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常常被很多患者看做肾病轻重的风向标,尿蛋白多了,心里惴惴不安,尿蛋白降了,手舞足蹈。
事实上,很多治疗上的差错就是因为尿蛋白在我们心里的分量太重了。尿蛋白少,不一定病情就轻,尿蛋白多的,也不一定就更难治疗。今天就拿四个病理类型来举例,说说尿蛋白的那些事儿。
1、IgA肾病
IgA肾病以及某些以潜血突出的病理类型,一般尿蛋白不多,很少像肾综那样有大量蛋白尿出现。但尿蛋白不多,不等于病情轻。
IgA肾病一般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尿蛋白,带给肾脏的损伤是持续性的,会逐渐进展为肾衰竭。
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后,尿蛋白的下降幅度也不大。至今,IgA肾病还没有很好用的药物。
2、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常见于儿童、少年,极易容易复发,引起大量蛋白尿。有时一年中能复发数次,激素增来减去。
不少患儿家长对微小病变肾病感到担惊受怕。其实,微小病变虽然容易复发,但也容易治疗。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并不会到肾衰竭的地步,可能偶尔会出现暂时性的肌酐升高现象,但只要遵从医嘱往往无须太过担心。
3、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常见于青年、中年人。尿蛋白相对比较顽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治疗。
用药1个月后,尿蛋白往往不见好转,很多膜性肾病患者用药2个月后,尿蛋白才会下降。一般情况下,用药3个月后尿蛋白依然不下降,再更换其他治疗方式。不过,虽然膜性肾病难治,但也难复发。
4、肾衰竭、一只脚已经迈向尿毒症
这时虽然也会有尿蛋白,但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改善肾脏内环境、保护肾功能,尿蛋白的多少已经是次要因素。如果强行降蛋白,往往会导致肾功能进一步受损,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尿蛋白是一项重要指标,但降蛋白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尿蛋白并不是决定病情轻重以及治疗手段的唯一指标。
综合考虑病情予以治疗才能改善最终的结局。
如有IgA、微小病变、膜性肾病等各类肾病预防和治疗问题,不妨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胆红素高的危害
下一篇: 刮痧的作用