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脏腑跟西医说的器官还是有一点点区别,今天我读黄帝内经的《五藏别论篇》,之前好几个篇章都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人体的咱脏腑。今天看到这篇则从另一个角度,从功能特性虚实的角度来看人体的这个脏腑。
首先在人体出了五脏六腑,还有一个特殊的脏腑系统,他们长的有一个腑的外形(类似管子一样的)但却有一个跟脏一样的内心(功能)。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在人体中,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这六种腑,这六种器官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有藏而不泻的作用,这几个器官有腑的形却又有脏的功能,所以叫奇恒之腑。不同于一般的脏或者腑。
那脏腑的功能是怎样的呢?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器官,秉承天气而生,就好像天一样健运不停,所以只泻不藏,能运化浊气,所以叫传化之腑。传化就是起到运输、排泄的作用,所以不能久留,久留就成腑实证了。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肛门是为这五脏疏通管理排泄,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代谢后不能久留。如果这个肛门管理不行不是便秘就是腹泻,严重的脱肛。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所谓的五脏,就是可以把精气藏住而不泻的,这个精气越多越好,因为是人体所需的,尽管会满但不会填塞。而六腑,是运化传送废物的,经常填塞的很实,但是不能满,为什么呢?因为水谷这些食物吃进去,胃是实的但是肠子是空虚的,当往下传,肠子实了,胃又空虚了。
所以六腑是实而不能满,五脏是满而不能实。
这个有什么意义呢?六腑满了就会胃胀、便秘、肠子堵塞。如果无脏实了也就是“阴实”长肿瘤这类的东西出来。
人体的脏腑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脏跟腑是一对阴阳的关系,相辅相成。肝胆、脾胃、肺和大肠、心和小肠,肾和膀胱,共同协作。
但是尽管五脏各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可以从一个地方来把握,这就是中医把脉的位置,气口。为什么通过摸手腕上的脉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呢?黄帝好奇的问,我们也觉得神奇。那来看看岐伯怎么说的: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岐伯说胃是水谷的大海,食物的汇集处,也是六腑的源头。五味吃进去,通过胃来吸收精气通过脾运化到五脏,所以气口脉也归太阴。一个是足太阴脾,另一个是手太阴肺。内经也有其他篇章条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无论水还是谷都是经过胃通过脾上疏到肺,所以在肺脉可以摸到五脏的情况。
肺主气,脾胃主“胃气”组成了脉的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
所以通过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在气口脉的位置。另外,五气从鼻入,藏在心和肺,如果心和肺有病,鼻子可以反映出来,鼻塞不利索等。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是要治病,中医来看就必须留意二便,把脉,观察人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判断病情发展。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是不能和他们谈论高深的医理的,而对那些讨厌针灸砭石治疗的人,更不可能和他们讲其中的巧妙。有病不给治疗的人,他的病是不可能治好的,即便勉强治疗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羊语:小结这篇讲的内容:
首先,第一个是脏腑的特性,一个脏是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另一个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此外还有据别脏和腑特性的奇恒之府。
其次,为什么可以通过摸手上的脉可以把握脏腑的情况?一个核心的要点是水谷进入胃通过脾运化到肺,再从肺到全身。
最后一点讲到看病的一些三个要点和一些注意事项。在下需要留意二便、在中可以把脉,在上需要看精神和神态。
最后强调,遇到一些患者需要留意,就是那些迷信鬼神的,不信中医方法和不配合治疗的,即便治疗好了也不认为中医有效。
黄帝内经是汉代以前的书,但是记录的这写看病的情形跟现在相差无异。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意外?有些话古人早就跟我们说完了,只是我们没有机会听到而已。
我是中医二羊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
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
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很多篇章理都在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道理,寓治病于日常生活中,如《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这句经文的大致意思是西北寒凉的地方多胀病,东南方温热的地方多疮疡。胀病用下法可消,疮疡用汗法可愈,这是气候和地理影响人体腠理开闭所致,天地阴阳的太过与不及所致。
具体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还得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来理解。首先把人地球化,地球人化。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冬天井中的水是暖的,刚打出来的井水还冒热气,而冬天气候寒凉,当然地表是凉的;夏天刚打出来的井水很凉,但夏天气候炎热。也就是说冬天地球的表面冷,地心热,夏天地表热,地心寒,放到中医的整体观里可以表述为:冬天地球为表寒里热,夏天地球为表热里寒。把人地球化,东南方是不是气候炎热,西北方气候寒凉,那么东南方表热里必寒,西北方表寒里必热,根据天人合一,取类比像的原则来思考,生活在东南方气候炎热的人,腠理开泄,阳气易外泄,容易形成一种外热里寒,内脏相对以虚寒为主;生活在西北方气候寒冷地带的人,腠理密闭,容易形成一种外寒里热的格局,内脏相对以里热为主;理说透了,法和方药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内经云: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真正理解了这句经文的含义,在东南方治疗皮肤疮疡病,你应该是高手。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肛肠外科医生,感悟了内经这句话的一点内涵后让我在皮肤病的治疗领域大获丰收,真的。
经典的内涵很深,我深深的感悟到,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哪怕是一句话,在某一类疾病的治疗上,肯定会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只要你理解了《阴阳印象大论》篇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简简单单八个字,学中医的我们都读过,也许都能背出来,但并不代表理解了经文的含义。我也只是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并把他运用于临床,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明显提高,以后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走,对我而言,也许中医药攻克肿瘤只是万里长城才开始迈出了第一步,但我深信不疑,通过传统的中医药、针、刺络及灸疗,肿瘤的治疗效果应该上几个台阶,有些患者治愈并非不可能,而不是处于目前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现状。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六经是指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少阳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少阴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肠为手阳明大肠经,胃为足阳明胃经,肠胃均为阳明经;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川为江河,海为大海,在自然界中,江河的水最后均汇入大海。那么六经的病变可不可以通过一定的法,疏通经络,把病变通过经络引入肠胃之海排出体外呢?我想能,因为海纳百川,上善若水。关键在于怎样把六经的病变转变为阳明经的病变,也就是说把六经的病变通过中药或针刺或灸法或情志治疗,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引入肠胃之海,从而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被奉为中医学的经典,为历朝历代中医学大家奉为准绳,说内心话,目前我们谈中医,离创新还太远,首先应该面对现实,好好的继承,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来不得天马行空,来不得半点马虎,更来不得“大跃进”。而临床上,很多人批评中医不科学,《黄帝内经》不科学,其实很多人根本都没读完过内经,更别说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内核,更谈不上继承和创新了。《黄帝内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的作者是谁,有过很多争论,我们暂时搁置争议,看《五运行大论》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读到这句经文,我的内心为之一震,几千年前的作者岐伯竞能看到地球在大气中,是大气托起来的,我坦诚,我看不到地球在大气中,我只知道地球在我的脚下(地为人之下)。
(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解读)
“ 帝曰:藏象何如? ”黄帝说:藏象是怎样的?
“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精神力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上,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上,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绒毛上,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上,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主蛰伏,是封藏精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上,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是四肢之本,是魂所在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手脚上,其充养的组织在筋上,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道酸,色为苍青,是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脾,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其功能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
“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称为器,能排泄水谷中的糟粕,转化五谷并吸收和排泄。而以上十一脏的功能的发挥和作用,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人迎脉比平时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格阳(阳气太过太盛,而不能与阴气交通)。
“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关阴(阴气太过太盛,而不能与阳气交通)。
“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脉与寸口脉都大于平时四倍以上,称为关格。如果关格(关格,中医的病名,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同时出现危重病症。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之脉为阴阳不通不能调和,病人不能再汲取天地的精气,则很快就会死去。
今天学习了脏腑表里的功能及脉象病变。在这里多说一下,五脏相关, 肝藏血,魂是依驻在血中的,肝气虚弱了,人就会产生恐惧,肝气盛壮,人就容易发怒。脾藏营气,意依驻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了,四肢的运动就会失灵,五脏也不能安和,脾气壅实,就会导致腹满,月经失调,大小便不利。心主一身的血脉,神依驻在血脉中,心气虚弱了,就会产生忧伤的情绪,心气充盛,人就会常常大笑不止。肺主一身之气,魄居在气中,肺气虚弱了,就会鼻塞,气短,肺气壅实,人就会喘息、胸满,甚至仰面而喘。肾藏精,志依驻在精气中,肾气虚弱了,手足就会出现厥冷,肾有实邪,就会腹胀,五脏也不安和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8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便刺痛怎么办
下一篇: 腰间盘突出怎么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