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大量虹鳟鱼冒充三文鱼的新闻,不少人纷纷感慨,这么多年生吃虹鳟鱼,不知吃了多少寄生虫进去...
朋友们小聚喜欢在饭馆点几盘“烧烤”、“炒螺”之类的食物,边吃边聊,好不快活。这些食物是否有寄生虫,如何才能消灭寄生虫呢?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治医师王磊将为我们揭开寄生虫的秘密:
生猛海鲜、生鱼片、鱼生粥、涮火锅、醉螺、醉虾、炒田螺、炒蛇肉等这些吃法,如果碰上一些动物感染了某些寄生虫,在烹调时又没做熟,虫卵或幼虫没有被杀死,人食用后就有可能罹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一些人喜欢吃生的肉类食品,目前流行的十分严重的食源性寄 生虫共有30余种,如鱼源性、肉源性、软体动物源性、淡水甲壳源性、两栖爬行源性以及节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等。先依据近些年来临床上的患病率和新发病例程 度进行介绍如下:
淡水鱼和虾
淡水鱼和虾是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以华支睾 吸虫为例,当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鲮鱼、鲤鱼以及鲫鱼等)或者鲜活虾肉时,囊蚴进入人体,寄生在肝胆管,在人体内可存活20至30年。
程新德 摄
肝吸虫病发病的潜伏期为5至40天,一般为30天。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症状似急性胆囊炎)、伴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期未得 到及时治疗,可演变为慢性华支睾吸虫病,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感染华支睾吸虫还可引起胆管癌,所以目前华支睾吸虫感染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海产品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感染异尖线虫主要是食入了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如鳕鱼、鲱鱼、大比目鱼、鲐鱼、鲑鱼、小黄鱼以及带鱼)和 海产软体动物(如墨鱼)而引起。异尖线虫的幼虫65%至70%在胃部“盘踞”,其次在小肠。急性期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徐绍荣 摄
常见肉食品类
猪肉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同时猪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各组织如脑、眼睛等所引起的疾病。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
牛肉中也可能含有一些寄生虫或其幼虫。牛是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羊肉、狗肉中可能含有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人因吃进未煮熟的狗肉、羊肉而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蛙、蛇肉
青蛙、蛇是曼氏迭宫绦虫及线中殖孔绦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这些寄生虫以幼虫或囊蚴形式存在于蛙、蛇肉中。
溪蟹、蝲蛄
溪蟹、蝲蛄是肺吸虫(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幼虫在它们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而得肺吸虫病。
淡水螺、水生植物
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淡水螺,主要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菱角、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传播姜片吸虫、肝片吸虫等。
食源性寄生虫病均是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的,预防该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提防病从手入,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摸完键盘、钞票、手机等也要洗手,避免误沾染了寄生虫虫卵而间接造成人感染。把住病从手入关。
②严防病从口入,主张烹调鱼要煮熟、蒸透。切忌吃生的未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
③注意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和器皿要分开。
④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⑤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机体抵抗力。
转载自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CNS1952)
中国新闻社&北京友谊医院共同出品
“不干净,吃不生病”这句话,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清洁东西,反而吃了不会影响健康?也有人说,东西掉到地上后马上捡起来继续吃没问题!
这些理论实验证实,“儿童接触微生物环境确实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和平衡的免疫系统”。但没有证据表明洗手或食品卫生会增加过敏和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事实上,摄入被细菌、寄生虫、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或食物,容易引起感染、严重腹泻等疾病,甚至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食物上的细菌数量,细菌是否有致病菌及你的抵抗力如果你吃了后不生病,你可能是没有遇到致病菌,或者你的免疫系统比较强。细菌太“小”,肉眼看不见。如果地板看起来很干净,可能还有致病菌,“马上捡起来”根本无法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例如,大肠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轻微症状,如恶心,腹泻,头痛等),只要一点点。对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所以食物落在地上后,不管是3秒还是5秒,不管你捡起来有多快,都建议不要吃。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儿童、老人、病人),不建议“以身试法”。对于“不洁,不吃疾病”,原因是人体有很强的免疫系统。一般来说,普通的细菌和病毒通过进食的方式进入人体后会被杀死,所以不会生病。但这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如果你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你就不会生病。”,假设人体摄入含有致病微生物的食物,就会有相应的反应甚至疾病。
不干不净不得病?假!
这当然是假的。
历史上看,直到进入本世纪之前,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以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为主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其中,传染性强的烈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往往造成大面积人口的减少,甚至在某个阶段某个地区造成灭绝性灾难,这些烈性传染病也常被称为瘟疫。
近现代以来,医学迅速发展,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消毒方法的建立,公共卫生理论和设施的发展完善,以及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以及预防接种的普及,使得感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威胁,而是代之以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感染性疾病会销声匿迹。恰恰相反,它们从未停止过侵袭
从小到大就听长辈们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对于小时候的小编来说,喜欢吃的,掉了,就“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于不好吃的就“病从口入”~
相信很多人也有很多疑或,为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吃了反而不会影响健康呢?
那“病从口入”怎么解释?
也有人说东西掉地上,立即捡起来,继续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才是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到底几秒内捡起来的食物还能吃?
手抓着汁水飞溅,香味横溢的烧鹅腿,正想要狠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突然,掉了~
内心OS:捡还是不捡?捡起来后,吃还是不吃?
在这零点几秒里,在你脑海可能挣扎了无数次~
但是,基于道德层面,你还是先把它捡起来再继续纠结吧~毕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心疼地捡起烧鹅腿后,那……还能吃吗?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食物上沾到的细菌数量、类型以及自身的的抵抗力。
如果你吃了没生病,要么就是没碰到致病菌,要么就是你的免疫系统强大。
肉眼根本看不到“细菌”的,看上去很干净的地板,仍然可能存在致病菌,就算你“光速”捡起来也根本不能阻止食物被细菌污染。
比如,拿“大肠杆菌”举例,只需一点就会导致食物中毒。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所以食物掉在地上后,不管是3秒还是5秒,不管你捡起来的速度有多快,建议都不要吃了。
那为什么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个说法主要是源于人体自身有着很强大的免疫系统。
在一般请况下,普通的细菌和病毒,在通过进食的途径进入人体之后会被干掉,从而不会生病。
但是,不容易生病就不代表不会生病,假设身体摄入了含病原微生物的食物,那身体一定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甚至疾病。
这一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一直以来,很多人总是用明尼苏达大学免疫学家通过“小鼠”在野生环境和无菌环境下碰到细菌之后的健康状况最终判定的试验来证明“不干不净”之说。
但是,小鼠是小鼠,人类是人类,动物与人体之间必定存在差异,并不能同等看待。
另外就免疫系统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较大,不同年龄的人群、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免疫能力都不一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人的免疫力,并不是从营养中直接获得的,而是依靠人体内外的各种抗原刺机,机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
这些抗原中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等,没有它们的刺机,人体就不能获得特异新的免疫力。
之前也有实验表明,婴儿一岁之前暴露于生活当中某些过敏原环境中,可以防止一些过敏请况的发生。
这确实证明了“童年期暴露于微生物环境下的确有助于建立完整、平衡的免疫系统”。
但是并没有依据证明“干净”会增加过敏以及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事实上,摄入被细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或者食物很容易导致感染或严重腹泻等病症,甚至出现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因此,“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样的理论其实是过于片面。
对于“健康状态”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养成一个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胃酸过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