多雷区的,在生活当中很多父母都觉得把几种药混合在一起吃,会让孩子好多更快。但其实儿童药物也是不能乱吃的,否则的话会对体质有损伤。
很多老一辈的错误观念就是生病了就要吃药,发现孩子有感冒或者咳嗽,就赶紧打针、吃药。或者去药店买一些止咳药感冒颗粒来吃,但其实孩子生点小病是非常正常的。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在进行升级,如果身体能够靠自身的力量去战胜病毒。那么之后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增强,而且身体有自愈能力。如果是医生强调过要练持续性使用药物的话,是不能擅自去停药的。
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什么症状的时候,就会去擅自停药。 要听取医生的建议,否则会适得其反。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查了孩子是缺少微量元素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买很多的补充剂。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正常的话是不需要额外去补充的。吃的太多反而会对体内的健康生态系统进行破坏,而且很多的消炎药或者激素药是不能去随便使用的。
1、 现在由于中药的副作用小,危险性低,因此许多中成药都划入了非处方药物。许多普通中药在药店随便可以买到。甚至好多人,把中药当做保健品来用,听说别人用了有效果盲目的自己就用,并且迷信一些中药补品,能补养自己的身体而不经医生诊断长期坚持服用,殊不知这是很危险的,近几十年临床不断有报道长期应用某些中药导致的肝肾损伤的情况发生。其实,中药和西药的应用有很大的不同,选择西药是看是什么病?只要病诊断清楚了,选择这一类的药物基本无大的错误。如果心电图检查后医生诊断是冠心病心绞痛,用消心痛就没有问题。可是中药不是这样的。中医认为中药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运用中药不仅需要确定是什么疾病,而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辨出病人发生疾病时表现出的症状是属于什么证候,辨对证候选用中药才会有效果。自己得了咳嗽就盲目的到药店选中药很难保证疗效。 2、 那么什么是中医的证候呢?所谓证候就是中医大夫,根据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体征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出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以及发病部位和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归纳判断得出的疾病在某一阶段的本质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正邪力量双方的对比。 例如同样是一个感冒病,西医治疗基本是一类药物治疗,而中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会进一步划分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证候,证候性质不同用药也就不同。如果病人感到发烧重出汗,体温虽然升高,但是仍有轻度的怕冷症状,出汗、口干,流黄鼻涕,吐黄痰而黏,咽干咽痛,尿黄舌苔黄脉浮数就是热症,中医认为是风热之邪在表,辩证为风热感冒,用银翘散疏风清热解表,治疗效果很好。而有的时候临床表现为虽然身体发烧,体温高,可是感觉怕冷重,盖很厚的被子都不感到暖和,虽然高烧,病人不感到热,并且伴有头痛,全身都痛,不出汗,流清水鼻涕,咳出的痰是清稀的白色痰,没有口干口渴,小便不黄,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认为是风寒感冒,用荆防败毒散,疏风散寒解表效果很好。可是如果把这两个证候弄反了,用中药治病不但不会治好感冒病,而且还会导致疾病加重。这点就与西药不同,西药是只要是感冒随便哪个感冒药都可以用的,疗效不会有大的差别,也不会加重感冒。 因此中医是讲究辩证论治。辩证是中医最难做好的事情,是中医的精华的核心内容。有些经验不丰富的中医大夫就难以做到正确的辩证,现在好多中医大夫不开中药汤剂,就是因为中医辩证难,对自己组方的疗效没底。因此劝没有中医知识的病人不要认为中药副作用小就随便给自己辩证选中药。例如同样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有的是血瘀重,有的是痰湿重,而有的是阳气虚,治疗都是不一样的。不是哪一种治疗心血管病或者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中药患者拿来就可以用的。 3、 还有用中药治病是讲究体质类型的。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类型,如有的人平时怕热,是体内阳气旺盛,喜欢喝凉水;而有的人是怕冷,吃生冷就会腹泻腹痛不舒服,是阳气不足。怕热的人用辣椒,生姜,就会上火出现口干,口腔溃疡。而怕冷的人误用清热的栀子,黄连就会导致腹泻、腹痛。如果把生姜和黄连反过来用到上面那两种体质的人身上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同一个病是需要什么办法治疗,中医大夫不仅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舌象以及脉象来判断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而且还要根据平时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的选药才有效果。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不同的病可以用同一个药物,或者是同一个病不同体质,不同证候的人用不同的药物都能取得好的疗效。,这就是不同于西医只要是高血压病选降压之类的药物多少都有效,而具有的中医辩证施治特色。所以,不进行辩证的用中药是不能取得疗效的,有时候还会导致疾病加重。例如人参是个具有很好补气作用的中药。但是阳热内盛的人(俗称容易上火的人)误用之后会导致鼻腔出血,或者是血压升高。一些病人盲目的 认为中药补药就是好药。因此好多医生感慨:大黄(有泻下作用的中药)治病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现在很多人在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这个药是滋补肾阴的药物。由于当代富有男性的生活多是美酒加美女,多饮食辛辣醇酒,则体内多湿热。而多追求性生活的愉悦感,易导致肾阴耗伤,因此体内多是肾阴亏虚,湿热内生的体质。适量用些六味地黄丸是可以补肾阴的,但是这个药长期服用会导致,伤脾胃之气而生内湿,导致湿热症状加重,过多应用反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目前研究发现植物的基因例如大米,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改变人体的基因结构,导致人体的某些身体的功能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药能调节改变人体的体质状况的在基因层面的科学依据。 4、中医治病还要考虑病人所在的地域气候特点,以及当时的季节气候情况。例如广东地区是湿热盛,很少用温热的药物,我九七年去广州坐诊。当时有个关节疼痛的病人前来找我就医。我当时很纳闷,他说这个病使他非常痛苦,三年了。他看遍了广州所有的中医就是止不住腿痛。我看了他以前的方药所有的方子都是清热利湿的药物。我详细检查了病人,是风寒腿痛,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是广州气候湿热重,多湿热病,很少有寒湿的疾病i,因此不敢用麻黄之类的辛温祛风散寒的中药,我给予患者独活寄生汤,病人服用后腿痛显著减轻,用药不到一个月彻底痊愈。。用药多偏甘淡以及性燥。而我国西北,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用药发散风寒的辛温药用量比较大。只有遵循中药的这些原则,统筹考虑后选药才能用中药取得好的效果。同样是风寒感冒,夏天用的发散风寒的药物较之冬天的 用量要少,选药也不同。夏天用清热的药,避免伤人体的阳气,而冬天用温热的药,注意不能过度耗伤人体的阴精。 5关于中药的毒性作用:由于中药绝大部分是取自于天然植物,又经过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验证,加之近二百年的临床对比表明较之于西药,大部分中成药的毒性较低,治疗疾病相对安全,疗效可靠,因此很多患者通过应用中西药的对比体会到用中药治疗疾病是很安全的,我国很多患者愿意选用中药治疗。而部分人盲目的认为中药无毒,不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应用某种中成药,导致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因此现在社会上有人借此专门攻击中医,专挑中药的缺点,认为中药是有毒的,以此贬低中药的疗效。关于中药的毒性,早在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无毒中药:这类中药可用来保健可以长期食用。如生姜、葱白、大枣、蜂蜜、桂圆、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药、桑椹等,本身就是食物,是实际上的无毒药,不含有毒化学成分。一般情况下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虽然这类药物在中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临床常用的。就是这类药物也有寒热温凉的区别。长期应用应该让医生根据你的体质选用。用不好虽然不会有毒性损伤,也会产生人体功能的偏差,如有的火气旺的人用了桂圆会上火出现口腔溃疡,体内阴虚或者或者火旺的人不当的应用生姜会上火出现大便干结。。应该说这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不是含有毒性成分。片面地认为“是药三分毒”的“毒”就是药物含有有毒化学物质,服用后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显然是荒谬的。二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这类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中绝大多数药物均属于此类,如人参、甘草、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等,该类药物如果辨证用药,药证相合,应用得当,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说明中品药物,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这个剂量应该是指每日每次选用的剂量,和用药时间的长短病人摄入的总剂量两个方面。我们今天应该牢记大多数中药的毒性强弱是和用药剂量密切有关这个原则。而不应单纯地理解中药是有毒或无毒的。中医治病讲究辅助人体正气战胜疾病,对于疾病的治疗,强调中病即止,也就是说,身体功能恢复了就不能再继续用药治疗,如果应用不当也会产生疾病,如不当用人参导致血压升高,不当用甘草导致血压升高,而有的病人盲目迷信人参是补品,向医生索要好药,而而加重病情,难怪古代医生感叹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所以治疗疾病的中药古代很少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指出在疾病症状消失后选用药性温和的上品中药增强体质,恢复正气,使疾病痊愈,现在有些人选用中药不是依据辨证选药,而是依据西医的某个指标,选中药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治疗结果导致很多毒副作用产生。 这类药物是中药的绝大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文献所记载的中药药性为无毒,只是表明其在正常的用量用法下,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无明显损害。但其所含有的成分对人体的潜在影响以及长期服用后产生的毒性并不明确。临床上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加以应用。 事实上,许多标注为无毒的中药,由于其药性寒热过于猛烈,长期服用均会对人体产生不利作用。如黄连、黄芩、黄柏均标注无毒,但由于过于苦寒,久服均会损害脾胃功能。即使如竹叶,具有良好清心火、解暑的保健作用,但是服用过多,会损伤脾阳,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人参作为大补之品,药性过猛,服用过多,其害也自然不浅。 三是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 中医运用毒药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如砒霜,甘遂,马钱子等,含有毒性化学成分甚至剧毒物质,使用必须严格把握剂量。该类药物应用不当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这类药物主要是用了攻邪的,但是对人体正气的损伤也很严重,因此用在邪气盛正气不虚的疾病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用这类药物治疗疾病讲究衰其大半而止,也就是说短期应用来攻逐病邪,病情以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停止用药,不是一直应用直到疾病痊愈,更不可长期应用。砒霜是很大毒性的,但是现在我国西医研究用来治疗白血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引起了国际上的瞩目,关键是你如何用。 近几十年以来,许多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多是由于服用了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所致。如天王补心丹、牛黄解毒片等含有的朱砂中是硫化汞,服用过久容易导致汞中毒。又如长期服用黄药子导致肝肾损害的事件等。都是不遵守中药的应用原则导致的,正确的选用中药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而避免其毒性对身体的损伤。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是从多方面考虑用药,全面考虑才有效果。 也就是说不存在有可以包医百病而具有神奇疗效的中药,中药应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奉劝患者朋友不要自己到药店看哪个中药写着治疗什么病的就拿来应用。因此选中药要经过大夫详细检查诊脉,仔细斟酌辨清证候之后选药才会达到治疗效果。是药物都有一定的长处也有一定的不足。中药选用不单单是注意它用来治疗的适应的证候,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注意它的禁忌证候,注意哪些情况是不能用的。选对适应症,避免禁忌症才是用中药的最佳选择。我之所以没有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文章中谈中草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具体详细应用问题,就是这个原因。为保证疗效,而网上也不能推荐可以用那些中成药。只能根据病人以往用药的情况来推荐一些西药,做些部分调整。
感冒后出现的咯痰症状,在选择药物上应根据痰的量、色、质三个方面进行辨证分析,对症选用止咳化痰中成药。同时饮食上还需要注意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1)黄痰:若痰黄稠量多,伴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属痰热郁肺,宜选清肺抑火丸;若痰黄黏,咳嗽、咽痒,时有鼻塞流涕,属风热犯肺,治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宜选急支糖浆;若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嘶喉痛,属燥热蕴肺,宜选二母宁嗽丸。
(2)白痰:若痰白清稀,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症,属风寒犯肺,宜选通宣理肺丸;若痰白黏稠,量多,胸闷口干,属痰浊蕴肺,宜选橘红丸;若痰白量多呈泡沫状,伴喘促,恶寒,属寒邪犯肺,宜选桂龙咳喘宁胶囊。
(3)干咳无痰(痰黏而少):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属阴虚肺燥,宜选养阴清肺膏;若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潮热盗汗,属肺肾阴虚,宜选百合固金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77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头发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