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好胆固醇”也会伤身!心血管专家解读胆固醇的「好」与「坏」

健康生活 2023-09-22 22:59:48

很多人将胆固醇视为“洪水猛兽”,认为高胆固醇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代名词,体检查出胆固醇高,甚至连鸡蛋都不敢吃了。

胆固醇高是造成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但是,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胆固醇会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合理膳食,才能够有效调节体内的胆固醇水平,让身体更健康。

怎么“吃”有助于控制胆固醇?不同类型的胆固醇,对人体有哪些影响?《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详细解读。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刘菊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立娟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郝文君

好胆固醇未必都是“好人”

胆固醇本身不能溶解于血液,必须依附在脂蛋白上才能从周边组织进入肝脏,并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排出体外。人体内的胆固醇可以通过载体分为两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认为,只有高密度脂蛋白才能完成上述运送任务,因此它也被称作“好胆固醇”,可以降低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类载体会把胆固醇运送至动脉,容易造成胆固醇在血管的堆积,增加心脏病风险,所以常被称为“坏胆固醇”。

很多人认为“好胆固醇”越高对身体越好,但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好胆固醇”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胃肠炎和细菌性肺炎。

该研究共纳入近10万例受试者,在6年期间,9%的受试者住院期间发生了感染性疾病。

分析发现,代表不同好胆固醇水平所造成感染风险的曲线呈U字型,好胆固醇处于中等水平即2.2~2.3毫摩尔/升时,感染风险相对最低,其水平若升高或降低,感染风险都会随之增加。载脂蛋白A1(血脂的一种成分)水平也呈相似模式。

研究者提示,尽管通常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对健康有利的好胆固醇,它也是有适宜范围的,不能过高。

另一项研究发现,“好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可能由某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引起。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病风险反而会升高。比如,某些人体内的B类清道夫受体1(SCARB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高密度脂蛋白丧失运送胆固醇的功能。

此时,尽管他们体内的“好胆固醇”水平很高,也很难从周边组织被运送至肝脏,实现清除目的,反而会在动脉中累积导致动脉阻塞,增加心脏病风险。

应该说,“好胆固醇”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多取决于它发挥功能的方式,而非数量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1.0毫摩尔/升(40 毫克/分升),还是应该通过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调整,并不建议通过药物手段调整。

胆固醇水平因人而异

很多人都希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越低越好, 但是不同人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是不一样的。

如果没有冠心病、脑梗,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胆固醇应该不高于3.4毫摩尔/升。反之,则需要积极管理坏胆固醇,通常应控制在1.8~2.6毫摩尔/升以下。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下面这3种问题:

消耗性疾病

如果不是药物或饮食导致的胆固醇过低,就需要警惕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甲亢等。如果胆固醇过低并且消瘦,就要考虑是否有患肿瘤的可能。

胆固醇过高对身体不利,过低一样会影响健康。比如,使细胞膜稳定性减弱,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甚至引起脑出血。同时还会减少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弱人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饮食习惯

坏胆固醇过低,也有可能是饮食不合理、摄入脂肪过低造成的。

例如素食者,或是过度减肥者,都有可能因摄入脂肪过少而形成严重营养不良,胆固醇自然也会偏低。

肝脏问题

严重肝病患者,会因为肝脏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功能障碍,造成坏胆固醇值偏低,老年人更易出现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总之,坏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指标是否过低还应该征求医生的建议。

“三多三少”降胆固醇

胆固醇摄入多了,可能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所谓的“富贵病”。想要把胆固醇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以从日常饮食中入手。

多可溶性膳食纤维

燕麦、米糠等食物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还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这些食物还包括豆类、大麦、水果等。

多植物甾(zāi)醇

植物甾醇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固醇,临床试验显示,植物甾醇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小麦胚芽、麦麸、花生、杏仁、孢子甘蓝以及植物油(玉米油、芝麻油、芥花油、橄榄油等)等食物含有植物甾醇。

多健康脂肪

鱼、核桃、牛油果、橄榄油等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高胆固醇。

深海鱼类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欧米伽3脂肪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中性或酸性胆固醇从粪便排出,抑制肝内脂质及脂蛋白合成,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这种脂肪酸,只有靠食物补充。

少饱和脂肪

大部分饱和脂肪来自于肉类,比如牛肉、羊肉、猪肉、带皮禽肉,以及黄油、奶油、芝士、全脂牛奶等。

有些植物脂肪比如椰子油、棕榈油(经常藏在平时吃的零食里)等也含有饱和脂肪。

少“精碳水”

摄入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容易在肝脏中转化成为脂肪,引起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疾病。精制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精制米、面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中。

少植脂末

植脂末脂肪含量达20%~75%,不仅不能增加营养,其中含有的氢化植物油还会带来对心血管危害最大的“反式脂肪酸”。

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不良胆固醇,减少良性胆固醇的含量,干扰必须脂肪酸的新陈代谢。

本期编辑:张一迪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71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